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望庐山瀑布》有一名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很多人解释这句诗,都说瀑布是“挂”在香炉峰上的。其实,这解释大错特错了。到过庐山实地观察的人,发现香炉峰的确像个香炉,紫烟缭绕,阳光映射下,景色十分迷人。但这“紫烟”并非是瀑布的水汽,而是山上的云烟。庐山的瀑布很美,然而并不挂在香炉峰上。李白另一首《望庐山瀑布》,诗开头两句是:“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真实记述了香炉峰与瀑布一西一南的位置,南面的瀑布怎么能挂到西面的山峰上呢!但是,诗人却大胆地把这种自然美景:香炉紫烟和瀑布飞银“拉”在一块,用前景衬…  相似文献   

2.
对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的“别”字 ,历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归纳起来 ,有以下三种解释 :解释 (一 ) :“别”即“横斜突兀”、“旁逸斜出”。《唐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出版社 )就作此解。它将“明月别枝惊鹊”理解成 :因为月光明亮 ,所以鹊儿被惊醒了 ;鹊儿惊飞不定 ,不是盘旋在一般枝头 ,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解释 (二 ) :“别”即“照着”、“照亮”。这种理解占多数 ,《中学教参》以及较权威的《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都认同这种理解。将首句理解为 :明亮的月光 ,照着那…  相似文献   

3.
刊中报     
刍议“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探索与争鸣“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望庐山瀑布》的第一句 ,有些参考资料解释为 :“金色的阳光照射在高耸的香炉峰上 ,升腾的紫色烟雾缭绕盘旋。”《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5期P24)也解释为 :“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 ,‘香炉’中正在升起紫色的烟雾。”上面两种解释显然是把“生”理解为“升” ,而平时教学中也有许多教师直接把“生”解释为“升腾” ,致使许多学生默写此诗句时 ,“生”“升”混淆。鉴于此 ,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人教版参考书对“生”的解释是“发生 ,产生” ,我认为是比较…  相似文献   

4.
错字两例     
一、“鸠占鹊巢”不能误成“鸠占雀巢”《法制日报》1997年4月2日第2版载老文的文章,标题为《“鸠占雀巢”何时了》,这里“雀”系“鹊”之误。成语“鸠占鹊巢”最早出自《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词,用通俗生动的口语,描写了作者夏夜在山野中赶路时所见所闻和所感。注释家对第一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历来就持有众说不一的见解,他们所作的注释,又都能够解得通。这些散见于各种版本和欣赏辞典的不同注释,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离枝。把“别”字解作“离开”。意为“明月出来,鹊见光惊飞,离开了枝头”。苏轼诗有“月明惊鹊未安枝”(《次韵蒋颖叔》),周邦彦词有  相似文献   

6.
《诗情画意·轻快活泼》(《中学语文教学》84年第十二期)一文释辛弃痊“明月别枝惊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别枝”为“另一枝”。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也持这种说法。细细推敲,觉得犹可商榷。  相似文献   

7.
唐代大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鹊楼》诗中,有一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人把它制成楹联,悬于鹳鹊楼的台柱上,该楼由此名闻遐迩。  相似文献   

8.
被中香炉     
现在,寒冷的冬季,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取暖器,其实古时候同样也有取暖器,甚至还有“被中香炉”。“被中香炉”的最早记载为西汉司马相如的《美人赋》。《西京杂记》这部古书也说,汉武帝时,首都长安有位叫丁谖的巧匠,他制成了当时已经失传的“被中香炉”。在香炉中贮存着香料,点燃以后, 放在被褥之中,随意滚动,香炉能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不会倾翻,香火也不会倾撒出来。由于香炉的用材讲究,结构复杂, 制作工艺精良,所以当时数量并不多,流  相似文献   

9.
释攲     
《说文》三篇下说:“敧,持去也。从支,奇声。” 敧训持去,古来有不同的说法。段玉裁说:“支有持义,故持去之。”王筠不同意段氏的说法,他说:“支字以竹枝为正解,其云从手持半竹,第以解字形耳,而所属之敧下云,持去也,与持半竹之持相黏合,太回穴矣。”(见《说文释例》)王氏又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说:“又吾乡以著取食品谓之敧,或持去即指此耶?”(见《说文释例》)用“以著取食品”解释“持去”,意不确切。  相似文献   

10.
对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句“明月别枝惊鹊”,约有四种解释,理解各有不同。其实,“明月别枝惊鹊”并无深奥难解之处,所写情景也是历  相似文献   

11.
1860年舂,太平天国曾发动二破清军江南大营之役,战役中太平军著名将领侍王李世贤军曾进抵常州附近武进西南诸乡,但具体地点却众说不一。有持“湟里”或“湟里埠”之说者。譬如佚名《东南纪略》记载:“贼由官村犯武进之隍[湟]里埠。”王铭西《寇变纪略》记载:“二十一日,贼由句容犯丹阳,分股由溧阳窜武进湟里埠”。有持“杨柳埠”之说者。譬如徐日襄《庚申江阴东南常熟西北乡日记》记载:“三月二十六,闻贼自浙省回犯常郡至杨柳埠。”佚名《金坛围城追记》记载:“二十四日……午后闻贼踞杨柳埠。”也有持“阳溧埠”、“阳里埠”或“杨立埠”之说者。譬如滨湖拙隐《常州破陷始末》记载:“二十  相似文献   

12.
一千二百多年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二首,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它以豪迈的气势和奇特的想象,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庐山的香炉瀑布,给读者以高尚的美学享受,并培育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挚爱恋。李白笔下的香炉峰在什么位置呢?从解放前后的各种唐诗或李诗选本,到今年出版的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以及近几年各高等院校的古典文学交流教材,就笔者所见,注家们一致认为:在庐山西北部。诚然,庐山西北部是有一座香炉峰。宋朝陈舜俞的《庐山记》说:“由江州之南出德化门,……过上化城,山路弥险,中间往往不可行肩舆矣。直上十里,道中过鸡冠石,次四望石,次泻油石,次香炉峰。”峰在有名的东林寺南面。但是,这里并不是李白望瀑布的香炉峰,  相似文献   

13.
南宋词人王奕(1190—1262)《沁园春·客山阳偕诸公游社康庄刘伶台醉吟》:“问漂母矶头,韩侯安在;钵山池下,乔鹊曾回?孝说仲车,忠传祖逖,忠孝如今亦可哀。”漂母、韩信是妇孺皆知的故事。而“钵山池下,乔鹊曾回”是什么意思呢?朱德才等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乔鹊”注为“乔迁之鹊”(第四册第262页)。这显然有误。“钵山池”是江苏淮安“形若钵盂的岗阜”———钵池山,是道教七十二个福地中的第四十个,也是淮安古名“山阳”之“山”,淮安城就在钵池山之东南。《明一统志》卷十三:“钵池山,在府城西十五里,形如钵…  相似文献   

14.
新收入六年制小语第五册24课的《喜鹊》一文,介绍了喜鹊的外观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说明喜鹊是人类的好邻居,选材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该文在语言表达上较为粗疏,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和推敲。本文开头第一句“鹊,又叫喜鹊”,就存在两个问题:①从知识内容看,鹊是一个大概念,喜鹊仅是鹊类中人们常见的一种,其他还包括灰喜鹃、红嘴蓝鹊等,可见鹊不等于喜鹊;②题目既然是“喜鹊”,那在文中就应以此名为主,其他的一些“又  相似文献   

15.
语文四册31课《登鹳鹊楼》是一篇文质并美,深受儿童喜爱的教材。在这首短诗的教学中,无论从有关资料上,或从课堂教学中,对诗中的“白日”和“千里目”的解释,其说不一。归纳起来,关于这两点各有两说:对  相似文献   

16.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卵将雏。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有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  相似文献   

17.
风筝的起源     
《小学语文教学》2007,(7):94-94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据《墨子·鲁问》篇记载,“公输班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又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公输班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  相似文献   

18.
丁郎孝母     
从前人个叫丁郎的人,原本对他母亲不好,是个不孝之子。有一回,丁郎上山,天热得很,走了一阵,找棵大树歇荫凉,可巧有个老汉也在那里坐着扇蒲扇。树上有个雅鹊窝,小鸦鹊打食老鸦鹊等着吃。丁郎觉得新奇,就问身边的老汉:“光听说大鸦鹊打食小鸦鹊吃,怎么这里少的打食老的吃呢?”老汉说:“这叫反哺。老鸦鹊把小鸦鹊孵出来,又打食把它们养大了,自己累得脱光了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些人释“剑器”是一种舞伎“空手而舞”或“持彩帛而舞”的健舞曲名,断言公孙大娘“执剑而舞”不实。持据有三:《正字通》云:“剑器,武舞,用女伎雄妆,空手而舞”;《札朴》卷六云:“以丈余彩帛结两头,双手持之而舞”;《文献通考》云:“或以剑器为刀剑,误也”。“舞剑器”与“剑”无关之说,似乎已成为定论。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试作一些考辨,借以就教于高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盛行的舞曲还有“柘枝”、“胡旋”、“浑脱”  相似文献   

20.
刊中报     
2003年第1期·课文背景知识·鹳鹊古楼今何在在教古诗《登鹳鹊楼》时 ,学生们朗朗诵读了“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突然有人问 :“老师 ,鹳鹊楼在哪?如今还在吗?”就是 ,鹳鹊“楼”到底在哪儿呢?雄伟的风光是否依然如故呢?原来 ,这“鹳鹊古楼”在山西省永济县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 ,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鹊楼)之一。它由南北朝时北周(公元557至581年)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 ,一直到唐代宗大历(公元776年至778)年的二百余载间成为“独立于(黄河)中州的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