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子凌 《教师》2012,(34):113-113
艺术史告诉我们,西方最早的素描就是画家们的手稿,也是画家创作的前期准备。中世纪,图式就是图像、象征性的符号占主导。中世纪以后,艺术家对图式进行矫正、调适,以顺应需要为出发点,成为探索现实、处理客观存在物象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唐代著名画家张璪绘画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把它理解为"食桑之蚕"。齐白石老人曾说:"我象是吃了千千万万人的桑叶,才会吐出丝来"。绘画以形象反映外物,这是绘画创作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中以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中的事务委描写对象,必须按照客观对象的本来面貌来表现。但这里的表现,必须有作者的取舍,有想象和夸张,不能主观臆造,主观的东西必须合情合理,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相似文献   

3.
写生已成为绘画重要的学习途径和实践活动。写生绝非仅指面对实物作品如实的描绘。只对"模特儿"依样画箶的描摹"记录"。它是包含了作者对观察对象的生态从中获得感受并捕捉这些感受。通过对观察结果的理解并注入画家的主观感受。这个"生"即是对"对象"生动的神情,典型的姿态在造型上更高的艺术追求是作者生命气质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思想,提倡人们要师法自然,深入生活.并通过画家的情感、想象,创造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阐述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的创作指导思想.不模仿,不跟随别人,走自已个性化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5.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我国艺术创作的瑰宝,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造化"是创造的源泉,"心愿"是创造的过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我国绘画艺术追求意境美最本质的概括。中国花鸟画之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的统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理论的典型体现。本文在阐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中国花鸟画意境美德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花鸟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理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古今中外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们,总是十分强调观察,把观察放在首位,或者,把观察和表现看作是艺术创造心理过程的两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观察,就是审美观察.中国古代画论中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主张,意思是外靠向自然学习,内靠自身的心性修养.其中“外师造化”就是强调对客观对象的审美观察.当代画马大师徐悲鸿曾给一位青年写信谈到:“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  相似文献   

7.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中国画意境的精辟概括,要创立意境,表达意境,必须处理好形与意、尚意与创意、意境和想象的关系,即做到意与形的统一、尚意与创意的统一,意境与想象的辩证统一。做到三者的辩证统一便能领略绘画天人合一的诗情画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山水画家张垛提出的艺术观念。章法历来也为画家们所重视,它与心源也有密切关系。造化、心源与章法的关系对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有重要意义,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艺术学习和创造需要有源之水。艺术学习必须建立艺术理想,并在体验生活中获得艺术自信。在学习传统艺术、面对自然界写生和创作中偶然性的感受,将有助于避免艺术学习、作中概念化倾向。对生活深切的体验是创造富于感染力作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美学意义上,山水画教学所具有的临摹、写生和创作三个阶段,实质上是要求技法和意境的完美融合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二者常是分隔的。特别是作为技法训练基础的临摹,大多偏重于描摹古典作品的笔法形貌,师法技巧而忘其精神。而技法与笔墨的运用,是传达心灵与意境的手段;在运用中,不仅勾勒出大自然山水的美妙意蕴,而且抒发出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性的体悟,是画家生命的表达、人格的呈现。作画即做人,对于中国画专业学生整体人格的培养,应该在这一高度上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1.
装饰画是中师美术专业班必修课之一。就其本质而言,具有与任何画种共通的内在特征。通过相应的表现手法,力求达到视觉形式上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拍摄手法、拍摄角度、拍摄器材的运用、美学因素的渗透等八个方面对如何拍好优秀风光照片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提出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既要“外师造化”,又要“中得心源”。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教育所固有的功能是形成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决定人的审美价值定向并同时发展人的审美创造力。———列、斯托洛维奇 (苏 )摘自《审美价值的本质》装饰画是中师美术专业班必修课之一。就其本质而言 ,具有与任何画种共通的内在特征。通过相应的表现手法 ,力求达到视觉形式上美的境界。装饰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一种手段 ,从简单的认识到理解消化 ,这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式的教学手段。从规律上看 ,艺术创造的直觉有别于一般生活中对日常事物感觉—知觉—表象的直觉过程。它是旷日持久的艺术思维和技能训练中形成的独特悟性。…  相似文献   

14.
作文,本应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但是,传统作文割断了与生活的联系,堵塞了学生的思绪,熄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以至于学生提起作文“怎一个愁字了得”,写起作文套话假话连篇。在“真实”的“谎言”中,孩子们编织着一个个“动人“”精彩”的故事,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悲哀!所幸的是,一种新的作文形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为小学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新作文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以“真”“实”为先,让学生走进璀璨的生活世界。如何引领学生轻松地步入写作芳草地,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就成…  相似文献   

15.
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写实主义涌入中国,从而推动了对景写生,也推动了借古开今派的"古法写生"与"师造化"传统的回归。纵观百年山水画,在"外师造化"创作理念的推动下,20世纪山水画表现题材更广泛、表现语言更丰富、地域画风进一步拓展、图式个性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中既有以工整、细腻、逼真等写实特点为主的工笔画,又有以挥洒、流畅、气韵贯通,具有中国书法特质.以写意特点为主的写意画。世人由此将绘画分为写实派和写意派,且就重形还是重神之问题争论不休,而未知两面一体之理。对此,从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写实与写意、重形与重神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相似文献   

17.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绘画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它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绘画的起源、兴废、功用、技法、师承、流传、创作等多方面的问题,总结和发展了唐以前的绘画理论,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因此人们称之为“画史之祖”,“画史中最良之书”。本文试从审美创造的角度探讨一下《历代名画记》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晚唐张墚提出的经典绘画理论,这一理论自提出以后,指导绘画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般认为,张垛“师造化”主要是指师法自然。而进一步从它的外延看,“师造化”不仅仅是师法自然,还应该包括师古人之“造化”和人品修能。三者之间相得益彰,“师”的目的是“得心源”,这样才能创作出高品位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绘画生成了各类画家和各种绘画样式,产生了不可胜数的神品和妙论,凡此种种共同维系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并有别于其他绘画,为后人提供了直白和详实的参照,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均以临摹入手。有一定基础后,进而到真山真水中去写生,向自然学习,为"师造化"也。"造化"是自然,是宇宙、天地。这是学习山水画最最重要的途径,著名的山水画家都很重视"师造化",通过向大自然学习,以追求个人精深与大自然精神的契合统一,通过画作抒发自己个人的情感,并赋予大自然一种新的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