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驯化、人机传播与算法善用:2019年智能媒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师文  陈昌凤 《新闻界》2020,(1):19-24,45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内核的机器人写作、新闻推荐系统、自动化事实核查、智能广告在2019年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智能技术带来的理念重塑和实践变革在新闻界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在人工智能与新闻界的深度结合已成为业界新常态的情况下,学术界对智能媒体的研究逐渐超脱出对实践样态的描摹,转而对新技术形态下人与算法的相处模式进行深入诠释,对算法的价值观风险、公共性与正当性等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本文梳理了2019年国际国内的百余篇核心期刊上的智能媒体研究,对目前研究热点和潜在趋势进行解剖。我们发现,2019年学术界对智能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驯化、人机传播、算法善用、算法公共性和算法正当性这五大前沿主题。相比2018年学术界对智媒问题的全方位探索,2019年学术界对智能媒体的探讨逐渐进一步聚焦深化,出现诠释转向和思辨转向。一方面,学术界较多采用诠释经验主义范式,阐释人类在日常新闻实践中对算法的意义解读,还原媒体、平台、算法与用户之间动态的相处机制;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学者开始探讨算法对于既有的传播理论体系的补充,反思智能媒体在公共性、正当性层面扮演的角色,以及围绕智能技术产生的权力角逐。  相似文献   

2.
高慧敏 《青年记者》2022,(18):90-92
当机器不仅是工具而且开始承担主体角色时,人机关系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机融合也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方向。本文主要考察智能传播时代人机融合形态,即感知融合、认知融合及价值融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技术逻辑入手,结合ChatGPT的实践,探究以数据为中心的AIGC价值观和伦理问题。由于数据集的种种缺陷,AIGC存在系统性偏见、价值观对抗“、观点霸权”、刻板印象、虚假信息等问题。本文还基于人和机器学习的本质,进一步探讨了一些重要命题。人类学习与人工智能学习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人机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趋利避害的最优解。AIGC也是人类社会的镜鉴,此前人类未能意识到的自身缺陷,如今通过智能生成内容暴露了出来,人类要反省和提升自身,并且要重视人机伦理关系的大图景。  相似文献   

4.
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机关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工具与使用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技术与人类不仅在物理功能上相互强化,还在认知层面互相提供辅助,感官体验上互相拓展,形成机器日益类人化、人类活动日趋机器化的双向趋势。人工智能和人类通过技术与数据相互观察,借助智能设备和传感器构建起一个隐形的相互监控网络,并基于海量数据分析建立起预测性监控机制。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智能工具的角色从服务者向竞争者、从协作者向决策者转变,而人类则从使用者转变为合作者,其职业角色也由传统型向智能导向型转变。这种人机关系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特征日益凸显。为应对这一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建议加强人工智能的伦理监管,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相平衡;改革教育体系,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未来人才;同时加大对人工智能研究的投入,深化人机协作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2023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呈现出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在重访经典理论、深研人机关系、探求社会包容、创新风险治理、理解平台社会,以及提升媒体融合和国际传播领域的知识生产能力等方面产出了众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传播学的开放性、包容性、自反性特征得到彰显。基于对本土复杂传播实践的经验感知和对国际学术圈层的前沿把握,中国传播学者正在努力拓展问题域的边界,提升理论概念的原创力和解释力,自觉地将自身的学术主体性投射进一个学科交织与经验交叠的传播场景中,努力洞察具有时代性的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6.
沈鲁  乔羽 《中国编辑》2023,(4):92-96
“智能+社交”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形态,以泛在化的态势浸入大众现实生活,凸显出多元化的媒介景观特质。人们利用智能技术制作影像争夺流量,关注自我形象的视觉呈现,同时也沉浸在由平台制造的虚幻景观中。随着技术的演变升级,沉浸式虚拟社交体验将进一步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建构出更为深度化的景观世界。然而,隐藏其中的传播范式偏向与媒介伦理风险,正在逐步导致社交生态环境出现失衡的危机。面对智能技术隐性力量的冲击,我们应在警惕反思后积极建构出以人为本、技术向善的治理体系与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从2020年中英文学术期刊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论文提炼出的五大前沿主题进行综述,包括:算法与信息个人化、作为传播者的智能实体、算法中介化社会、算法的时间性和算法伦理。总体来看,2020年的智能传播研究除了对前几年核心议题持续深化之外,还显示了两个新态势:其一,目前的研究不再聚焦于作为新生事物的算法本身,转而关注算法与既有社会结构的互动及对社会的中介作用;其二,哲学思辨性研究大量涌现,从媒介哲学层面对算法的技术原理和社会意义进行深入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在智能传播中,算法偏见所产生的影响已逐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而其溯源问题在问题导向和技术的逆向检视逻辑之下却难以深入。本文在建构算法新闻主体的基础上,以算法技术、人类和社会力量三个要素为逻辑起点,试图以结构化的视角锚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算法技术的局限、人类主体性对算法的主导和社会力量与算法技术的共谋,探寻算法偏见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ChatGPT标志着智能传播下半场的提前开启:以TikTok为代表的由数据和算法驱动内容分发变革的上半场,快速进入了人工智能内容生产(AIGC)的下半场,展现了智能传播对社交传播和网络传播的颠覆性图景。本文从传播学视角,深入梳理数字技术引领下人类信息传播机制的演进全程,解析ChatGPT的传播机制和变革逻辑,探寻智能传播的技术演进方向和变革路径。社交传播实现了对大众传播的范式转变,将大众传播变成了一种特例。接踵而至的智能传播,是人类传播的又一次范式转变,是生产力工具层面和传播基础设施层面的全新重构,将大众传播和社交传播都变成特例。由于智能传播极大地“剔除”了“人”的因素,而且具有深入各类产品和服务的强大技术渗透性和扩展性,对人类生存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都将产生颠覆性影响,传播学界必须迎接并直面这一历史性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孙洪宇  陈德光 《新闻知识》2023,(11):14-18+93
伴随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机器深度介入交流已成为传播中不争的事实。“交流”这一人类信息沟通的方式也被分割为人际交流与人机交流两个阵营,技术配置以近乎“主体”的身份出现在人类视野中。在机器“类人性”界定与阐释的基础上,结合ChatGPT的机制与功能,将作为交流对象的ChatGPT纳入关系传播视野下解读后发现,与人的主体性相比,人机交流中的ChatGPT呈现“涌现能力”“类情感生成”“准具身参与”等“类人性”特性,使以神经网络模型、大型语料库和强力算法为底层逻辑的ChatGPT体现出具有“心智”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交流的对象,人工智能与我们联系越来越紧密,正不断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技术发生革新,意味着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生产力必然也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智能化时代,新技术、新生产力的进展,使得人机关系呈现出人机耦合、人机互补、人机交互新面貌。算法伦理、隐私侵犯、记忆外包和媒介依赖等是人机关系变化过程中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人机关系到底如何发展,怎么样发展还需不断去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和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焦点。OpenAI公司开发的Chat GPT呈现出极强的语言理解、逻辑推理、快速生成等能力,引发广泛关注。本文对Chat 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演进历程和基本原理进行梳理,从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审校监测、分发推送、接收交互的传播全链路来思考其对传媒业的影响,并就可能出现的版权保护、深度伪造、技术黑箱、深层茧房、意识形态风险等问题研提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3.
王思晴  周丽 《新闻知识》2021,(11):28-31
防疫健康码是大数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应急应用,它的出现具有偶然性.本文主要探讨智能传播背景下,健康码的应用中新闻生产传播主体性的缺失和新闻伦理判断标准失衡的问题,并从这两个问题出发进行探讨,认为智能传播时代"人机耦合"将成为新闻生产传播新图式,应以多项式模型助力破解新闻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新闻内容生产与分发的业务流程,但同时对新闻真实性、专业权威性、导向正确性、情感贴近性等要素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了作为媒体生存与发展根本的媒介公信力.本文认为,在智能传播时代,媒体在有效利用技术的同时,应正视技术的挑战,通过算法设计的把关、智能求证与核实平台的搭建、对内容品质的强调、...  相似文献   

15.
智能机器正在被“社会化”建构,人机交互赋予了机器以人类角色;人被数据化、而机器被“人化”;“以人为中心”的传播思维正不断受到新技术的挑战,传播主体被重新界定,机器成了非人类的行动者。这些变革发生于传播的结构性层面,蕴含了深层的颠覆性伦理。人机交互正超出人是控制者的传播观,传统的价值观无法解释和应对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人类将人机交互中异质行动者的互动,仍视为或显或隐的权力争夺,过于关注权力的分配和占有,却忽略了全新的互动关系需要全新的伦理观。人机交互时代的“文化滞后”可能会成为智能技术发展的掣肘,并难以预见未来的危机,人类需要重构人机共生的信息传播伦理。  相似文献   

16.
翁昌寿 《中国出版》2023,(18):16-24
以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创新扩散,深度改变了数字内容供给侧结构,带来了人机共生、共创的数字创意生态重构与话语权再分配。文章以我国28家出版类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及2022年年度报告为研究样本,呈现AIGC创新在出版业扩散的路径、出版业采纳智能内容科技的实践与布局,由此进一步洞察在人类创意创作与人工智能生成所构成的新型人机关系中,智能出版如何做好价值判断与文化定位,并保有人类文化创意的“灵韵”。  相似文献   

17.
算法作为连接技术与社会的物质性中介,重构了人、机器和环境三者的关系:由物理关系转变为万物互联的数字关系。在算法重构的数字关系中交织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和资本利益,这导致了人与技术、平台之间的权力不对等,引发了个体、技术和社会三个层面的算法伦理风险,即有的将正确的价值理念嵌入算法、要求全方位的算法信息公开等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还不足以应对实践过程中的算法伦理风险。算法伦理的建构还要以公正的眼光看待算法,努力摆脱用户对算法伦理的“无意识”状态,将选择权归还给个人,并与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相协同。  相似文献   

18.
智能传播逐渐成为加快和加深人类自我认知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人机融合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智能传播体系中的人机关系问题为起点,通过引入技术哲学的理论资源,以及总览人机融合的现实语境,归纳了系统化、平台化、多元化、网络化、个性化、产业化、智能化七种人机融合基本特性,详细分析了智能传播体系中人机融合的关键共性技术,并从政策法规、平台基础、内容生产三个方面展望了人机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为智能传播的伦理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定义了AI发展的新里程碑。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有望塑造内容生产的新范式,成为智能数字交往的基础设施。在《传媒观察》与知名学术社团数字交往小组联合主办的“激荡AIGC”主题对谈中,彭兰、邓建国、王成军、胡泳、张子柯、杜骏飞、曹轲、邹军八位新闻传播学学者分别以“ChatGPT与人机交流的未来”、“AIGC:搬运还是创新”、“AI时代的计算叙事”、“ChatGPT作为文化现象”、“AGI个性化与用户自我化问题”、“AIGC与数字平等”、“AIGC与AI新闻时代”以及“AIGC与数据治理”为题进行内容分享,并就“对AIGC应秉持怎样的预判”、“AIGC对媒介实践和新闻生产的影响”以及“AIGC时代人类世界认知的变化”等议题展开了一场雄辩争锋、思想和鸣的学术对谈。本文梳理了此次对谈中八位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