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江  王雅韵 《新闻大学》2023,(1):16-27+118-119
文章从主流新闻认识论中“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的关系出发,探讨“故事化”作为一种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在新闻业的演进中扮演的角色。文章认为,新闻的故事化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涵:讲故事是信息和价值传递的一般性实践;新闻生产的基本目标是与受众(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新闻业应当致力于形成一种介入性的专业文化。通过对“新新闻主义”与“非虚构”潮流的回顾,文章进一步阐述故事化在其作为另类新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成为新闻业应对行业危机的变革性力量的历史逻辑,进而提出数字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故事化将成为新闻生产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2.
张寅 《新闻记者》2023,(3):14-22
数字化的受众分析技术为传统新闻机构的新闻生产活动形塑了“点击文化”,重塑了新闻机构的运作方式,点击量成为新闻从业者的追求。研究从本土社会学的文化视角出发,审视点击量与新闻业的关系,并用新闻民族志的质化研究方法汲取经验材料。研究发现,传统新闻机构不仅通过虚构自家平台的点击量、“改造”式地解读点击量来维护其原有的面子,还获得了一种数字政绩,但从媒体数字变革的角度而言,这些方法只是“饮鸩止渴”。研究的理论增量在于,对中国本土社会运作极为重要的面子在与新型媒介技术发生碰撞时,新闻室会在面子这一本土文化的作用下处理技术与新闻业的关系,并在地化地“改造”新技术所带来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初开启的“后新闻业时代”,如今进入迅速展开的历史阶段,一种不同于传统新闻业的新型新闻业态正在成长。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丛是造就“后新闻业时代”的根本动力。数字新闻业是“后新闻业时代”的实质所在,它意味着人与事实世界最新变动情况的交流,人与人通过新闻方式的交往、交流,进入数字交往、数字交流的主导状态,受制于数字技术的内在机制。在生态结构上,后新闻业时代主要表现为融合新闻生态的初步生成;在新闻生产方式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多元新闻生产主体结构的形成;在新闻收受、消费、运用上,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场景性。后新闻业时代的变迁方向是,智能新闻生产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将成为新闻业面临的主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目标出发,与舆论问题最密切相关的新闻业应被视为建设核心。但目前围绕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阐述较为偏重传播技术和媒体组织,对作为文化实践的新闻则强调不足。本文从侧重研究数字时代多元新闻行动者和行动者关系的“网络化新闻业”理论路径入手,阐释了中国网络化新闻业建设与塑造主流舆论格局之关系,探讨了其为何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众多内容系统建设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国网络化新闻业研究可从“主体类型-关系结构-动态机制”这三个层次递进深入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匡恺  刘勇亮 《中国出版》2023,(22):16-21
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平台逐渐走向规范化,形成了“数字媒体集群”,新闻环境也因此从去中心化走向再中心化。在数字媒体集群语境之下,媒体融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现了更为深度的协作。但数字媒体空间的复杂性也给新闻业带来了众多挑战,虚假信息的传播、公众情绪的极化、新闻生产队伍的缩减,都在影响着新闻业的持续发展。面对数字媒体集群语境下的新问题,新闻从业者要以新闻为中心,锚定新闻业的回应之道。  相似文献   

6.
田浩 《中国编辑》2024,(4):43-49
以介入性为特征的新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兴起,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视角、历时视角与规范视角来考察不同社会中介入性新闻的实践模式及其文化特征。比较视角下,“群众路线”等中国特色话语有益于介入性新闻文化话语体系的搭建;历时视角下,全球新闻业在不同阶段都呈现出积极介入社会的实践要求;规范视角下,数字新闻业主张将社会问题化约为行业问题来应对由信息生态转型所引发的一系列观念冲突。研究者应当以人本主义为价值锚点,挖掘数字新闻业与用户之间的亲密关系,并积极探索“介入性”之于数字新闻学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22年中国新闻业的重大事件为观察对象,重点回顾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北京冬奥会报道与抗击新冠疫情报道等重大题材的新闻实践,从新闻生产、技术采纳与新闻业态三个维度出发阐述本年度新闻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归纳当前数字新闻业在平台社会语境下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从生产到传播各环节的“常态接合”是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闻生产的平台化、触达技术的智能化、治理理念的生态化。数字新闻业的“生产-触达-治理”模式,是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常态接合”的主要呈现方式,因此新闻传媒业应当顺势而为,积极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沟通的能力与效果。  相似文献   

8.
朱春阳  毛天婵 《新闻大学》2022,(8):61-77+123
数字技术介入新闻业后,行动者网络替代机构媒体成为数字新闻业新的实践主体。在“液态化”新闻工作边界中,尽管既有以机构媒体为主体的新闻业基础上所形成的行业共识继续成为回应行业冲突的知识来源,但由于不同行动主体在数字新闻业所处的新方位而导致阐释共同体捉襟见肘,实践共同体无法达成。本文基于对《甘柴劣火》事件的系统考察提出,多元行动主体之间以“积极行动者”身份开展协商沟通,有助于数字新闻业新边界与新共识的形成,这是数字新闻业共同体建构的新路径所在。  相似文献   

9.
商业主义的兴起对整个新闻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数字时代它逐渐转变成为以流量和点击量为核心的指标化新闻生产逻辑。美国媒体社会学家凯特琳·佩特雷在她的新书《一切适合点击的新闻》中,对传统新闻业和数字媒体在“流量至上”逻辑下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新闻记者在这种特殊的流量驱动逻辑下如何改变了自己新闻生产和内容写作的方式。这意味着新闻业需要重拾公共服务在新闻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田浩 《新闻界》2023,(8):14-23
近些年,全球新闻业都尝试开展一系列实践转型来回应受众疏远新闻业这一行业危机,介入性新闻在其中有突出的影响力。在实践层面,介入性新闻主张通过提升卷入度、构筑情感体验以及助益社群行动等手段来为受众设置积极的参与平台,进而带动受众的参与行动并以此来提升受众对新闻业的依赖与认可。在理论层面,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生产趋势,介入性新闻代表着数字新闻业对新的行动者协作体系的探索方向,新闻从业者需持续伸张数字新闻业的助益型角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闻业对于构建基于亲密关系的数字公共生活体系的积极意义。但这一生产趋势的普及化仍然面临着诸多组织文化与社会环境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张洋 《新闻记者》2023,(4):14-25
记者手记是与报道原文相伴而生的副文本,作为承载作者意图的平行叙事空间,面向公众展演新闻生产的透明性。手记的展演包含三个维度:首先是过程透明性,即运用叙述话语再现新闻生产过程,通过特定的情节模式塑造新闻业的文化权威;其次是主体透明性,凸显被新闻职业规范掩盖的记者主体性,包括记者的道德判断、情感体验和主观想象等;最后是评价透明性,将报道置于同行竞争与合作的框架中,试图在语境中锚定报道的社会意义和职业意义。透明性展演的脚本植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新闻社群价值观的土壤中,具有明确的道德倾向和实践指向,通过常规化的叙事将新闻业的“意义之网”编织地更加绵密坚实。  相似文献   

12.
当前,探讨新闻业的未来是美国新闻界各种研讨会的主要话题,引起许多新闻企业高管、记者和学者的思考.有些悲观的人甚至怀疑新闻业到底有没有未来.鉴于此,在今年9月底举行的美国在线新闻协会年会不再有专门讨论“新闻的未来”的小组会议.本次年会的焦点是新闻机构和记者在当前应该拥抱的数字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以使用ChatGPT技术为代表的AIGC新闻成为新闻业的热点,新闻业智能化转型和业态重塑的进程将进一步提速。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新闻业以来,经历了新闻写作机器人、智能算法推送、元宇宙新闻和AIGC新闻四个阶段。AIGC给新闻业带来了诸多挑战,如职业边界消解导致的行业主体性和功能指向模糊、生产主体不确定性造成的新闻真实乱局和虚假新闻传播、新闻著作权模糊归属引发的信息传播失序等。未来,在AIGC的作用下,新闻业的底层运行逻辑将发生改变,促使业态深度重塑;新闻业的生产规则将被打破,刺激产业链重构再造;全新新闻产品和样态将诞生,推动新闻消费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14.
“新闻价值”理念传入中国后,在适应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创造性地理解和发展出了中国化的新闻价值规范。在数字时代,新闻业由“固态化”向“液态化”转向,近期的人工智能现象级产品AIGC更让机器成为了独立的传播者,传统的新闻规范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因此,新闻价值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甚至更具想象空间的应用场景等多重维度重塑建构,形成一种新的新闻选择专业标准。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带来了新闻传播生态的整体性变革,也给新闻研究带来智识挑战。在转型过程中,以文化研究视野中新闻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的数字新闻学研究催发了新闻业两大理论更新:一方面是新闻业数字化转型给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新闻观念提出的革新要求,另一方面是经典文化研究理论在新闻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变与不变。尽管孕育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和媒介技术环境均已发生改变,但经过发展的文化研究理论依旧能够为数字新闻学提供有价值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资源。数字新闻学应该在现有的问题维度上纳入文化批判的视角,从而拓展其解释和介入现实的学术潜能。  相似文献   

16.
张寅 《新闻大学》2022,(4):29-41+120
融合式新闻生产正成为数字时代新闻业的一大趋势。本文从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出发,详细考察并审视了媒体机构Z的融合式新闻生产活动。研究发现,新闻业选择一种顺从的方式来回应行业内外对融合式新闻生产的“诉求”;虽然新闻业没有进行彻底的数字化变革,但却搭上制度环境的“便车”,以彰显其现行的融合式新闻生产活动具有“合法性”;而新闻业内部组织结构所具有的“超稳定”因素也深深地制约着数字化变革的推进,于是便不得不选择一种“折中”式的“面子工程”,来可视化所谓的“融合式新闻生产”。研究认为,传统媒体越是沉溺于过去的新闻生产环境,则越难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变革。  相似文献   

17.
常江 《新闻记者》2020,(2):12-20,31
本文以来自三个国家、共84位一线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资料为经验基础,通过扎根理论,尝试对"数字新闻学"成为一种新新闻理论体系的现实性和可能性进行探索。研究认为,数字新闻学在四个方面对传统新闻学体系实现了范式性突破:技术在新闻业态中日趋扮演生态性角色,数字新闻从业者的技工化,基于情感网络的新闻业的成型,价值极化和价值虚无成为新闻业的持续性危机。上述突破使得"数字新闻学"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具有了经验和逻辑基础。本文进而从价值内核、核心概念、研究实践和批判理论四个方面,尝试建构数字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具体维度。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一个复数名词,存在多种呈现方式以满足多元需求。数字时代新闻业的危机催生了以新闻创新为代表的自救行动,并产生了大量相关新概念。本研究通过对中外研究文献中的43个“X新闻”案例进行主题分析,总结了当前新闻实践中的三种创新形态:新价值取向、新新闻文本和新运行常规,它们具体表现为五个特征:关注人的存在、提升报道质量、开辟收入来源、运用先进技术和协作生产新闻。文章进而提出新闻的“有机创新”来解释数字时代的新闻创新景观,提供了从理论层面理解新闻创新的多棱镜。  相似文献   

19.
官璐  师文  李泓  胡佳英  祝建华 《新闻大学》2023,(3):28-44+120-121
数字时代以来,来自博物馆学的术语“策展”被图书馆情报学、教育学、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引入作为应对数字化资源过载的方案。新闻业亦提出“新闻策展”一词,将其视作适应媒介生态变革的新型职业想象。本文使用神经网络文本挖掘方法,系统性地挖掘了“策展”概念进入新闻传播视域后与原生概念之间的潜层语义演变。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新闻传播学科捕获“策展”一词的初衷是寻找新闻业社会角色的转型方案,但是与业界和学术界的期待相反,“策展”的语义正逐渐远离职业新闻从业者,被新闻场域中的新兴力量所收编,具体表现为“策展主体的非职业化趋势”“行为导向的公共性流失”和“内容的平台化”。  相似文献   

20.
数据分析作为新闻场域中的一种“非媒体力量”,正在通过监测舆情、描摹画像、测量反馈等方式深入新闻业的日常运作中,不仅对记者的工作内容和新闻生产流程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也触及到新闻业的工作边界和职业权威问题。本文运用深度访谈法,探索式考察了数家典型媒体的从业者以及数据公司工作人员围绕数据分析在新闻业中的应用所进行的边界工作,探讨智媒时代数据分析给新闻业带来的边界变化及其对新闻权威的影响。在新闻业边界工作方面有三个发现,一是媒体人对于数据分析的温和“驱逐”;二是媒体人形成一种折中的“对自主性的保护”;三是数据公司通过不断改进功能以适应媒体和记者的需求而对新闻业的管辖范围进行逐步的“扩张”。新闻业的职业边界变化可以归纳为“修复”和“交融”并行的特点,当前数据分析与新闻业之间呈现出一种“温和的区分”和“互有需求下的交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