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30周年,’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在金秋时节隆重举办。来自两岸的中国戏剧家和英国、德国等外国戏剧界人士共计几百名欢聚在申城。11台风格、样式各异的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又一次让人们领略了莎士比亚这位属于“所有的世纪”的“巨人”的风采,而其剧作中的丰富而深速的内涵又一次深深地撞击着人们,引起人们对于生活、对于时代、对于艺术的感唱……或许,和1986年在北京、上海两地同时举办的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相比,无论是剧目或是剧种,这次活动的规模显然要小了许多;但是作为中国第一次举办莎士比亚戏剧的…  相似文献   

2.
郑连根 《寻根》2005,(1):54-56
关于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到1833年,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这才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随后,不断有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中文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对中国的新闻事业起到了刺激和示范的作用。通过借鉴传教士们的办报经验,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和新世纪的风暴朱树1601年英国剧坛发生了两件大事,都和莎士比亚和他所在的“内务大臣供奉”剧团休戚相关。一件是年初,伦敦“环球剧场”上演了历史剧《理查二世》,掀起了轩然大波,几乎给莎氏及其剧团带来灭顶之灾。另一件是同年秋,该剧团上演了悲剧《哈...  相似文献   

4.
2016年,时值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和最伟大的文学家。莎剧对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莎剧与《哈姆莱特》不仅被搬上剧场舞台,随着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其以多种形式在全世界不断得到传播、改编并产生新的巨大影响。正是中国对西方经典话剧"中国化"的尝试,才开创了中国现代以来的一个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5.
萧伯纳: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个金铃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幽默大师之一。他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剧,代表作有烨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栅、(镇相毕露》等。鲁迅对萧伯纳十分欣赏,说他在作品中“撕掉了绅士的假面”。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逝世后,他的同时代人、荣获“桂冠诗人”称号的英国剧作家本·琼生曾在《题威廉·莎士比亚先生遗著——纪念我敬爱的作者》一诗中称颂莎士比亚:“他可以折服欧罗巴全部的戏文,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时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莎翁谢世370多年来,他的剧作不仅在英国,也在许多国家戏剧舞台上经常上演.为了  相似文献   

7.
多少年来,我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主要局限在学者的书斋里。近年来这种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变。经常性的莎剧演出和两次莎剧节的举行犹如阵阵扑面而来的春风深入中国莎学研究领域。上海戏剧学院教师、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秘书长曹树钧正是力促莎剧演出与研究结合的“演出派”。他认为,在戏剧编演莎剧的实践中,我们直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支持一切大胆的创造和勇敢的探索,不应有任何定于一尊的“模式”。话剧。歌剧、越剧、丝弦戏改编的莎剧都得到了他的肯定。尽管用中国戏剧、戏曲搬演莎剧还有不小的争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  相似文献   

8.
王善武 《世界文化》2006,(11):18-19
她的书让全世界的孩子和成年人着迷,她是迄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她荣获过很多奖项。她的新书无论何时问世,如饥似渴的读者都会在书店排队购买。她的书使她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女人之一。她就是J·K·罗琳,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1997年,J·K·罗琳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与点金术》。一年后,更名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这本书在美国出版。这本书向读者介绍的哈利·波特是一个额头上有一块奇特的电闪形伤疤的11岁孤儿。哈利不知道这个伤疤,他是一个强有力的男巫,他获悉了关于他过去的实情,琢…  相似文献   

9.
袁昌英(1894-1973)莎士比亚(1564-1616)100多年前,当世界剧坛瑰宝──—英国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被介绍到中国以后,他的作品就以夺目四射的光芒与华夏文明的光辉相交映,为众多的中国人所喜爱,并直接感染和影响了一批中国现代史上早期的文人学子。袁昌英(1894-1973)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女作家涌现了不少,但剧作家却寥寥无几,袁昌英堪称其中的凤毛麟角。她的成功,当归于“莎剧”魁力的吸引。今天,当我们翻开袁昌英的作品,发现她的创作风格(尤其是剧作)与同时代的冰心、凌叔华等女性作家相比,…  相似文献   

10.
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比肩的大诗人,创作了《牧人月历》、《爱情小诗》(亦译《小爱神》)、《祝婚曲》、《仙后》等诗歌,李赋宁先生指出,斯宾塞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的叙事、抒情和讽刺传统,在乔叟和弥尔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赢得了‘诗人的诗人’这一美誉”,他“所建立的英诗传统是一种富于音乐性和图画性的诗歌语言,诗歌的背景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叙述方式是讽喻性的,写作目的是道德的和严肃的”,“对他同时代和后世的英国诗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康熙禁止天主教在华活动之后大约100年左右,1807年英国基督教(新教)派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到中国活动,他是清中叶以后最早来华的外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受伦敦教会派遣,经美国来华,初时隐居在美国驻广州的商馆里。其后来华的传教士,大体上都采取相同...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他的“黑夫人”影梅莎士比亚堪称世界级的大文豪。由于他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所以被广泛认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虽然他的剧作写于300多年以前,但至今仍在众多的国家里久演不衰,并为人们所普遍阅读。可以这样说,在全世界,除了《圣...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于1609年将他的十四行诗献予的一位神秘人物“W.H.先生”,文学史上最旷日持久的争论之一就是有关W.H.先生的身份问题。多少年来,毫不夸张地说,专家学者们对谁是“W.H.”以及他同大诗人之间的关系撰写了数以百计的书籍、文章和论文。他就是那个为出版了1609年四开本的莎翁诗集的伦敦书商托马斯·索尔普搞到手稿的人吗?一位首先鼓励莎士比亚创作出十四行诗的朋友?他就是那个象某些人所猜测的莎士比亚的男性恋人吗?  相似文献   

14.
杨瑾 《华夏文化》2000,(4):58-59
王徵是一位有才华有思想、有作为的科学家。他的多项发明三百年后仍施惠普通百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介绍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的“科技之星”;在明末驻华耶稣会史上,王徵又重重地写下了一笔,他积极与西方传教士交往,从他们身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思想,尤其是他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很多影响较大的书籍,在中国古代翻译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谈到西方现代戏剧家,人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条条大路通罗马”,意思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宗师,这位宗师就是挪威戏剧家亨利·易卜生。只要考察一下萧伯纳、霍普特曼、奥尼尔、斯特林堡等人的创作风格和精神脉络,就可以发现此言不虚。实际上从易卜生延伸出的这条大道,在中国戏剧界也是四通八达。易卜生不但是最早被介绍进入中国的西方戏剧家之一,而且是影响最大最久远的西方戏剧家。在中国现代戏剧发韧之初,他是戏剧革命的旗帜,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他的剧作依然是作家创作的范本。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戏剧之父。20世纪初,正是…  相似文献   

16.
今天,中国的读者一看到“莎士比亚”这四个字,就知道他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但当提到下列名字时,知道者就很少了。如“舌克斯毕”,“沙斯皮耳”,“筛斯比耳”,“莎基斯庇尔”,“索士比尔”,“夏克思芘尔”,“希哀苦皮阿”,“叶斯壁”,“沙克皮尔”和“狭斯丕尔”。这些名字都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书籍中出现的Shakespeare的汉语译名。译名之所以多种多样,主要是由于译者对汉字的发音及翻译人名的技巧的掌握不同所致。至于“莎士比亚”这个译名是否译得得当,另当别论。从这个例子看。  相似文献   

17.
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大利戏剧家达利奥·福(Dario Fo)堪称文学界的一位奇人,他的艺术创作和文艺观都很有特色。 出色的演员 达利奥·福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演员。 尽管在西方文艺史上,剧作家同时也是演员的不乏其人,如莎士比亚、莫里哀等,但近世集剧作家与演员(特别是扮演丑角的演员)于一身的却是凤毛麟角。瑞典文学院在宣布诺贝尔文学奖时,称达利奥·福为“剧作家兼演员”,“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演出次数可能比任何当代戏剧家都多,影响巨大”。达利奥·福非常重视戏剧演出的独特效果,他曾引用德国剧作家兼导演布莱希特的话来说明“剧场与文学毫无关系”。他说:“真正的剧作,单是书面阅读肯定毫无乐趣;只有在舞台上它才光芒乍现。别人常把莫里哀的《唐璜》与《伪君子》说得天花乱坠,可是只有当我亲眼看到该剧的演出时,才体会到这些真是大师的杰作。”他还以自己对戏剧家哥尔多尼的《嘉年华会的最后一夜》的体验为例:在阅读剧本时,觉得那是哥尔多尼较差的作品,但舞台上演出的《嘉年华会的最后一夜》却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剧场与文学毫无关系”的提法虽然有些偏激,但“应当重视戏剧演出的独特效果”的呼吁无疑是切中要害的。 重...  相似文献   

18.
<正>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国19世纪末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被誉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悲剧大师”,中国近代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曾盛赞他为“当今文学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甚至能与莎士比亚、卢梭、尼采等人并驾齐驱。哈代乃沟通英国文学由维多利亚时代跨越到现代的一座桥梁。他的文字如同一幅淡雅的田园风光画,巧妙地勾勒出英国的自然风光与人情风俗,宛若荒原上破土而出的石楠花,散发着野性的芬芳。  相似文献   

19.
英国出了个莎士比亚 ,中国出了个关汉卿。作为东西方两种戏剧文化的代表人物 ,关汉卿生活在 13世纪 ,莎士比亚生活在 16世纪末 17世纪初 ,前者要比后者早出 3 0 0多年。无论地理位置还是时代距离都如此遥远的二人 ,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但人们偏偏喜欢将他俩相提并论 ,个中缘由 ,说来意味深长。西方人崇拜莎士比亚 ,也喜欢关汉卿。按《英国简明百科全书》“元代戏曲”条的说法 ,关汉卿“是中国元代剧作家 ,也是文艺理论界所公认的中国最伟大的戏曲家”。早在182 1年 ,英国外交官G .T .Staunton翻译清朝图理琛的《异域录》中 ,即有《窦娥…  相似文献   

20.
对他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莎士比亚只不过是一位大众喜爱的伦敦剧作家。没有人认为他是英国曾产生的一位最伟大的天才。许多年过去了,文学评论家才逐渐认识到他的剧作的真正价值。甚至在17世纪末,在莎士比亚已去世75年多的时候,许多人还认为他写得拙劣。他们说,他写作是为了取悦观众,而没有遵循那些为剧作家们规定的写作准则。一位英国评论家托马斯·赖默,在1692年写了一本书,试图证明莎士比亚并不懂得如何写悲剧。他以戏剧《奥瑟罗》为例。首先,赖默认为莎士比亚不应该用诗体来写最重要的一些情节。赖默认为,通过删去一些词句也能使那些情节得到完善。奥瑟罗不该说话时,莎士比亚却让他说了这样一些台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