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永安 《广西教育》2013,(45):39-39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习作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表明他们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学生只有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作文才有生命力。对此,教师应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并在习作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表述的过程。“缺乏生活,缺乏观察体验,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提出‘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实际上是要求作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苍白无力、千人一面的问题。”所以说写作文的第一步不是“写”,而是“想”,这是一个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体验生活,捕捉素材 即兴作文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临场发挥的口头作文。即兴作文简单易行.方便实用,能够让学生享受作文的快乐。在快乐中作文,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即兴作文对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十分重要.是写作教学的基础性工作.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的每个示范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中不乏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的人才;诚惶诚恐、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无物.也大有人在。平时有的学生作文下笔难.究其原因是日常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说、写训练不够.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和感受生活.  相似文献   

4.
写作是学生运作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体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贴合学生实际,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乐于动笔、易于表达;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在对生活的感悟中自主作文。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使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在阅读、背诵、视听中积累写作语言:应创设多彩的写作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作文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我们最大的写作宝库,打开生活的大门——喜怒哀乐、真假丑美,以其炫目的光彩展现在我们面前。写作必须扎根生活的土壤,要求学生能写真事、绘真人、抒真情。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琐碎,体味无声处的真情,领悟平凡中的伟大。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一语中的,指出了写作教学的根本途径: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经典名著的基础上,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描写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的敏锐感觉来练习作文,让写作成为学生抒发情感,倾诉心声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朱连喜 《文教资料》2005,(2):148-14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是学生运用积累的规范而又丰富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其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个体综合语文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述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向“开放性”发展。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浅显的体会。一、向生活开放,拓展写作资源。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离开生活,作文只能是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8.
在体验生活中快乐作文是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密切联系学生写作实践提出的一种作文教学策略。它要求教师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切体验教学内容.有感而发.文思泉涌。在这次区域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执教作文教学的几位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从而取得了作文教学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以“记录生活”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要求学生的习作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怎样将生活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呢?在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警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力戒“千篇一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圈子,接触外部环境,培养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张秀云 《现代语文》2014,(10):140-141
学生的作文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学生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文没有真实性,没有感情色彩。学生由于缺少素材积累,往往苦于对该话题无话可说,造成了作文难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切入点就在于学生平时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中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多思多想,从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不断地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素材的方式有多种,但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很多名家的文章里无非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教师应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丰富学生情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拓展作文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作文时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职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作文困难多多,教师要引来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小学作文教学应侧重于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作文中充满着重复的信息,复述着同样的故事,写作变成了一潭死水。因此,回归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开掘生活土壤;省视生活细节,感悟生活点滴;凝视生活真相,唤起生命的成长。在生活体验中,写出“鲜活”有“生命”的作文。  相似文献   

15.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学生普遍觉得作文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从下笔。语文教师应做好写作的指导,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走进自然、走向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观察事物、体验生活、寻找亮点,从而积累更多的素材,拓宽习作空间。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更是独特生命的旗帜,学生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写作的资源,孩子们如果能用双眼去观察生活,仔细捕捉,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的作文怎会千篇一律呢?因此作文教学应走“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之路,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起飞心灵、抒发快乐。  相似文献   

17.
彭建 《语文天地》2014,(5):63-64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因而,只要是自己对生活的一点感悟和体验,都可能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内容。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体验生活,丰富脑海中的生活素材。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就是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周围也有感人的事情,只有自己用心去体会,设身处地去体验他人的喜怒哀乐,进行换位思考,才能感动自己,才能通过文字去感动别人。  相似文献   

18.
吴蓉瑾 《中国德育》2006,1(9):69-71
一、基本理念:“写真话、说真事、抒真情”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通常是“教师命题一学生写作一教师改评”的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容易造成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害怕作文,作文脱离生活,缺乏真情实感。《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写作应有感而发,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 小学生往往不会挖掘身边题材,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小学语文写作指导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小学生情绪晴雨表”(以下简称“晴雨表”)是我结合我校情感教育办学特色而设计的一种写作教学新样式。其特点是,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生活中的“阴晴雨雪”、点滴小事,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晴雨表”将写作定位于“我手写我心”,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作文的文字技巧和表达形式,而是学生是否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教师对作文的评改不仅是对文本的评改,还是师生之间真情对话、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过程;写作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教小学生作文,更在于教他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9.
《语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实际”是学生习作过程中表述和交流的对象。习作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热爱生活”,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需要的驱动下“乐于表达”。《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界定“生活”的:“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实践证明,生活越充实,作内容就越丰富,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日一新的习作来。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把家园、校园及村坊街市和社区活动中的感悟和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苦涩,向往和梦幻,用自己的语言,充满激情地真实自然地记录下来,或尽情地倾吐。  相似文献   

20.
王家平 《农村教育》2007,(12):49-50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必然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然而,“个性化”不等同于“自由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与作文“接触”.寻找学生与作文的“交叉点”及“未定点”.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写作.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情感来创新和丰富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