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价、认识”类题型一般是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者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等。常见的设问有:“如何(怎样)认识或看待材料中的经济现象”,或“评析材料中的经济现象”。此类试题不仅要求考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认真研究“评价、认识”类问题,对我们的复习和备考不无指导意义。一、题目特点1.时代性。命题依托的背景材料均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有的直接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为背景。2.生活性。命题设计的材料依据总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不仅体现时代性,更体现贴近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认识类试题是指由题目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的试题。“认识”类试题在高考中频频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它体现了当今教育改革中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也是当今高考改革的方向。因此,认真研读“认识”类试题,对复习备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认识类题型是指由题目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类试题的设问一般是以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  相似文献   

4.
《招生考试通讯》2006,(1):I0001-I0001
对于众多具有实力的考生来说.明确认识“211工程”院校与“985工程”院校.对填报志愿具有重要的意义。“211工程”院校与“985工程”院校是我国高校办学的两个标志,掌握这两类院校的划分.能够帮助考生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相似文献   

5.
程丽华 《甘肃教育》2001,(11):29-30
全国高考作文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高考语文试题改革的逐步推进,在世纪之交,终于以崭新的面目———“话题式”作文出现在考生面前。所谓“话题式”作文,即只规定作文的范围,不规定作文的文体,自由度相对较高的一种作文形式。它仍属于给材料作文中的一种,但又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它完全摒弃了材料作文在写作上的老套路,尤其是对文体的要求放宽后,更给广大考生提供了极大的构思空间和创作空间。由此可以看出高考作文命题的这样一个突出特点:培养发散思维,注重健康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打破模式化,树…  相似文献   

6.
考场作文命题指令强调两个字——“你的”。写作过程中,“你的”质量决定着写作质量。“结合材料”写作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等,须彰显“你的”新发现、新见解和新情怀。写作训练就要鼓励考生读出材料、素材中的“你的”,写出试卷中的“你的”,从而真正落实考场作文中的写作要求“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说理性。2009年高考江西卷的“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的“明星代言”两道作文就属于“时评类”作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政治科普遍实行了开卷考试,试卷中的问答题,大都采用了开放性试题。“行为要求类”试题是开放性试题中的一种题型,在每份试卷中都有1至2题这类型的题目。“行为要求类”试题通常选用重大时政热点,或取材于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和学生学习生活经常遇到的现象或问题,用“你应该怎么办”或“对某问题提出几点建议”等进行设问,目  相似文献   

9.
纵观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命题者都在有意降低试题的审题难度,而注重考查考生的基本阅读与基本表达能力。所以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虽以新材料作文为主.但是在80%试题材料中考生均可找到立意的关键词或观点句。如2013年四川卷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平衡”;2013年课标卷的关键词是“经验与勇气”;2013年浙江卷材料中的关键词是“童心”;  相似文献   

10.
唐彦 《考试》2004,(1):52-53
“意义”类试题是指命题给出具体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论述其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主观性试题。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能力相交融的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体现了思想政治课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体现了《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能力要求:这类试题,难度大,要求高,学生往往感觉  相似文献   

11.
张淑瑶 《现代语文》2006,(9):123-124
如果我们把话题作文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思考评价,话题作文无疑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它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旧模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尊重考生的人本理念,同时,为准确评价考生稳定的作文素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随着话题作文应运而生的“三自政策(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则进一步为考生开拓了张扬个性、表现才华的广阔天地。由于话题本身一般都贴近考生生活,能激发考生的感受、联想和想象,考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加上容易下笔入题并迅速进入写作状态,话题作文受到了广大考生的欢迎。但考生往往只注重了话题作文中的“话题”和“要求”,对“话题材料”漠不关心,甚至于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中考考试形式比较灵活,其中有些试题通过文字材料或图表创设情境,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综合、评价,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这类试题注重“原创”,在明确考核知识点的前提下,立足于能力与素质考查,在功能上优于传统型试题,有利于减少“题海战术”带来的“过度学习”现象,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在考试中要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注重问题的多样化.纵观近年高考试题,无论是试题材料组织、背景构建和表达方式,无不体现出缕缕新意,对考生在设问的理解、题目陈述语言的适应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出现的含“不”等否定性词语的试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考生对此类问题比较陌生,故缺乏应对方法,或对“不”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或见“不”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不会做说“不”的章.本拟就含“不”试题的分析和解题方法,作一些介绍,以期对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韦恩东 《教师》2012,(23):64-64
综观历年江苏省高考,考生在三角函数知识点的考察上“翻船”的现象频频发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考生的解题思路过于局限。本文阐述了三角变换中的“三看”策略,以期为广大考生以及数学教学者提供更为宽广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发展等级”中对作文“深刻”列出了三条内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其中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求的是考生透过表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  相似文献   

16.
指导学生做好“材料分析”题屯溪五中王观珍所谓材料分析题是指试题针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某些实际,提供一些实例或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课本有关知识、原理去分析说明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见。这类题往往题于长,文字多,...  相似文献   

17.
徐岫茹 《新高考》2004,(4):64-64
在心理学中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少人会出现一种“高原现象”:表面上考试成绩难于提高,其深层原因却是因为对自己评价偏低,而出现“学习无力症”。所谓“高原现象”,就像人们在高原上一样,由于身体“缺氧”,造成行动迟缓,难以突破现状。考生在高考备考中难于提高考试成绩,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缺氧”,导致无力、  相似文献   

18.
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了解和认识过去的历史事实,也就必然阅读承载历史信息的史料,所以史料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材料型试题就成为高考试卷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因此,积累做材料题的基本经验是高考考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学生在平时的训I练中练习不到位或解答时不得要领的话,在考试中将会无所适从,无从下笔,成为学生高考得分的“瓶颈”。本文对高考历史材料试题解答发表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9.
祝芳 《阅读与鉴赏》2009,(10):35-36
中考材料作文常常提出“自选角度”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中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并非是像山峰、日出这样纯客观的事物或现象,它蕴含着命题者的意向。即使是自然界的材料。也是“第二自然”。如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提供的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理解,一种概括。它蕴含着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哲学观点。这一特点决定了考生选择写作角度必然受到某种制约,“自选角度”决不是任选角度。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高招首次实行“知分填志愿”,但考生志愿严重“扎堆”,让这一政策备受考验。武汉市一位招生考试专家说,近年来,湖北省考生家长对“知分填志愿”呼声一直较高,因为这样考生可更清楚自己在全省的排位,便于更准确选校,减少“拉郎配”等现象。但事实证明,知分填志愿却很容易导致志愿“扎堆”,因为考生只知道自己分数很不错,便贸然填报心仪的大学,不知很多同分数段的同学都填报了该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