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宫的新闻大管家们曾经在里根时代举办过2000场新闻发布会的斯皮克斯也是值得多提一提的人物。在当白宫新闻发言人之前, 他曾当过地方报纸的记者和总编,后成为参议员萨瑟兰的新闻秘书。斯皮克斯在被参议院聘用之前, 情报部门早已把他了解了个底儿掉。参议员萨瑟兰有个习惯,每天下午都要招呼他的助手们喝一杯。第一次参  相似文献   

2.
白宫的生日聚会 其实,总统与记者的交 流不局限于新闻发布会。道 格拉斯·康奈尔曾经是常驻 白宫的资深记者,由于报道 总统时间长,跟罗斯福总统 十分熟悉。罗斯福既喜欢他 的大量报道,有时也对他的 文章感到头疼。但总统还是 技高一筹。罗斯福利用到这 位记者家乡竞选的机会,将 其父母请上自己的竞选专列, 着实让这位记者和他的父母  相似文献   

3.
三年前《对外大传播》改版,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的指示,开办了《新闻发言人》栏目,密切追踪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进程,以推进中国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如今只要在网上搜索“新闻发言人”,就能看到本刊发表的《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谈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国新闻发言人新年发出第一声春雷》《三部委新闻发言人畅谈新闻发布》《新闻发言人的追求——快、准、稳》《美国新闻发言人:“半杯水”的两种表达》《地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渐入佳境——广东省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纪实》等文章,这些文章被很多网站转载,本刊还收到了读者的大量反馈信息。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象征,是中国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的支持下,《对外大传播》时刻感知着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程。外国媒体对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会日益关注,其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更是吸引了路透社、法新社、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BBC、《澳大利亚人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许多外国媒体驻京记者更是场场不落地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这成为他们采写新闻的权威来源之一。通过2006年的58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与各国的理解越来越多,误解越来越少。向世界说明中国、倾听世界的声音、沟通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来推进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对话。2006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内座无虚席,中外媒体记者一百余人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举行的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担当发言人的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这是他自2005年8月上任后第二次在这里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推进,向中外记者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对外大传播》记者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感受了蔡武主任与中外记者近距离展开的答问和交流。记者们尤其是境外记者提问踊跃,会场气氛如同2005年年终蔡武主任履新后第一次亮相新闻发布会时一样热烈和活跃。在用了8分钟左右的时间简要作了介绍后,他将一个多小时留给记者提问。散会后他还在台下与上前围住的记者们继续交流了10分钟,他说:“能够有更多机会和媒体更直接地沟通,也是我的愿望,我一直在推动。”记者们都笑了。  相似文献   

4.
常驻白宫的记者无疑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佼佼者、新闻生涯中的幸运儿。当然,他们也要经受更加激烈的竞争,付出更大的努力,承受更大的艰辛;如果成功,也自然会享受到更高的荣誉和赢得更大的社会名声。作为白宫记者,首先感受到的是辛苦。工作时间长、发稿时间紧、跟着采访对象东奔西跑以及随时保持着与同行的激烈竞争是白宫记者的职业特点。那位采访白宫时间最长的资深记者海伦·托马斯每天四点就起床,八点多钟到达白宫,了解新闻线索、整理资料、写稿;  相似文献   

5.
白宫的新闻大管家们 并非所有的新闻发言人都那么幸 运。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的第一个发言 人马格丽特·迈尔斯就因为始终没能 挤入白宫的小圈子,干了一年多就被 克林顿解职了。因为不能参加内阁或 白宫的高层会议,她总处于“无知”状 态。克林顿已经会见完某位客人或官 员,迈尔斯还告诉记者,克林顿“谁 也没见”。美国政府明明已经宣布希 拉里·克林顿将在1993年率领美国代 表团出席冬季奥运会,迈尔斯还在否  相似文献   

6.
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一家民营文化传播机构,用8种外国语言,9个频道为外国媒体提供中国新闻素材和在华采访服务。民间机构为何要进入这块市场?贴近外国媒体人的服务是否更能发现“三贴近”的路径?为此,记者采访了这家外媒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彭新良……  相似文献   

7.
这里所说的美国白宫新闻发布厅,自建立以来,从位置到规模,几经变迁。今天,白宫新闻发布厅已经成为全世界媒体注意的一个中心,时常有影响每个美国人生活甚至震动世界的消息从这里传出。白宫新闻发言人每天两至三次面对记,说出想让世界知道的事情。美国总统和政府其他高官需要时也来到这里指点江山,引导或误导国际舆论。每当这种时刻,仅有48个座位的新闻发布厅总被挤得水泄不通。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政治体制视新闻界为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在美国的政治传播中,每一位总统从参加竞选到任期结束,就一直在处理与媒体纷繁复杂的关系,力图借助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引导公众舆论,获取公众支持。特朗普一直称里根是自己的榜样,当选总统后,他更是多次直接发表推文表示在"如何应对假新闻"方面要向里根学习。从里根与特朗普的经历来看,两位美国总统确实存在不少共同之处:他们同为共和党人,也都被看作"非科班出身"的总统。那么,两位总统的媒体策略有何异同?这些异同反映了美国总统政治传播策略中怎样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07,(3):14-15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相似文献   

10.
叶晓楠 《对外大传播》2009,(3):19-20,10
每年3月,全国“两会”都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场新闻盛宴,十几天的会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全是“两会”新闻,声势浩大。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云集京城,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仅2008年,报名采访“两会”的记者就达3000多名,包括400多名港澳台记者和800多名外国记者,众多媒体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1.
有关中西媒体报道风格的比较研究也已很多。每一条新闻、每一个观点或是有关政策的提议提供给西方记者的时候,他最可能直觉的反应则是希望在它身上找到瑕疵,进而去批评、动摇其基础。这种总是寻求一种相反观点的思考模式成了其本能反应。这种反应并不是西方媒体特有的“质”,它也存在于西方的司法体系中,其基本假设如下:真理的产生是不同观点撞击的结果,每一个观点或是争论都需要验证。  相似文献   

12.
袁瑛 《对外大传播》2014,(11):24-25
正相比西方媒体,中国记者(来自主流媒体)关注并报道气候变化的时间其实并不长。记得一位比我早入行的记者前辈回忆说,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环顾四周,中国记者寥寥无几。而就在那次会议上,气候变化谈判因为达成了《巴厘路线图》而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两年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由于一百多个国家的政治领袖齐聚一堂,中国记者前往现场采访的人数已经有近百人之多,在那一年,气候变化成为了关注度极高的新闻话题。也就是从2009年开始,随着气候变化报道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中国媒体开始形  相似文献   

13.
本刊《发言人》栏目开办三年来。一直在追踪并记录着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进程。采访了主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高端人士、中央部委和地方的新闻发言人。对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发言人也做了专访。另外,对于政府部门举行的重大新闻发布会,本刊也同样进行了深度地报道。 本文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兼全球新闻研究室主任。作为一位学者,他身体力行地在推进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2001年至今,他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球传播系列高级研讨班和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联合主讲。编著和译作有《新闻发言人全书(三卷本)》《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备手册》《运营媒体》和《媒体与权力》等。编者拿到这篇文章时,的确感受到专业的理论含量,更感受到了实践的热度——  相似文献   

14.
1902年,在一个寒冷的雨天,看到那些每天都尽力美言自己的记者站在白宫草坪上的一棵大树下,浑身淋得像落汤鸡一般,西奥多·罗斯福——这位美国历史上年纪最轻的总统,终于打开了白宫的大门,把记者请进了自己的官邸。从此,记者就成了白宫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这两年备受国内外媒体嘱目。曾担任驻英国大使的姜恩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一直从事外交工作,担任人大发言人以来,他的言行更是被媒体捕捉到视线中。作为发言人,姜恩柱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里已经多次面对媒体,当他再一次迈着稳健的步子迈入新闻发布厅时,人们照例对他有一种期待……  相似文献   

16.
陈吉 《对外大传播》2003,(10):14-15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给我们网络编辑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人们对于信息及提供信息的媒体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如何吸引读者,保证较高的点击率无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从纸介媒体转向网络媒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白宫举行的总统新闻发布会上曾经有一个惯例,每次提问都由美联社或合众国际社的资深记提第一个问题。30分钟一到,也由这位记以一句“谢谢总统先生”来结束这次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8.
《对外大传播》2008,(10):48-52
沈阳--"零负面"报道的背后2008年8月,奥运足球比赛协办城市沈阳迎来了数目庞大的中外记者,截止到9月10日,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沈阳分中心共接待了28个国家和地区共125家媒体的322名境外记者,为33名记者提供了各类服务,积极应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国内信息流传播速度与广度的增大,海外媒体关于中国新闻的报道正在从以时政、经济新闻为主的格局,转向报道更多的社会文化新闻,国内民众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海外议题设置。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类似大妈广场舞、羊年说羊、Duang这样非常接地气的中国新闻正在进入海外主流媒体和新闻网站的视野。这些外媒报道其实就像一面镜子,从不同角度照出了  相似文献   

20.
外国媒体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群体。据外交部新闻司统计,目前已有来自49国319家新闻机构共600多名外国记者在华常驻,近年来每年均有3000至5000名外国记者来华采访。英国媒体历史悠久,在国际享有盛名。本文仅以英国驻京媒体为样板,就其媒体背景、报道重点、驻京机构规模、报道倾向等向读者作一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