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徐桐等清流派,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仍然坚持尊王攘夷,洋人侵略中国,该杀,教民已为化外之民,不受保护,铁路破坏人民生计,该拆,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袁昶等长期办理外交,对外国比较了解,不赞成杀无辜的洋人、教民、攻使馆、与外国宣战,结果被杀,可见斗争之激烈。  相似文献   

2.
义和团时期的徐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桐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堪称良吏,但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仍然坚持尊王攘夷,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长处,就是离经叛道。认为因为外国侵略中国,所以就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主张杀洋人,杀教民,将爱国主义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  相似文献   

3.
刚毅等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忧国忧民,廉洁奉公,堪称循吏.但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在处理中外关系方面,不懂得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将导致亡国灭种.仍然坚持尊王攘夷.外国长期侵华,洋人在华,潛谋不轨,教民勾结洋人谋乱,都该杀.把正义的反对外国侵略,变成了盲目排外.其思想落后于时代,终于被时代所淘汰.  相似文献   

4.
载漪等深受儒家经典熏陶,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将导致亡国灭种。戊戌变法,均属秕政,光绪帝已失天下人心,应予废立。主张杀洋人,杀教民,与外国开战。把正义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思想落后于时代,终被时代淘汰。  相似文献   

5.
赵舒翘等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堪称循吏。但对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长处,就是离经叛道,将亡国灭种。坚持尊王攘夷。认为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将义民编成团练,洋人即不敢登岸。把正义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变成了盲目排外。思想落后于时代,终被淘汰。  相似文献   

6.
一九○○年的义和团运动,山西曾是重要的活动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六月份义和团开始设场练拳,到八月二十四清政府勒令遣散,不满三个月的时间,义和团几乎在全省的十一州,六厅、四十余县都有活动。其中有十八处杀过教士,下余各处杀过教民。仅阳曲一县,外国教士被杀的就有四十余人,全省达一百五十人之多。教堂被焚毁有七十余座。一向专横称霸的帝国主义分子.霎时在山西便消声匿迹。义和团的这一段兴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败,群情激愤,光绪帝变清图强,激怒了慈禧等人。慈禧欲捉康有为等人,外国将康等保护了起来;欲废立光绪帝,外国又极力阻挠。慈禧重用清流派,欲利用义和团杀尽洋人。光绪帝认为不可以民命当儿戏,结果慈禧将同意光绪帝主张的大臣杀了一批,给光绪帝以重大的打击。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败,群情激愤,光绪帝变清图强,激怒了慈禧等人。慈禧欲捉康有为等人,外国将康等保护了起来;欲废立光绪帝,外国又极力阻挠。慈禧重用清流派,欲利用义和团杀尽洋人。光绪帝认为不可以民命当儿戏,结果慈禧将同意光绪帝主张的大臣杀了一批,给光绪帝以重大的打击。  相似文献   

9.
阅读视野的不足,外国诗歌流派演变的相关知识的欠缺,对相关国家的发展阶段和诗人的抱负与追求的不了解,诗歌的抗译性等因素,导致外国诗歌的文本解读产生有限性,难以实现文化理解的育人要求。外国诗歌教学要了解相关时代背景、诗歌流派演变和诗人个人的作为,在此基础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借鉴,追求完整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有的外国学者称中国是"饥荒的国度",中国学者曾经说,一部二十四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灾荒史,所以,不了解中国灾害史,就不可能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灾害史最便捷、最能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在大学开设《中国灾害史》课程。  相似文献   

11.
陈亮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是永康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既没有师承门户,也不构成体系,但他的思想是以功利主义为核心。他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泛泛而谈,主张才智用于实际才算真才智,不以名义作标准。这无疑是对当时正统道学的严重挑战。他的这些思想都是针对当时的实际,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本文从他的军事及针对朱熹的论辩中来分析他的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立新 《德州学院学报》2001,17(1):79-81,74
马建忠深受西方重商主义思想影响,力主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对外贸易方面,主张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股份公司,开采金银矿,轻减税厘,分类征税,调整进出口税;在引进外资方面,主张取信有本,官司为商借,偿负有期,借债办企业不能让洋商入股等。其思想尽管有时代的局限,但在当时能够运用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论证和说明中国问题巳是难能可贵了,而且他所倡导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学说终究为中国经济赶超世界水平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上下保持一贯的"华夷观念",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合理化为"招抚"夷人的结果,而不顾国力强弱的对比。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的结果,统治者被迫接受彼强此弱的现实,调整观念中的"华"、"夷"区隔,对外采取注重信义的"和戎外交"政策。而在观念的最末处,仍保留着一块修护尊严的居所。  相似文献   

14.
除教会大学以外,近代中国,还有不少外人以个人、集团或政府的名义,对华投资兴办高等教育。这些学校包括在华外人独资大学、中外合办大学和外国大学的中国分校,也包括设在国外的中外合办大学和专为培养中国学生而设立的外国高校。外人对华投资高等教育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但这些教育机构的兴办在客观上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高级人才,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大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朗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朗读对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水平的提高以及语感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功效。文章针对当前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朗读教学和训练应该纳入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语音教学内容的教学理念,并探讨了朗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时期的粤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清政府的八旗兵、绿营兵屡战屡败,于是派出众多官员回籍办理团练、召募乡勇,与太平军对抗,粤勇随之产生。粤勇是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武装。粤勇没有出色的领袖人物,未能像湘勇成为湘军、淮勇成为淮军那样,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重大影响,但在太平天国时期,粤勇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东晋时期,郭璞因为卷入上层统治集团内部斗争而被叛将王敦杀害。他虽然是因政治斗争而慷慨赴死,但是支撑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力量却不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家政治理念和道德精神,而是摆脱人间苦难,成为快乐神仙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理想。正是在宗教动机的支配下,郭璞不仅做出了一系列荒诞、乖谬的举动,而且面对屠刀从容自若、视死如归。郭璞的被杀,既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也是他在宗教理想鼓舞下主动追求的结果;他既是东晋上层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牺牲品,也是神仙道教的虔诚殉道者。郭璞之死是一个生动的个案,正确认识其性质,无论是对郭璞和魏晋文学史研究,还是对道教史和文化史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