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伟 《东南传播》2014,(5):69-70
文化,是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源泉。在城市化建设趋同的今天,城市文化决定着城市的可辨识度,城市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成为保持城市异质和提高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当前盛行的微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微电影的传播特性,进而探索基于微电影的城市文化传播策略,同时解读其传播优势,规避其不利因素,以期将微电影这一新型媒介形态打造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一柄利器。  相似文献   

2.
车坤 《新闻知识》2012,(4):60-61
微电影是近两年最流行的热词之一,不知道最初的提名确切从什么时候开始,但是却仿佛在一夜之间就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了。在业界,微电影也被认为是草根的新舞台、媒介新形态、传播的新业态、营销的新蓝海等等,那么,微电影究竟是什么?它的作用和价值究竟如何呢?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茜茜 《今传媒》2016,(6):85-86
相较于其他形式的视觉宣传,城市微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和传播方式给中原城市文化的传播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以微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叙事、视听等层面分析微电影对中原城市文化的传播和表达,进而探索中原城市文化微电影传播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微电影具有成本低、传播途径多、形式灵活等特征,在承载、传播地域文化等方面有着生产快、传播广、形象立体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刘轶  张丽莉 《视听》2018,(11):27-28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形式,在新媒体时代蓬勃发展。从最开始《老男孩》的网络传播到如今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传播,尤其是在"微传播"语境下各类微电影小视频迅速火爆,微电影不仅成为快餐时代的微文化代表,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国产电影市场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格局。在电影产业越来越成熟的时代,多数广告选择软性植入微电影中,甚至部分广告产品选择采用微电影形式作为传播渠道,但播出平台能够涉足电视传播渠道的却还是寥寥无几,而与微电影相关的电视栏目竞争形势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信息碎片化时代,微电影作为时代语境的产物,因其把传播信息诉诸于快节奏的情节片断中,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对传播信息符号的具象需求。本文在归纳中原城市文化传播现状和微电影在其传播中的优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原城市文化的特点,解读中原城市文化的微电影传播。  相似文献   

7.
从传播学视角来说,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媒介颠覆了传统电影的传播模式,从传播主体到传播方式,都改变了受众对于电影的传统认识。基于视频传播多元化,受众结构和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微电影的传播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媒介文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这种媒介文化正与传统的电视媒体走向融合,为人们提供一场参与式、分享式的视觉盛宴,并担当传播社会文化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微电影”的发展环境主要由时代环境、创作环境及盈利环境组成。文章分析了当前“微电影”发展环境的基本现状,以及要保持“微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和失和因素,提出了搭建及优化与其自身个性相符的良性发展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网络碎片化的时代,流行文化也凸显出"微"的特征和"亚文化"的特性。有学者研究称,"亚文化"实为主流文化的的产物。但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广泛快速的传播媒介,为每个"亚文化"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认同,这一点尤其突显在艺术上。微电影,作为大众表达自我,寻求生活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收。本文以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为落脚点,试图对微电影的亚文化"抵抗"属性进行剖析与建构。笔者选取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所缺少的实证研究范式,在与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研究对象的身亲经历作为本研究客观性基础。并且结合研究对象以往或现在的身份角色,对其访谈资料进行深层次挖掘。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是以个案研究为主的,也是具有理论应用性的。只有将文化研究做到客观性,才可以为理论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一部著作。俗语有云:"百善孝为先",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孝"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活力,但"孝"的表达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这值得我们深思。总而言之,立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永远值得被推崇。  相似文献   

11.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形态,与生俱来同互联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此,它一出现便受到数量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的热捧。但一直以来,微电影在我国的发展遭遇到非主流、边缘化的境遇。究其原因,微电影产业链尚未形成或许是其主要症结所在。本文依托"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从微电影的前期策划到后期推广的产业链整合角度,探析如何利用互联网衍生和开发出来的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微电影与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由此探寻出微电影"全产业链"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刘培 《今传媒》2024,(3):126-129
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清廉建设,着力营造政风清明、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新的校园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微腐败具体表现和成因的基础上,从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探讨了廉洁文化建设路径,旨在从源头上解决微腐败问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赋权下,在农村的人们通过视频来展演乡村生活,猎奇心理促使受众点开一个又一个的“土味”视频,网络迷因的快速复制与狂欢让“土味”视频实现裂变式传播,浓厚的乡土气息更易与受众产生亲密性,构建情感认同,“土味”视频成为了新的流量密码。为了使“土味”视频更好传播乡村文化,需要强调原生态,构建山清水秀的田园牧歌;平台和政府要进一步扶持新农人,鼓励内容创作;加强官民合作,形成和谐、多元的场域。  相似文献   

14.
15.
“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托当前的“微”时代传播背景,以时下盛行的微电影为研究对象,从微电影的界定与特征入手,分析微电影营销的基本特性,进而总结微电影营销的模式,探索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性品牌塑造与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6.
王佳炜 《今传媒》2021,(4):114-116
国际社交媒体给国际传播带来了深度渗透和冲击,也为陕西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崭新空间与契机。本文以构建陕西文化国际社交传播机制为依托,提出增强陕西文化对外传播力的"国际社交融入"传播策略,包括创建陕西文化全球社交传播内容资源库、创设陕西文化全球社交传播内容遴选机制、挖掘日常生活维度的陕西故事的国际社交表达、搭建陕西文化国际社交媒体多源动态监测体系、培育陕西文化全球社交传播协同内容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7.
张歆若 《今传媒》2012,(5):75-76
毋庸置疑,媒介时代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融媒时代",中国大陆的新媒体网络微电影兴起已经势不可挡,微电影时代全面的展开了它们的力量,2012年将是"国微电影的硕年",这股滚滚而来的潮流的网域环境下,本文试图以"2011年度青春感恩记"系列作品《父亲之父女篇》为例,从传播学的效果分析上,探讨微电影,微小背后的"深"变化与"深思考"。  相似文献   

18.
宋瑜 《今传媒》2014,(7):168-170
微电影的流行与青年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文化特征和传播特点与当代青年的社会性格和文化行为模式相契合微电影在与青年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取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使得传统电影艺术借助青年文化的力量获得现代化的"重生"。本文试图从对当代青年文化性格的分析入手,将微电影作为一种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展开探讨,分析青年群体对这一文化形式产生消费需求的内在原因,全面了解微电影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而更深入理解当代青年文化的内涵与能动力。  相似文献   

19.
王振兴  代湘云 《今传媒》2020,28(5):128-130
微电影的诞生及发展是在经济时代下产生的,在当前世界经济新形态下微电影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在新阶段中产生的经济形态也有所变化,可称之为"后经济时代"或"后工业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下面临微电影创作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变化,这也是作为艺术的一种范式。作为视听艺术的微电影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形态的影响,其自身的艺术形态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反映着该时代下艺术形式的诸多问题。为此,本文从"后经济时代"经济形态的变化角度探索微电影创作的艺术形式,以此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宋慧  王红缨 《视听》2024,(1):130-133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短视频以丰富多样的视听语言展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乡村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现实问题。在技术的赋能下,“三农”短视频促进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化传播,丰富乡村文化的传播内容,推动乡村文化的互动式传播。与此同时,“三农”短视频存在着创作主体素养参差不齐、内容创新水平不足等问题,影响乡村文化的传播效果。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三农”短视频应从提高创作主体专业素养、提升内容创新水平等路径入手,提升乡村文化传播效能,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