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玫瑰 《传媒》2022,(5):74-76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攻坚时期,社区治理成为社会和谐的关键。新媒体的出现给社区治理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探讨新媒体与社区治理的互动关系,在新媒体视域下分析社区治理的短板和新媒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优势,着眼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社区治理实践,探索新媒体视域下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纸媒在努力拓展报业发展蓝海时,似乎重新发现了社区报的魅力.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和重庆晨报等都纷纷开始布局社区报市场.2012年8月2日,南方都市报在深圳创办《坪山通》、《福田通》、《龙岗通》3份“鹏城通”免费社区报,同年12月,项目进一步拓展至《龙华通》、《南山通》、《宝安通》、《光明通》,总计7份社区报,覆盖深圳十区中的七个区;逢周四或周五独立发行,每期8个版.2012年合计发行210多万份.经过一年左右的运营培育,社区报已成为南方都市报深圳新的增长点,2013年有逾千万元的营业收入,并确保20%左右的利润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包括媒体在内的众多领域无不体现出一个全覆盖的倾向。智能手机的普及令新闻的来源与阅读发生了变化。新媒体传播打破了传统平台优势,微信公众平台是延展广播宣传的便利手段,广播微信应运而生。而区域广播微信从内容构成到互动传播,均需注重地方特色,切合本地受众需求。广播节目讲究"节目对象化,时段专业化",广播微信软文推送也要树立细分受众的理念,尽可能做到精准推送,围绕广播节目布局微信内容。  相似文献   

4.
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也在这一年之内,新媒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世界各族人民都在感受着新媒体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精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使得新媒体日益成为了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新技术。本文从微信微博的相关界定、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密切。社区传播具有有效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的功能,可以成为社区内外沟通的桥梁,能够培养居民民主参与的意识。针对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要有效整合新媒体功能与社区原有功能,更好地以社区传播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变革了传统的图书营销方式,推动了出版营销理论创新,本文梳理了近五年来我国新媒体出版营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微博、微信、网络社区、二维码等新媒体工具在出版行业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闫波  郑博 《新闻界》2008,(2):83-84
分析社区传播的相关机制,把握新媒体在社区传播中的特性和作用,利用好新媒体,发展社区传播。  相似文献   

8.
微信公众号的建立,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接轨的重要性标志,也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进军的关键性举措。本文通过对微信矩阵的特点介绍,将其应用在"上海发布"的微信公众号中,解读目前"上海发布"微信矩阵的构建模式,同时,以符号学理论切入,分析"上海发布"官方的微信矩阵所构建的城市形象的积极影响,提出打造"上海发布"政务微信矩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对"上海发布"微信矩阵提出进一步的构建策略,并认为通过微信矩阵塑造"上海发布"的品牌形象,代表上海城市形象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谢静 《青年记者》2021,(18):12-16
本文以上海城市社区媒体的经验为基础,总结新媒体环境下社区公共传播的变化,分析其运作方式与特点,反思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新媒体的社区传播,不仅参与构建了城市社区的新形态与新关系,而且再造了城市公共传播体系。考察与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社区传播,促使我们反思有关社区与媒体的传统定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不同民族在经济、文化、情感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融合.西安市回坊X社区作为典型的民族互嵌式社区,已建立起包含传统媒体、新媒体及空间媒体的多层次传播体系,形成了"结合空间促进传播深发展""兼具点面推动传播全覆盖""探索路径拓展传播新方式"的传播策略,在促进社区治理与...  相似文献   

11.
毛小娟  罗兆均 《传媒》2021,(2):43-45
在新媒体发展助力下,社区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不断扩展,对社区治理模式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现阶段基于新媒体的社区治理模式中,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的资源网络建设成果与以社区管理者为中心的政务平台间偏差较大,制约了新媒体助力下社区治理模式的平稳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尝试对新媒体助力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路径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疫情期间武汉市G社区的微信使用为研究对象,沿袭基础设施研究的人类学路径,具体考察了微信进入城市社区并逐步基础设施化的过程及影响。研究发现,疫情带来的社会隔离是微信在城市社区迅速扩张的基础。凭借集成性特征,微信得以接入并改造既有社区网络,再造邻里关系,重构社区空间。作为生存型基础设施,微信深刻嵌入社区管理和居民生活之中,凭借新型社会关系和组织形态打造出一种新权力装置,通过隐秘的劳动完成对居民个体和城市社区的数字资本主义殖民。  相似文献   

13.
《声屏世界》2013,(10):116
钱江晚报全媒体阵营,以钱报网为基础支撑平台官方微博联盟、官方微信矩阵、手机客户端、视频、LCD广告屏为分发渠道,覆盖用户500万,形成了全时段全覆盖、全业态的新媒体阵营。在刚刚结束的钱江晚报读者节上,利用钱报网平台,推出钱江晚报全媒体阵营35个新媒体产品二维码,用刷二维码抽奖的方式,推广了钱江晚报新媒体产品。据后台统计,当天共有上万人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参与了活动。在受众中形成了钱江晚报全媒体阵营的概念。钱报网:每时每刻给你好看钱报网是钱江晚报旗下网络新媒体,本地化的网络人气社区。目前注册会员80多万,每日PV流量在十万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以来,一些大型传媒集团集中创办社区报,迅速壮大了社区报的队伍,中国式社区报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媒体业态。社区报能否成为报业面对新媒体冲击的救命"稻草"?我国社区报是否还有发展空间?面临怎样的挑战?本文在梳理我国社区报本土化发展历程基础上,旨在廓清新一轮社区报竞争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并探寻当前我国社区报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卡斯特所说,一个“大众自我传播”的时代逐渐浮现.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报道者的时代,大学的新闻教育该如何面对这种变化.本文以新媒体的变革为背景,指出新闻教育的重心应该转向社区新闻教育.社区新闻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出熟悉社区脉络的新闻记者,还可以提升社区的社会资本,促进社区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传播基础设施理论将社区媒体、社区组织和人际沟通构成的社区轶闻传播网络整合连通性(ICSN)视为社区可沟通性的关键指标,而移动传播和平台社会的媒介环境变迁为理解微信促进社区参与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以北京市Y街道的30个社区为例(N=1,798),通过多水平模型,分析了一般ICSN与微信ICSN在不同社区中影响居民邻里归属感和线下社区参与的机制。结果发现,基于大众媒介和现实交往的一般ICSN能够同时促进邻里归属感和社区参与度,而由社区微信公众号、社区组织微信群和社区微信人际轶闻传播构成的微信ICSN尽管提升了邻里归属感,却降低了线下参与;对线下参与而言,一般ICSN在多民族社区和外地居民融入上拥有微信ICSN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研究进一步讨论了上述发现对传播基础设施理论的贡献和提升社区轶闻传播网络连通性、促进本土社区参与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微信公众平台的高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传统媒体欲在新媒体领域实施战略布局,借力微信平台,进行更为有效的大众传播是必然选择.虽然纸媒是最早抢滩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域,但运营较好的账号较为稀缺,新京报官方微信则是纸媒优质公众号中的佼佼者.在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媒体移动指数报告》中,新京报在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中名列前茅,其成熟的运营模式为微信平台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晏九珺  孙伟 《今传媒》2014,(6):84-85
现代信息技术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微信已成为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文首先介绍了微信的主要功能,从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入手,并且试用传播效果理论对微信的传播方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传统媒体借力微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3)
社会网络、互联网和移动三重革命的背景下,威尔曼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概念发展成为新媒体时代社会研究的一种新型理论视角。新媒体时代,新媒介即新社区,社区居民即网络化的个人,运行机制即网络化的个人主义。理解网络化个人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对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洪健 《出版广角》2016,(14):15-17
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出版单位纷纷布局新媒体出版.本文以传统专业出版单位运营微信公众平台的经验为切入点,从内容定位、读者层次、跨产业融合、专业运营四个方面阐述了建筑邦微信运营的经验,为其他专业出版单位运营微信公众号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