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它由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这三个环节构成。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成是多个个人和若干家庭的聚集,是家庭分裂和扩大发展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结合形式。市民社会是实现私人目的的手段,国家则是解决其中矛盾并高于其上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安宝洋 《文教资料》2007,1(4):77-78
在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中,市民社会的理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一理论不仅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黑格尔在建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上,强调了国家的绝对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承认并保证了市民社会的特殊性;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二者的统一,即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以现代社会主义的权利和自由如何同客观的社会秩序相和谐为理论核心.以主体的自由和权利为出发点,结合市民社会由于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市场自发秩序的脆弱性,而提出了系统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理论,这一理论已经成为社会的政治理论的研究热点,并对现代国家社会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成是绝对精神实现自我意识的客观性伦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客观伦理精神的发展是以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展开的。在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中首次实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和论述,打破了以往把市民社会等同于政治国家的做法,展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的内在趋势。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需要和热情的分析,对于劳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以及对法和国家的伦理本性的分析相对于前人都有很大的突破。这些要素对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出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艺术。人具有可塑性,教育使人成为人。人性恶优于人性善的人性观是教育的逻辑起点,教育的本质在伦理中。人要想达到自在自为的普遍必然性,必须通过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教化实现:在家庭中要培养人的爱,灌输伦理原则和服从原则,反对儿童教育游戏说,重视母爱教育;市民社会具有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的职责,教育机关和同业公会是主要的培养方式,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权利和义务观,使人的权利和义务达到统一;国家具有监督的权利和教育民众的职责,在国家中培养人的爱国情感,注重宗教对民众的教育方式,强调公共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公民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休谟、斯密、弗格森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接续了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凸显了市民社会先于国家的基础性地位与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汲取了孟德斯鸠有关国家对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政治洞见,充分肯定了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威与政治服从的重要性,克服了洛克式“社会先于国家”理念所潜在的政治边际化倾向,此外,与之后的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褒贬不同,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反复强调与申辩市民社会在伦理上是自足的,不需要国家的道德救济,相反视国家为不可缺少的恶,从而其思想理路又与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迥异.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这个词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明确地将市民社会作为政治国家的对立物,这一区分启发了马克思,但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这一区分上,而是站在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深入到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层面继续深化了市民社会的内涵。虽然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对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有着一个启发的意义,但二者出发的立足点是有着根本上的不同的。在现实意义层面上,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则更大。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遇到林木盗窃法以及关于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原因的论战等物质利益的困惑后使他感到黑格尔国家和现实的对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认识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并促使他从政治经济学中去解剖市民社会,从而实现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已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市民社会不仅是黑格尔学说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范畴。马克思虽然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但他提出了与黑格尔不同的市民社会问题解决方式。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论断,是对市民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0.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中首次把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开来,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和论述,打破了以往把市民社会等同于政治国家的做法。就现实意义而言,研究市民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所以,研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形成了所谓的市民社会话语系统.我国理论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及其新的发展趋势等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视域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和谐社会建设应当是在公共精神的引导下,做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制衡与互动,形成和谐关系;同时,政治国家依法运用其公共权力,对公民社会内部所存在的压迫性进行干预,使公民社会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3.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复兴及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形成和流行于 1 7— 1 9世纪上半叶 ,在 2 0世纪 80年代重新复兴 ,90年代持续升温。它起初被视为改革斯大林全能国家模式的出路 ,后来又受到改革国家并调整其与公民社会关系的要求的推动。复兴以来的公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 ,人们在公民社会与国家关系问题上形成了更全面的认识 ,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受到重视 ,研究范围极大地拓宽 ,全球化公民社会的前景也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价值共识达成、制度安排科学的社会;社会转型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分化明显,利益矛盾突出,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要想了解唯物史观,就必须研究市民社会,而欲弄懂市民社会这一重要范畴,就要从文本出发,遵循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弄懂马克思三个时期使用市民社会范畴的具体思维语境,把握马克思文本中市民社会范畴之从抽象到具体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扬弃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论,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与国家为市民社会服务的立场,展示了国家权力逐渐回归社会的方向。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树立科学的社会——国家观,构建一个与国家适度分离而又良性互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法学的角度来解读市民社会,更多是从民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出发。市民社会与民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这不仅表现在二者历史进程的相互交融性以及二者的价值相通性,更表现在二者的互动发展。认清市民社会和民法的关系对于我们培育、发展和完善市民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