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三全育人”的内涵,梳理了我国高校图书馆“三全育人”服务模式相关文献,总结了当前高校图书馆构建“三全育人”服务模式的具体做法,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构建“三全育人”服务模式的新路径,以期提升高校图书馆教育基地和优秀文化传播阵地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梳理国内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育人现状,以“三全育人”理念为主导,借助矩阵思维,结合文旅融合、智慧图书馆等新时代育人语境,从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维度、活化育人、智慧育人、长效育人等6个层面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六大矩阵”协同育人路径,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培养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目标,协同育人是高校图书馆履行教育和服务职能的责任和要求。文章分析了新时代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探索从资源、服务、教学、空间、管理等五个方面构建高校图书馆协同育人服务体系,并提出协同育人服务体系的建设策略,旨在促进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参与一流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过程。  相似文献   

4.
霍欢  周志红 《编辑学报》2023,(4):455-459
高校学报如何提升服务水平及能力是值得期刊从业者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为例,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分析和总结高校学报的服务水平及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将期刊服务与“三全育人”有机结合,重点在完善出版全过程、与时俱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方面贯彻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具体从缩短出版时滞、打造高水平服务团队、规范及优化编校服务、打造现代化数字服务平台、提供专题(栏)服务、完善数据库收录、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健全奖励机制等方面,探索“三全育人”机制,落实“三全育人”成效,努力形成让科研工作者满意的协同育人环境,以期为高校学报服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芳 《图书馆界》2022,(1):11-14
传统高校图书馆借阅模式通常遵循“二八定律”,即20%的热门图书资源占据借阅总数80%。通过对长尾理论的内涵分析,导出长尾理论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优化的启示,确认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优化明确性、多元化、服务型原则,通过构建协同模式、共享模式、交互模式以及用户评价、增值服务等来有效提升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及40多年来图书馆学会工作实践,引入协同理论,从学术理论研究与行业职能承担、业务服务水平与馆员能力提升、文献资源延伸与智库服务,以及行业发展与社会力量支持等方面构建协同视域下图书馆学会工作创新服务模式,以期提高图书馆学会协同工作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与用户需求快速变化的数智时代,探讨全场景化与学科服务发展的融合点,创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对学科服务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场景理论为基础,提出高校图书馆全场景学科服务的概念,构建由技术保障场景、智慧服务场景、用户交互场景组成的高校图书馆全场景学科服务模型,探讨模型中场景环境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运用,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现状出发,分析了影响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的因素,并以协同理论为着力点,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机制,构建了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协同框架.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其在历时性发展中凝练出的内在精神,为高校图书馆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导。为了明确高校图书馆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所承担的基本使命,为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指明方向,文章采用辩证分析、纵向研究等方法,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角出发对高校图书馆的历时性发展进行剖析,并探究了高校图书馆共时性人格结构基础上的核心价值的历时性演变,从理论层面为高校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提供借鉴。并指出:高校图书馆的“本我”是基于其原始本能的“藏”而带来的且具有物理属性的各种“资源”;“自我”是遵循现实规范原则的“用”而形成的各种“平台”;“超我”则是从古代图书馆思想延续至智慧图书馆发展理念的“育人”,也是指导高校图书馆持续良性发展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主要是以传递模式为主,既包含“搜索以获得” 的结果,也涉及“搜索以学习”的过程。学习型信息资源服务为学生学习创设了一种学习环境,以信息资源检索和传递为基础,包含了其他支持学习的多种要素、多个层面和多样方式。本文结合高校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分析框架,从资源、支架、共同体三个方面,基于静态整体与动态过程两个视角对现有学习型信息资源服务方式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学习型信息资源服务方式创新的相关建议。参考文献25。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79,自引:2,他引:79  
从分析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入手,以学科为基础,依靠高校的资源和人力 优势,构建出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为高校用户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知识化 、特色化的知识服务,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 ,将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最具潜力的一种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2.
泛在知识环境下,现代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论文基于嵌入性理论,对高校图书馆联盟构建机制以及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开展进行探讨,认为高校图书馆联盟应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协同合作,构建统一的学科服务平台,协同培育用户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智慧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开展专利服务并探索研究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专利服务模式对高校、区域乃至国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专利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四螺旋理论的协同式专利服务模式以及专利服务体系,以图书馆服务为纽带将科研决策者、科研创新者、技术转化者的辅助支撑融为一体,创造多方协同参与的新型服务模式,形成高效协同的专利服务共同体,拓展图书馆专利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质量和内涵。  相似文献   

14.
宫平  郭帅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7):49-52
图书馆公共服务精神是实现图书馆资源公共、公开、共享的服务精神。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需要塑造全新的公共服务精神,包括确立大服务理念、明确双重职能定位、增强协同服务意识及创新服务营销观念。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提升深层次服务能力、组建多元化服务团队、打造开放式服务模式、拓展公共服务空间、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举措以体现公共服务精神,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教育模式的演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科技走进高校图书馆,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高等学校中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教育观念和履行教育职能的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突破了“传统模式”,以“引导模式”为基础,以“计算机自主学习模式”为手段,结合高校中的“三育人”管理机制,开创了高校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伴随时代信息化迅速发展,转变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思维习惯,注重培养信息获取与检索应用能力变得迫切重要。“木桶理论”(Buckets effect)与高校图书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研究,旨在探寻出一条深掘“高校图书馆全方位、多区域信息化创新人才,切实服务好社会主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新思路,为知识型、人才型社会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高校名人特藏资源因其独特的科研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在教学科研、文化育人、地区社会文化推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结合特藏资源服务工作特点、图书馆“要素说”理论以及双向嵌入的思想,构建高校图书馆名人特藏资源嵌入式服务体系。以江苏大学图书馆赛珍珠文献资源嵌入式服务工作实践为例,阐述嵌入式服务体系在高校图书馆名人特藏资源服务中运行的过程和成果,并从用户需求、馆藏资源建设以及服务团队组建的角度对名人特藏嵌入式服务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最为基础的育人工作。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被广泛实施,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视野和态势。图书馆是高校育人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具备发挥德育功能的应然性和必然性。近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充分挖掘在文献资源、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上的潜在优势,秉持“用户导向、服务至上”的基本理念,将读者服务与学生德育有机融合,将立德树人和通识教育有机融合,在北京大学德育工作中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拓展为多元素养教育已经势在必行。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同时肩负着育人的责任。介绍多元素养的概念和特点,在分析“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探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图书馆开展多元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5个实践路径,即树立育人意识,增强育人观念;加强馆员建设,提高自身实力;发挥各自优势,多方协同合作;丰富教育形式,形成立体系统;结合自身优势,建立特色教育。  相似文献   

20.
以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广西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勤工助学管理现状,探寻了利于高校勤工助学学生培养和发展的可行性模式,为高校勤工助学学生管理提供了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