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人教社试验修订本·必修本)收录了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同时收录了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其实我们不妨将《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曾经入选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本)对比鉴赏,就会发现它们恰好构成了一种男性与女性之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人教版必修本)选取入了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同时选入了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对比鉴赏,就会发现它们恰好构成了一种男性与女性之间关于爱情宣言的对  相似文献   

3.
"早恋"一直是高中生一个敏感的话题,而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就有三首纯粹的爱情诗:<错误><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那么,对于这些爱情诗歌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我是这样教读<致橡树>的:  相似文献   

4.
许敏 《现代语文》2009,(1):55-55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必修本)第一单元的诗歌阅读专题,在第四课的外国诗三首中选取了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同时在第三课的中国当代诗三首中选取了我国当代诗人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对比鉴赏,就会发现两首诗歌在主题确立的共性基础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最早见诸1979年第4期的<诗刊>上.从那以来,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上个世纪末,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选入高中语文教材(2003年版编在第一册),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把它定位为"爱情诗".事隔多年,诗人突然宣称这是一首和恋爱毫无关系的诗歌,2005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的洪贺廷老师的<从〈致橡树〉的创作缘起观其主旨>一文,据此提出不应把<致橡树>看成是一首爱情诗,并批评人教版教材把它说成爱情诗是不妥当的.那么,<致橡树>究竟是不是爱情诗?又为什么是爱情诗?人教版教材的说法是否妥当?我想,这是涉及到文学作品阅读规律、范式以及教材编写原则的问题,因此,思虑再三,不揣浅陋,把自己的一些感想说出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在教读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时,很多老师喜欢把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引入课堂比较阅读.两首诗比较阅读的切入点在于:都是爱情诗,都以丰富的意象表达作者独特的心灵;但由于民族、时代、个性的不同,作者选择的用以构筑诗意的意象却独具特色,他们表达的爱情观是有差异的,他们追求的人生理想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真爱的诠释     
爱情,是一个美丽而又永恒的话题。可爱情对我来说又是那样的遥远而模糊。直到我读了这样两首诗——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才觉得那些听说过的风花雪月的故事和浪漫神奇的爱情,都如同一个个阳光下的泡泡,若用它们来诠释爱情,那将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呀!  相似文献   

8.
引语《项链》是人教版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课。1956年,《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列为课外阅读参考书目。1959年,人民教学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十二课和人教社出版的师范学校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十二课第一次收录本文。可1961年就删掉了。几经反复,“文化大革命”后,《项链》被再次收录,编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课,成为经典篇目并一直选用至今。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相似文献   

9.
舒婷的《致橡树》与王昌龄的《闺怨》同为写女性如何对待爱情的诗歌,若按照审美范畴划分,应属于悲剧美,只是《闺怨》的悲剧性较明显,而《致橡树》的悲剧性特征却是隐性的。《致橡树》中的男女平等只能作为诗人的理想而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成为诗的悲剧性根源。同样是悲剧,二者之间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致橡树》率真直诉,《闺怨》凄婉幽怨。本文将从审美思维、审美风格、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并从中窥见现代诗与古典诗某些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重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直接诱因,是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九册下的相关"教参"(下面简称"教参"),感到有的问题十分必要再延伸思考.  相似文献   

11.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的《致橡树》以否定的爱情观与所追求的爱情理想的抒写构成了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在被否定的爱情观与向往的爱情境界的比照中,突出一种坚贞的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全诗主要由橡树和木棉两组意象组成,共同表达出了诗人独立平等的爱情和人格理想;并且诗人借爱情为载体,表达诗人向男性社会话语权的一种挑战,体现诗人要求女性人格独立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舒婷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活跃于我国诗坛,它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风格独特的诗风,掀起了"朦胧诗"的大潮。舒婷经典诗歌《致橡树》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作品。《致橡树》可以说是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在很多读者心中,《致橡树》就代表了舒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致橡树》写于1977年,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舒婷以书信的形式,通过塑造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告白,进而表现一种平等、自由、独立的爱情观念。诗中木棉的爱情口号无疑代表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在舒婷看来,这也是最完美的爱情法则。同时,这首诗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独立与对封建观念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收录了唐传奇<柳毅传>.教参说其主题是"对包办婚姻作了愤怒的批判,表达了婚姻自由的理想"(课本第202页),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基于这个思想,教材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课外阅读<柳毅传>全文,并以今天的理念评价文中的爱情描写."我认为这两点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辛园秋 《考试周刊》2014,(35):34-35
本文介绍了中职语文第二册舒婷的诗作《致橡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八个环节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诗中意象的特征,挖掘作者表达的爱情观。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落后爱情观的否定,对独立自主平等互爱的爱情的向往。  相似文献   

16.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段有两处标点值得商榷.教材原文及标点是:  相似文献   

17.
一、美在主题.<致橡树>是舒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一首诗,写于1977年.我认为这首诗美在主题,它突破了传统观念,大胆提出女性的自立自强,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曲现代新爱情观的赞歌.诗人坚定地提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站"而不是缠绕或靠在一起.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文艺理论家包世臣在其所著<艺舟双楫·复石赣州书>中谈到:对<报少卿书>的理解,"二千年无能通者".这说明理解这篇文章难度很大.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选用的<报任安书>注释比较详细,但错误较多,现提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作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一直受到主流诗坛的关注和读者的追捧,与舒婷朦胧诗的代表诗人的诗歌地位的生成渊源颇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选择和讲述中,《致橡树》在得到经典化的同时也带动舒婷热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西渡 《语文学习》2010,(9):49-53
一关于《致橡树》 《致橡树》是舒婷最受欢迎的名篇之一,尤其受到女性读者的青睐。很多女性读者都从这首诗受到过情感上的激励。事实上,它还培养了很多情窦初开的少女初步的自我意识。一些很少接触诗歌的女性也往往把这首诗当成自己的爱情宣言。流传的广泛足证这首诗并不难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