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园 《今传媒》2006,(12X):57-57
做了驻站记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都称做“无冕之王”。既然记在人们心目中那么重要,也能为人民做点实事,为何不去做呢?  相似文献   

2.
传媒的新闻采访主要有两类:一是应邀采访,二是无人邀请的主动采访。目前,在许多新闻单位,应邀采访通常要占较大比例。譬如党政机关需要向社会发布的有关重要会议精神、政策变化及经济建设成就、重大科研成果等重要新闻。而新闻发布者需提前向相关传媒和记者先电话通知或发来请柬,甚至还派车接记者。这种邀请,事实上是向新闻单位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新闻采访线索和新闻源,是新闻单位和记者比较欢迎的。当然除了党政部门外,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记者事先印好新闻稿,并设酒宴招待或赠礼等.有细心者再向新闻发布者们提问几句,回…  相似文献   

3.
谢顾问:有人说,搞新闻的人要有“点子”,带着点子去采访才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大海捞针,事倍功半。可也有人说,应当有什么事写什么搞,如果带着“点子”去采访,往往容易造假。请问,到底能不能带着“点子”去采访?54676部队赵志军赵志军同志:要回答你提的J,1题,先要弄清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点子”。有的通讯员通过认真学习上级的宣传精神和新闻单位的宣传计划(或者叫报道提示,宣传打算),从而根据本部队的实际,列出几条选题重点,壬。果把这些选题重点叫“点子”,我看带着这些“点子”去采访,确实有助于在采访中准确地确…  相似文献   

4.
行林 《新闻窗》2006,(6):90-90
在记者的职业生涯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新闻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冲突,因而,当新闻职业责任和道德良知发生冲突时。究竟哪一种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5.
新闻贵在“新”字,不新就不是新闻。于是,不少通讯员的眼睛老是四处寻找所谓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对于那些旧题材则视而不见。但新题材并不是天天都有,特别是基层,范围小,新题材更难有,怎么办?笔者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体会到,旧题材也可出新意,还是一大“新闻泉”。怎样使旧新闻出新呢?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组织我们十多位通讯员到一个乡采访,乡党委书记介绍说,他们新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希望我们能写一写。对于这一题材,有的人不愿去写,因为这已不是新题材,如果写,也只是写成一句话新闻。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采访,采访中…  相似文献   

6.
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姿态”一指的是人的姿势、态度、气度。本文所说的“姿态”则比上述范围宽泛,主要指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既包括主体在对象面前的态度等外在表现,也包含二者的位置关系,比如是平等关系,还是有高下、主次之分等等。由此,新闻人的“姿态”主要指新闻人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也就是新闻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被采访对象,如何设定自我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新闻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摆正与新闻对象、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步。同时,以上对于新闻人“姿态”的理解不仅事关新闻人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更事关新闻人自身成长和职业成就感等大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在媒介生态日益浮躁的当下,新闻人与采访对象错位现象频发,轻则伤害新闻人群体的形象,重则导致新闻人产生职业枯竭感,值得深入分析其根源,探寻纠正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它是用来约束和规范新闻职业行为的一种道德。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党、爱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新闻受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通过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各种新闻传播活动中、在处理各种职业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理念、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以及它们的社会效果来体现。  相似文献   

8.
尽管已经过去将近三年的时间,2003年4月30日对时任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的采访,对我来说仍然是一次最难忘的采访经历。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新闻采访仅仅意味着采访,是为了获取新闻信息而进行的职业行为,但在我看来,一次成功的采访不仅仅停留在采访的层面,还可以上升到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陈则周 《新闻战线》2013,(1):110-111
采访过程是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是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很多人视曝光"猛如虎",因而排斥和阻挠采访。面对"采访难",记者怎么办——传播新闻,是记者的职业所在,而要完成转播新闻的职责,很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通过采访获得。然而记者经常会碰到采访难、拒绝采访等问题,甚至还会因采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采访中扮演着中心角色。提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是对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 学会提问,先要敢于问,然后要善于问。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  相似文献   

11.
采访活动是一种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提问来进行新闻采访的社会活动,它是记者职业生涯中一项最重要、最经常的业务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是营造良好采访氛围的关键;而采访氛围又直接影响着采访效果。那么怎样营造采访氛围,确保采访顺利进行呢?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百艺好学,一巧难求"。在新闻践行"走转改"中,怎样利用我们的所学、所知、所会,去更好地采写新闻?我觉得"好点子"必不可少。采访不易,立意更难。这里的"立意",就是人们常说的"点子"。新闻实践中,“点子”用得巧,对新闻素材的采撷、取舍才会游刃有余,新闻作品采写起来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好“点子”,才能将基层的新闻报道写出情感,充分体现报道的亲和力、贴近性,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是向客观事物做调查研究,而客观事物往往是通过采访对象来反映的。采访对象在接受新闻采访过程中,有时会生发兴奋点。这就给记者提高采访效率提供一个契机,同时也为新闻创优提供了条件。记者在采访中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并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就会抓到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因此,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应当成为记者新闻采访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4.
惠鑫 《新闻传播》2006,(8):25-25
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采访过的人怎么也有几千人了,采访被拒绝的情况在近几年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甚至渐渐成了家常便饭。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通过思考和实践检验,笔者逐渐摸索出一些应对“拒绝采访”的办法,在大家面前“弄斧”了。  相似文献   

15.
我们接触过不少新闻界同仁,每每遇到由头难找、同期声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时,大家几乎众口一词:那就“做”它一下!新闻果真能“做”吗?一、新闻是怎样做出来的新闻是可信事实的传播,它必须是记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报道,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也必须通过事实来说话.然而,在我们的新闻采访实践中却出现了下面几种“做”新闻的情况.1.挖空心思编造由头.由头是新闻报道的切人点,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倘若一开始就能由点切人,把最精彩、最具有故事性、新闻性的东西表达出来,那么,这条…  相似文献   

16.
某晚报记者去年曾通过模拟测试,写了一篇《你有同情心吗?——一次现场模拟测试实录》的报道,新闻界颇有异议。这几位年轻记者装扮成盲人、孕妇,去测试路人有没有爱心、同情心。电视上已见过类似的“策划”,初看挺新鲜,再一深思,这种名为采访,实为制造新闻的活动实不可取。因为那事实并没有发生,只不过是记者模拟、“制造”出来的,这怎能叫新闻?新闻应遵从事实是第一性、报道是第二性这一原则,采访不过是挖掘新闻、发现新闻的过程,绝对不能无中生有或去制造,其中的界线是可以把握住的,一种是制造、一种是挖掘。至于有人说这是…  相似文献   

17.
新闻摄影是抓拍还是摆拍,这是涉及报道思想、采访作风和记者素质的大问题。新闻摄影要坚持抓拍,反对摆拍。抓拍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有以下“四难”:一、发现有价值、出画面的新闻难。抓拍新闻图片,首先要发现新闻,捕捉到新闻,到新闻发生现场,置身于新闻发生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抓拍到新闻图片。但我们的一些作者,背着相机上高山、下海岛、登舰船,转游了十天半月,拍了十来个胶卷,拿出来的片子让人一看,很少有称得上是硬碰硬的新闻。有的作者还是靠采访到的一两件铁闻旧事,找个相似的环境,找个风和日丽的清晨…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9.
一位年轻记者反问我:“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费力,费时间,出稿慢,还不如赶赶场子,看看现成材料,抓些短平快的。是呀,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会得到什么?记得一位新闻前辈讲课时打  相似文献   

20.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