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9 毫秒
1.
许多文章这样概述:“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基础。”观察力就是“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观察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要素之一,它不只是单纯的知觉问题,而且包含着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因此又把观察力称为“思维的知觉。它不是单一的视觉活动,而是视觉、听觉、触觉、  相似文献   

2.
观影主体对画面视觉信息的处理具有能动的选择性,而正是这样的选择性对电影视觉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产生了影响.视知觉对运动物像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语言的“运动性”;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视觉中心的选择性决定了特写镜头的运用;视知觉对视阈内的物像深度识别的选择性决定了拍摄对象的景深以及推、拉等拍摄方式;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中断部分”补足审美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画面构图的精美和光影的造型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电影中的知觉现象场的研究,将视觉、听觉、深度等电影元素进行知觉现象分析.研究发现,各种知觉元素相互配合协调,能够使得观众的知觉连贯性增强,而这一连贯性则保证了电影放映过程中知觉现象场的完整性.越完整的知觉现象场,越能够带给观众深度的沉浸体验,这一研究结果对未来电影元素的准确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未来电影制作人在对于电影知觉现象场与真实知觉现象场之间的平衡协调,以及深度沉浸之后的虚拟感官脱离恢复,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高寒冰 《出版广角》2015,(14):124-125
美学是艺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近代西方美术史重要的理论依据.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是以知觉层面的视知觉理论为内容撰写的一部美学力作,开创性地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艺术感知中.书中提出艺术表现审美新境界、新价值,明确了视知觉形式动力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这一特征,丰富了美学审美标准,为品评现代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与人交流中,不同的“距离”能导致微妙的关系和想象。正如阿恩海姆所言,“每一次观看活动就是一次视觉判断”,在电视节目中,由视觉形象所处的位置,摄像机、主持人的运动,甚至话题的偏转,都会对“距离”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节目效果。本文试结合《艺术与视知觉》中的相关理论和电视节目案例,探讨距离设置对节目效果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叶艳 《大观周刊》2013,(6):239-239
认真学习和妥善运用知觉理论和知觉的特性,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这也有利于克服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弱点,把握受教育者的认识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评价是由人来完成的,人是通过知觉来感受客观存在,当人的知觉发出偏差时,评价就会失真.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负影响.对产生知觉偏差的各类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各种知觉偏差的反应效应.最后提出了克服知觉偏差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8.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描述并分析了人民广场这个重要的城市空间场所,以“环境知觉-空间认知-场所精神”为线索,指出了广场设计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深度报道是强调深刻与全面的新闻报道,它不满足于向受众揭示“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何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到分析“为什么”和“未来怎么样”这些问题上。使这种报道方式既深刻又全面的方法很多,其中对背景材料的运用和分析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通过两项实验考察动作电子游戏中合作情境对玩家外显和内隐人性化知觉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对于单人情境和控制条件,合作情境可显著提高玩家对他人独特人性的外显知觉,对自我独特人性及自我、他人普遍人性的外显知觉效应不明确;2.相对于单人情境和控制条件,合作情境可显著提高玩家对他人普遍人性的内隐知觉,对自我普遍人性及自我、他人独特人性的内隐知觉效应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
技术的发展,不仅重塑着媒介生态,也重塑着人们的媒介行为。电子时代的用户具有游牧民的敏锐性,形成了电子空间的知觉特征。本文通过对喜马拉雅FM等有声阅读平台的研究,认为移动音频平台所体现的用户在电子空间的知觉具有四大特征:需求多元化,强调对身体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及根据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所做的功能调试;用户圈层化,形成了从内容使用者到内容创作者、从地缘社区到趣缘情感形成的圈层化发展;知觉场景化,用户基于不同的目的需求和方式需求形成了不同场景的知觉方式,同时与线下的场景有着共通性;认知图示交互化,在人与平台、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形成多种交互方式。  相似文献   

12.
运用人际知觉效应促进图书馆服务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图书馆论坛》2006,26(5):275-276,279
论述良好的人际知觉效应与人格修养的关系及良好人际知觉效应的形成与保持,提出图书馆员应运用人际知觉效应促进图书馆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员从事研究活动的心态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距离说”讨论从事图书工作研究应具有的心态:换一种眼光看图书工作研究,不要仅看到其过程的苦与难的一面,更要看到其对社会的教育意义等有积极意义的一面;换一种态度看图书工作研究,摆脱功利与实用主义,摆脱常人看问题的方法,摆脱所谓的“正常视象”;换一种注意力审视客体,采用特殊审美注意去探索客体的内部本质;与实用、功利保持适当距离,不即不离,处理好图书工作与科研、研究与收益、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与读者服务等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面对具有构建后现代特征的视觉文化语境,纷繁多样又跨领域的电影理论纷纷浮出水面,多元理论在令人感到兴奋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支离破碎的危险,对如此状况,不如回归到逻辑的起点,从电影本体出发,再次追问"电影是什么"这一命题。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电影影像本体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视觉文化的参照下重新审视电影本体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电影影像作为视觉画面不仅是合目的的运动画面,更与视知觉和影像叙事有着密切关系,也正是这些互动关系让电影画面产生了运动。同时,影像本体的转变与视觉文化语境的互文必然也会影响电影影像运作范式和观众接受习惯。  相似文献   

15.
知觉特点对校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等特点。知觉特点对校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知觉的整体性使校对受常规的线性阅读方式的影响,知觉的选择性使校对容易按照自己的期望去选择背景、感知刺激,知觉的理解性使校对容易受知觉定式的影响。针对这几种表现,校对要提高字辨功夫,勤于学习,虚心求教,加强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形象就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人们通过听觉、视觉、味觉等感知事物.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关于事物的整体印象即知觉.就是“形象”。形象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感知,但它不是事物本身。形象受人们的意识影响.它不完全是感觉的。  相似文献   

17.
【导读】首先以“事件性”为中介,搭建电影与爱之同构;再以Cinema的语义辨析,分析电影院作为驱力主体转型的空间场域价值;最后从知觉后勤学,阐释电影院赋予观众机器感知系统,实现主体的触兴式体验。引言1975年,特吕弗热情洋溢地写下“明天的电影会是一种爱的行动”[1]18。  相似文献   

18.
国家档案资源书目控制:原理、内容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目控制理论与方法是西方现代目录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其产生与发展主要是与世界图书事业发展紧密相连的,尽管目前尚未有人将其引入档案管理领域,但档案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吸收借鉴了这一理念,如区域档案目录中心、国家级历史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书目控制思想。有学者还提出了“国家档案全宗控制系统论”这一新观点,可见对国家档案资源的控制、开放与利用问题是可以运用书目控制思想来加以解决的。探讨国家档案资源书目控制的原理、内容与意义,对于开发国家档案资源、实施国家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技术的应用使以书籍为代表的纸质出版物发生了从平面到立体、从抽象到可视、从单一到系统、从单向到互动的转变,这也令原本在纸质阅读中被忽视的身体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纸质阅读的历史是身体退隐的历史,身体的知觉被认为是混沌的,只有理智才能通向真理,但身体的退隐也造成了经验的间接性、交流的失真性以及感官的不平衡。具身性技术的应用使身体与经验获得了纸质阅读所不具备之真。文章指出,不论阅读的具身关系如何强调对身体知觉能力的重视,只有当阅读中的具身关系所导向的沉浸式体验能够融入读者自己的生命经验中,具身经验才有意义,技术具身才有可能真正推动阅读创新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邹璿 《新闻界》2011,(7):51-53
观影主体对画面视觉信息的处理具有能动的选择性,而正是这样的选择性对电影视觉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产生了影响。视知觉对运动物像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语言的"运动性";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视觉中心的选择性决定了特写镜头的运用;视知觉对视阈内的物像深度识别的选择性决定了拍摄对象的景深以及推、拉等拍摄方式;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中断部分"补足审美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画面构图的精美和光影的造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