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双碳”战略与数字经济的历史交汇期,依托数字化力量推动环境治理成为重要的研究焦点,探讨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影响及其机制意义凸显。【方法】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模型探讨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直接影响,并通过构建门槛回归模型分别探究了以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利用效率、生产工艺创新、环境规制为约束变量,全国以及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的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非线性效应。【结果】(1)在全国以及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存在正向的直接影响,且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的分布特点。(2)数字技术在全国层面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产业结构升级高于门槛值、能源利用效率高于第二门槛值、生产工艺创新在第一门槛值和第二门槛值之间、环境规制高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的推动作用更强。(3)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进行门槛效应检验,3个地区均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效应。其中,除了在西部地区环境规制高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表现为负向的非线性影响;各门槛变量高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  相似文献   

2.
【目的】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约束,探讨不同碳交易政策工具对减污降碳效果的影响,为实现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2003—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以CO2和SO2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碳市场政策工具的减污降碳作用。【结果】(1)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地降低碳污排放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产生减污降碳效果,并且逐渐趋向于“高水平耦合与优质协调”的协同关系。(2)异质性的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北京、上海、广东的碳污排放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影响大于天津、湖北、重庆、福建,并且对碳排放相对较低地区碳污耦合度、协调度的影响更显著,同时碳交易政策的“降碳”效果相对高于“减污”效果。(3)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主要由碳价格、碳市场活跃度、碳市场规模、惩罚工具通过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实现,各项政策工具也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水平,降低产业间差异的作用,但现阶段无法显著改善能源结构清洁化水平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结论】因此,应进一步建立...  相似文献   

3.
【目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环境信息公开对生态治理的重要性愈发显现,评估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降碳效应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004—2020年23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环境信息公开对减污降碳的直接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1)环境信息公开能够实现减污与降碳双赢,具体而言,该制度使得试点城市污染水平和碳排放水平相对样本均值分别降低了25.5%和19.2%。(2)环境信息公开的降碳效应在资源型城市、强环境规制城市更为明显,且该效应随碳排放的水平提高呈边际递减趋势。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效应对不同城市则显现出相对普遍和稳定的特征。(3)绿色技术创新、政府财政支持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环境信息公开促进减污降碳的重要机制;(4)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强化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降碳效应,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强化作用并不明显。【结论】本文准确识别了环境信息公开助力城市减污降碳的关键作用,为完善环境规制体系,强化协同减排行动提供了经验证据。为此,应进一步提升环境信息公开的深度与广度,设计特...  相似文献   

4.
陈晓红  张嘉敏  唐湘博 《资源科学》2022,44(12):2387-2398
工业是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的主要部门,也是国家推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主力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工业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并行多重调节模型分析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中国工业存在明显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即在大气污染物排放当量减少的同时会显著促进碳排放量的减少;②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规模是影响协同效应的重要调节变量,其中能源效率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呈正向调节效应,而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规模对协同效应呈负向调节效应;③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影响机制差异明显,不同调节因素对协同效应的影响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中产业结构因素对各地区协同效应均产生较强的调节效果。最后,本文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升和区域差异化策略等方面提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改善能源要素错配对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及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加入能源因子的扩展C-D函数计算了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其次运用熵权—TOPSIS二元法计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接着通过基准模型、门槛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与能源要素错配之间线性与非线性的相关关系。【结果】结果表明:(1)全国层面上,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当地能源要素错配程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分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高度一致,其中中部地区发展数字经济最能够改善区域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2)在门槛约束条件下,城市蔓延和外商投资呈现显著的单一门槛特征,即在城市蔓延和外商投资越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越能改善当地能源要素错配。(3)空间效应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在空间上均为显著正相关。由于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在改善当地能源要素错配的同时,对周围地区能源要素错配同样起到了抑制作用。【结论】在未来发展数字经济时不但要因地制宜,还...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创新,数字技术对电力行业实现减污降碳目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字技术如何赋能电力企业实现减污降碳目标备受关注。文章首先梳理分析了电力企业减污降碳中数字技术应用进展;然后揭示了现有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力行业减污降碳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究了物联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兴数字技术赋能电力企业减污降碳的方法路径及相应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7.
曹婧博  康琛宇 《资源科学》2023,(11):2234-2247
【目的】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类资源,促进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为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因此,基于对数字经济影响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线性和非线性机理,选取115个资源型地级城市2011—2020年年度面板数据作为样本,使用熵权法测算其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研究显示:(1)整体上,数字经济推动了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2)数字经济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会伴随互联网普及程度、政府科研投入水平、人才素养培育力度和企业家精神活跃度的提升而增强,呈现显著的单门槛特征。(3)数字经济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数字经济对衰退型城市和再生型城市的正向影响最显著,成熟型城市弱之,对成长型城市的影响则不显著。【结论】因此,要不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科研投入水平、加大人才素养培育力度和弘扬企业家创业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其在数字经济引导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借助数字经济背景持续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方冬莉 《资源科学》2023,(2):296-307
【目的】本文关注数字经济的绿色发展效应,从技术赋能和技术外溢的角度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为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提高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提供经验证据与政策参考。【方法】使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中国279个地级市2012—2017年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将其作为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代理变量;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分解能源利用效率和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技术效应的影响渠道。【结果】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分解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显著为正。将能源进步指数替换为绿色发明专利数量对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进行回归,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回归系数也显著为正。这些回归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高绿色技术进步来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能源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不显著,间接效应显著为正,对能源技术效率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均不显著,说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绿色技术...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2013-2018年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构造了中国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驱动创新发展的事实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地区创新发展,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对实用型和外观型创新的驱动作用显著强于对发明型的驱动作用,数字经济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结构性特征;知识流动在数字经济驱动地区创新发展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且对不同创新类型的中介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数字经济创新效应具有显著地区差异,发达城市的数字经济创新效应显著高于经济水平落后城市;知识流动在同级别城市中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跨级城市,知识流动在经济落后城市中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经济发达城市。数字经济能通过知识流动的中介作用助力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强合作”与均衡发展,为中国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数字化建设提供重要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寰  何广  肖义 《资源科学》2023,(5):1044-1058
【目的】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意义凸显。【方法】本文运用2006—2019年中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多维度分析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考察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果】(1)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且纳入平行趋势、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2)低碳城市试点均能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能源消耗量来发挥碳减排作用。(3)低碳城市试点碳减排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东部、中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基于“胡焕庸线”视角下低碳试点政策对东南半壁城市的碳减排效应较西北半壁城市更为明显。【结论】本文从多维度评价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深化低碳发展理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为未来更多城市系统性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新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制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狄乾斌  陈小龙  侯智文 《资源科学》2022,44(6):1155-1167
城市群是中国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的主要承载形式,其战略地位与日俱增,在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下研究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是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演化机理,借助2010—2019年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协同度;结合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区域差异及空间联系强度;并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关键路径进行识别。结果表明:①三大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有序度呈显著增长趋势;而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协同度水平较低,系统处于不稳定、不协调的状态。②京津冀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度内部差异逐步减小,长三角内部差异基本保持稳定,珠三角内部差异波动较大。③京津冀和珠三角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协同度的网络密度和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高于长三角,空间联系强度等级较高。为此,三大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可以从政策、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通过做好顶层设计、转型升级、合作拓展等路径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金融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新契机,如何有效释放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节水减排”红利,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议题。【方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结果】(1)数字金融发展能有效发挥对用水强度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提升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来实现,且在经过替换变量、工具变量法以及有限信息最大似然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从传导路径看,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在数字金融对用水强度影响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作用却不明显。(3)从异质性角度看,数字金融对东部地区用水效率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对一产和二产的用水强度发挥了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不显著;另外水资源禀赋高的地区更容易发挥数字金融的红利效应。【结论】因此,需加强数字金融建设,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对资源利用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璐  张斌  夏秋月  董捷 《资源科学》2023,(5):1059-1073
【目的】碳排放效率问题对于“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揭示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作用路径,为从土地资源配置视角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在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影响碳排放效率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20年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1)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土地的偏向性配置对邻地城市负外部性危害更大;(2)不同区位和城市规模,土地资源错配及其空间项的作用系数差别较大;(3)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可通过抑制创新能力、延缓产业结构升级和阻碍新型城镇化等中介路径降低区域碳排放效率。【结论】因此,应加快推进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强化区域合作共赢观念和协同治理能力以提高区域碳排放效率;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未来提升碳排放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术浪潮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动力。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技术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中国284个城市2011-2017年面板数据构建数字技术发展综合指数,实证检验了二者关系的总体效应以及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发展能显著降低中国城市碳排放强度,并且随时间推移这种碳减排效应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技术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中介路径除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这一直接渠道还包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间接渠道;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可通过空间外溢效应降低邻近城市的碳排放强度,有助于形成地区间协调发展的碳减排格局;另外,相较于中西部城市和外围城市,数字技术在东部和中心城市才能发挥显著的抑制碳排放作用。基于上述发现,本文从提高数字基础设施能耗效率、进一步破除行政和产业壁垒以及采取因地制宜的数字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关注数字经济减碳效应在农业领域的影响。利用2010—202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引入社会化服务角度,通过回归分析模型实证检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从时间和空间两维度刻画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效应和溢出效应,以期为依靠数字化路径实现农业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量化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发现: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通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这一路径会间接影响该抑制作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确实存在滞后效应,对将来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仍存在较强抑制效果;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其他省份农业碳排放强度也存在显著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作用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增强,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要提升相关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时间红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当前新基建的背景,借助中国2009—2017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创新能力,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PSM-DID方法估计以及其他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能显著提高城市互联网发展水平,进而驱动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创新效应在东部地区城市、等级较高城市、规模较大城市以及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城市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为中国进一步深入实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政策、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苏培添  王磊 《资源科学》2023,(3):593-608
【目的】数字普惠金融成为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重要路径,本文旨在展开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方法】从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切入,运用中国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及农业碳排放强度数据,基于核密度估计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演化特征,利用动态杜宾模型以及中介效应等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1)农业碳排放强度水平在持续下降,空间异质性较强,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而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叠加形态存在一定的错位发展特征。(2)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显著的负向效应,基于内生性检验、剔除样本及政策效应检验发现结论具有稳健性。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及数字化水平能显著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3)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及农业创业活跃度影响农业碳排放水平。而城镇化水平及市场化水平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能够强化数字金融减碳的效应。【结论】建议进一步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激发农业创新创业活力,以此助推低碳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农业碳排放问题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农地流转是重大农业变革,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作用,然而现有研究未深入探索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影响了农业碳减排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方法】本文在理论探讨基础上结合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在严格检验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中介路径及其空间特性。【结果】①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即农地流转面积扩大会促进农业碳排放增加;②农业经营规模在农地流转促进农业碳排放增加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农地流转能通过提升农业经营规模进而增加农业碳排放;③考虑空间效应时,农地流转对本地区农业碳排放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农业碳排放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农业经营规模在农地流转对本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影响,农地流转推进过程应重视农业碳排放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首要动力,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阵痛期等“四期叠加”阶段,有必要深入探析绿色技术创新的碳解锁路径。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以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市(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西藏)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测度各地区碳锁定水平,并基于经济结构调整视角分析了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解锁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要素结构优化机制以及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碳解锁效应,且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未拥有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地区对碳锁定的抑制作用更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绿色技术创新促降碳锁定的有效机制,要素结构优化则起到遮掩效应;正式环境规制能够显著调节要素结构对碳锁定的中介作用,使其发挥积极的碳解锁效应;环境规制并非所有结构优化机制促降碳锁定的有效调节手段,正式环境规制有利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高效化和要素结构对碳锁定的促降作用,而非正式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提升“双碳”目标下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解锁效应的认识,同时为地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20.
焦斌  章伟 《学会》2023,(11):56-60
<正>服务团简介中国化学会牵头成立的“科创中国”无废城市支撑产业科技服务团、双碳支撑产业科技服务团,分别由中国科学院江桂斌院士和韩布兴院士担任首席专家,服务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和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的“双试点城市”——广东省佛山市,针对城市大宗固废处置利用领域的技术难点和传统产业减污降碳绿色升级的发展痛点,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