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孩子天生好奇,怎样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对大人们来说是个不小的课题,对孩子而言更是关乎其成长乃至成才的大问题。我看过或听过这方面的一些故事,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2.
肖天旭 《教育艺术》2007,(10):21-21
前几天跟一位颇有名望的老师在一块吃饭,她总是强调说要培养孩子学习外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喜欢上外教课就行了.  相似文献   

3.
4.
传说,爪哇岛上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有一种能吃人的树。印尼大学的一个植物研究工作者对此很感兴趣,只身前往爪哇岛寻找这种吃人树。经过跋山涉水他还真找到了并给这种树起了个名字叫奠柏。他发现,奠柏长有很多长长的枝条,垂落到地面。怎么证明这树能吃人呢?当然不能用人体去试验,他就用鱼做实验。他把鱼抛向奠柏,瞬间,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当鱼触碰到奠柏时,树上本来纹丝不  相似文献   

5.
小马也许不知道,草原上已经没有青草了,我们必须到森林里去。马爸爸对马妈妈说着,扬了扬头,深秋的风带着寒意在吹拂着马鬃。马妈妈叹了口气:是啊,唉!这里的草没了,我们没有吃的,也没有可取暖的了。她说着,摆了摆尾巴,秋雨已  相似文献   

6.
系列讲座之五"高考成功心理导航" 在很多高考成功心理学报告会上,一开始我常常会问同学们:想要自己取得高考成功的请举手,想让自己更加相信自己的请举手,想让自己越来越快乐的请举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同学都会举起手来,有的同学的手还会举得很高、很干脆.我之所以要这样问同学们,是因为这三个问题包含了保证高考成功的三个心态问题:即"因果心"、"相信心"与"快乐心".  相似文献   

7.
城市探险是一种新兴的旅行冒险。去一个你从来没想过会去的地方,探寻一个充满未知的区域。这一切都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当然,在好奇心这方面,年轻的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强烈表现。  相似文献   

8.
传统看法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的绝对权威,学生在课内课后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老师都必须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然而,素质教育对每一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更高更开放的要求,要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启发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而一味地以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解答的是非或轻易告诉学生标准答案的做法,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妨碍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必然形成定势,缺乏灵气.  相似文献   

9.
《神断狄仁杰》中,凤凰弄丢了刚刚找到的迎阳公主,向皇帝封的寻访使狄如燕道歉.如燕回道:"这可让如燕讳莫如深了.刚刚你还说我可以休息了,可你的意思是,本使的任务尚未完成." 很显然,这里如燕是说自己不明白凤凰的意思,应该用"不明所以"和"大惑不解"之类的词."讳莫如深"语出《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  相似文献   

10.
儿子虽然还是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但爸爸希望他勇敢、坚定、从容,永远自信。儿子不会辜负爸爸的厚望,终有一天,他会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小刚妈妈告诉心理医生说:"我生小刚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孩子吸了氧,还说我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他今年9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我担心他智力低下."小刚妈妈越说越激动,"我已经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就是没有查出什么毛病."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在科学领域中"把握知识技能教与不教的问题"成了大家最为困惑和争议最多的热点问题.老师们认为,知识技能如果选择"教",是否会违背"科学教育重在培养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念?如果选择"不教",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吗?显然,"教与不教"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两难问题.通过对<纲要>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其实科学教育并不否认"教",关键在于哪些知识技能需要教?哪些不需要教?什么时候教?怎么教?现就这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人类早餐8000年未变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考古学家在保加利亚发现8000年前古人享用的早餐,经测定,这是公元前5920年到公元前5730年的谷类,由半熟的干小麦制成,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保加利亚人用热水浸泡几分钟就可食用,这和我们现在的食物没什么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相似文献   

16.
读了《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7年第5期上的《教师切莫叶公好龙》一文,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目前,“问题学生”把不少教师弄得焦头乱额,久而久之,他们必然对“问题学生”敬而远之。于是,出现教师叶公好龙就顺理成章了。其实要想不做“叶公”式的老师并不难,关键要心中有爱。  相似文献   

17.
有时候,连我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一个简单的谎言,居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在高三的毕业晚会上,我担任晚会的主持。晚会上,我们出了一个很浪漫和诗意的节目,每个同学都在纸条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同学的名字,并写出喜欢他的理由。当然是不用署名的,否则会让彼  相似文献   

18.
19.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产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他一切学科的学习之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在语文教学当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应忽视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做到"五要".  相似文献   

20.
我想,"我身边的小人物"这样的话题,是可以一直写下去的.写到初三,写到高三,甚至,写一辈子.这样的话题的价值在于,提醒孩子们对身边来来往往的普通人保持高度的敏感.滚滚红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泉源.治疗语文"忧生"们的写作恐惧症,解除他们头上箍得紧紧的写作魔咒,最重要的一件事乃是:引导他们凝视平常的生活,平凡的人们,并且看出"不一样",写出"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