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永年先生在《说马嵬驿杨妃之死的真相》一文中提出“马嵬兵变”的真正后台是高力士,此观点一反旧说,令人耳目一新,目前在学术界比较流行。笔者未敢苟同,特撰文讨论,敬请黄先生及其他专家学人指正。一首先请允许澄清黄文涉及的两个问题: (一) 唐玄宗“西幸”是否“仓惶”?  相似文献   

2.
杨贵妃经商     
牛学国 《高中生》2008,(15):52-52
当年马嵬坡兵变,有传说死的并不是杨贵妃,而是她的一个丫环。据说杨贵妃已在唐明皇的暗中帮助下,采用瞒天过海之术骗过众将士,和两个日本遣唐使仓皇逃往日本去了。  相似文献   

3.
关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读四川省《文史杂志》一九九五年第五期冯汉镛先生《杨贵妃马嵬还魂之谜》一文,很赞同冯先生提出的杨贵妃马嵬还魂后栖身四川的观点,但冯文认为营山县大蓬山是杨贵妃终老之地的说法以及文中一些疏漏之处,笔者不敢苟同,现陈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华清宫词及同题材诗共100多首,主要由拟古乐府、新题乐府与近体五七言律绝两大系统构成。无论是杨贵妃的"三千宠爱在一身",还是马嵬之变中的"宛转蛾眉马前死",亦或是与杨贵妃相关的唐王朝命运,都是诗人关注的焦点。唐诗人以华清宫、温泉宫、骊山、马嵬等为吟咏对象,主要表达对李杨的褒贬爱恨和盛世不再的怀古伤感等情绪。  相似文献   

5.
马嵬兵变逼死杨贵妃的后台是谁?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各类文学作品众说纷纭。而明代的《惊鸿记》和《混唐平西传》却认为是太子,即后来的肃宗。此二书虽系文学作品,立论是有依据的,主要依据就是肃宗与杨氏家族、玄宗早已结下的矛盾,实际上杨贵妃是玄宗和太子争权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安史叛军攻破潼关,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行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坚决要求杀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自杜甫以来,唐代诗人咏马嵬事件的作品很多。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马嵬》(其二)  相似文献   

7.
张中宇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5):14-17,34
“隐事”说认为,马嵬事变时唐玄宗迫于形势,同意赐死杨贵妃,但参与其事的高力士和陈玄礼都是唐玄宗亲信,杨贵妃可能在夜间换装逃走,但已流落风尘,无颜回宫面见唐玄宗,因此“长恨歌》表达的不是死别之苦,而是生离之恨。但根据可信材料,陈玄礼、高力士固然有时间、也有条件让杨贵妃逃脱,问题在于二人是诛杀杨氏一族的具体策划者和执行者,结果又关系到自身将来的安危,所以必定要确认杨贵妃之死才会罢休,而不存在协助杨贵妃潜逃的可能性。臆测性很浓的“隐事”说产生于疑古之风盛行的学术环境中,往往拘于字句百般搜求、穿凿附会,仅属于大胆假设而非严肃的学术立说。  相似文献   

8.
正1991年9月至1994年6月,我在负籍西游、求学长安期间,除了受教于业师霍松林教授之外,所接触过的著名学者还有黄永年、史念海、高海夫和郭子直四位先生,特别是黄永年先生,他的坦率、博雅和卓识一直让我十分钦仰。记得有一次在黄永年先生家中亲聆先生之謦欬,他首先批评了一些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不考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西安与孙伏园等人“马不停蹄”地游览了不少唐代的遗迹了,按照他长篇小说《杨贵妃》的构思,唐明皇的“美人”杨贵妃应该到“马嵬”被处死,这是作品极为重要的情节。鲁迅既有自己既定的“腹案”,但为了更符合历史真实,他做了深入地史籍研究之后更力图到“马嵬”做实地考察。其结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安、史之乱造成唐室的中衰,杨玉环在这一历史事件上不能没有关系,但安、史之乱的造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没有道理完全归咎于杨玉环。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然而杨玉环的功罪并没有得到公平的断案,在历史上却成为女色亡国的典型人物之一。在马嵬坡兵变的时候,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以杨玉环为“祸根”、“贼本”;在马嵬坡兵变后的第二年,伟大的诗人杜甫对杨玉环的“赐死”,也唱出了“未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乾符中有“宰辅之器”的郑畋,和杜甫一样,也说:“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  相似文献   

11.
1986年秋天,我带研究生到西安等地实习,曾到杨贵妃墓参观,对照前时播放的电视剧《唐明皇》,我感到对杨贵妃的描写是比较能够再现历史真实的,杨贵妃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 唐玄宗天宝15年(公元755年),在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西北25里处)发生了“兵变”,在将士胁逼下,杨贵妃被唐玄宗“赐死”,仅以紫茵裹体,埋于道旁。或说杨贵妃被救,潜逃于日本,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长安收复后,玄宗密令中官把杨妃尸骨葬于别处,无人知晓,但马嵬坡还是修建了一座墓园,据说埋的是杨妃的香囊和鞋袜。贵妃的惨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人墨客,纷纷游园吊古,写诗抒怀,后来,有些诗又被刻在了诗碑上。清人钱载《马嵬》诗曰:“密令移葬失西东,大海蓬壶总是空。不及兴平坡州里,县人常忆太真宫”,即言此事。 当地传说,贵妃死后遗下了锦袜,被人抬到,遗香后代。又说她墓上的土名“贵妃粉”,世传能治面痣,或使女容增美,前人诗“身死犹教美别人”,“此地纵千年,土香犹破鼻”,“香散人间粉尚留”,“香粉空留绝代艳”,“莫叹红颜沦宿草,尚留白粉艳春闺”,皆咏此事。所以今天你到墓上抓一把,明天我到墓上抓一把,天长日久,贵妃墓几被抓平,所以后来又修了个青砖覆盖的贵妃墓,我们所见就是个砖墓。可见,杨玉环在人们心目中确为绝代美女。济南趵  相似文献   

12.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陕西兴平县西有个马嵬驿,相传晋人马嵬为避兵乱曾筑城于此,但那只是个普通的地方,到了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起,玄宗李隆基自长安西奔成都,途经马嵬驿,军队哗变,以为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是祸国殃民的根源,于是迫使玄宗处死了杨氏兄妹,演成了一幕历史上帝王与其爱妾生死离合的爱情悲剧,遂令马嵬这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咏叹的对象。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就说:“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李商隐的《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也是被人千古传诵的名篇。历…  相似文献   

13.
一、[南吕]四块玉·马嵬坡马致远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1.“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马嵬坡”是。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D.此曲化用了李白…  相似文献   

14.
杨贵妃之死的叙述者在由封建史官向诗人剧作家转变的同时,历史和文学文本中的贵妃之死所投射出的文化意蕴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受“以史资政”观念的影响,史官们在还原杨贵妃之死的历史场景的笔墨中,更多地投射出忠奸之争、正邪之辨的意味.从《梧桐雨》到《长生殿》,李、杨故事在细节及主题上经过白朴、洪昇二人历时近四百年的接力虚构和深挖,杨贵妃之死这一源出史实的舞台故事不仅成为中国古典戏剧中最能撼人心魄、最具诗化意味的死亡事件,而且也成了映射易代之际士人生命悲愁和精神创伤的经典文学镜像.诗意地吟咏生命底色中永不消歇的精神靡音,提炼并释放永恒的生命悲愁,是文学的一大使命.  相似文献   

15.
唐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八日,玄宗在马嵬坡赐死宠妃杨贵妃。从那以后,正史、笔记、诗文、小说、戏曲等多种样式都曾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过悲剧的主人公。对这些文献阅读、比较的结果却让我很吃惊,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中的杨贵妃离历史中的那个杨贵妃越来越远了。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备“第七届全国美展”的作品,我和南京的高云进行了合作。我之所以选择与他合作,是因为高云先生的古代连环画画得太好了,特别是大场面表现得极有气势。我们一拍即合,选择了唐明皇与杨贵妃马嵬坡的故事情节,取名为《魂系马嵬》。大的构图基本上是由他来搞,我负责进一步的深入和最后制作。我们吸取了唐《李重润墓壁画》的色彩感觉,以红调子为主,也符合御林军的着装。但是这个红很难表现,既要统一又不能单调,只用纯朱砂并不和谐,我也用了朱砂代用品分出层次,人物形象也是通过写生而区别不同的个性。最难处理的是杨贵妃,按唐人的审美,杨贵妃应当较胖,小眼睛,但真若这样表现,今天的人一定不认可,所以我仍在这中间找到平衡点。更重要的是我表现出她那无奈的凄凉,眼睛里噙着哀戚的泪花……这张作品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得了银奖。  相似文献   

17.
随着贵妃杨玉环在马嵬坡前香销玉殒,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遗事传说便盛传开来。而描写这一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著名的,诗歌如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马嵬》;小说如唐朝陈鸿的《长恨歌传》、宋朝乐史的《杨太真外传》;戏曲如元朝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朝洪升的《长生殿》等等。夸张一点说.这是一个已经被人写烂了的题材。  相似文献   

18.
《马嵬惊变》还历史之公道 ,将一个天生丽质、美艳无双 ,而又善良大度、顾全大局的杨玉环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马嵬坡前真正死了的不是杨玉环 ,而是那个曾经骄纵放荡的唐玄宗。她还活着 ,活在人们的心里 ;他已死了 ,历史已将他唾弃  相似文献   

19.
关于唐肃宗灵武即位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仅从“马嵬驿事变”入手,就此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以期对这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谬误之处,敬请多方指教。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直捣京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在叛军攻入京师之前,唐玄宗带领王公大臣仓皇逃蜀避难,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这就是轰动历史的“马嵬驿事变”。对于这次事变,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马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对长恨歌的诗歌内容进行解读,作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层从相识、貌美、受宠、享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层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面;第三层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第四层为虚写。其次,笔者对李隆基及杨贵妃进行了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