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公子季札聘鲁观周乐,闻《邶》《鄘》《卫》而叹"美哉渊乎"。《邶》《鄘》《卫》三风情感格调之美在于"渊",此"渊"可析为:深隐——引人探求、深沉——令人激愤、深切——致人痛悲、深长——发人悠思。《邶》《鄘》《卫》三风诸诗作者对感佩之情、愤慨之情、痛悲之情、孝亲之情、眷恋之情、闲逸之情等种种情感体会得深挚细腻,表述得生动形象,是把对生活的深切体味诗化的表达,有情、有趣、有愁、有困、有悲、有欢、有苦、有乐,凡此种种,皆是生活的本真,皆是人性的至情。  相似文献   

2.
吴国季札观乐,对《邶》、《鄘》、《卫》三风给予高度评价,并赞以"美哉渊乎"和"忧而不困";出生于河北枣强的西晋赋家木华以其仅存之作品《海赋》闻名于世。本文试以季札对三风的评价来看待木华的《海赋》,以观《卫风》对木华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言及《兰亭集序》的文脉,大家都会注意到文中各段的关键句,即“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并进一步以“乐”“痛”“悲”三个字来概括之。但对于作者“乐”“痛”“悲”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上却常见割裂、对立或讲述上的似是而非,这些皆由只见其外“象”而不知其内“气”导致。  相似文献   

4.
《兰亭集序》,无论于何角度言之都堪称典范。其不仅乃一名帖,亦堪称一名文。此文篇幅短小,总计三段,不足四百言,不仅生动地记叙了“癸丑年暮春之初”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乐”况,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深沉的“悲”情,由“乐”至“悲”,“乐”极生“悲”,情感之脉络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5.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内容可以用文中的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乐、痛、悲。“乐”与“痛”都不难理解,而对文中的“悲”如何理解,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有价值的话题。文中第一段写诸多名士相聚兰亭的赏心乐事,这里有怡人美景可赏,有高朋相聚之乐,有饮酒赋诗之趣,“信可乐也”。第二段由眼前好景,生发出好景不长,人生苦短之慨,叹言“岂不痛哉”。第三段则用一个“悲  相似文献   

6.
在晏殊的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中,《蝶恋花》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在苏教版必修四教学参考中对这首词的上阙有这样的鉴赏:“上阙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在这里出现了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相似文献   

7.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穿透“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追索心中灿烂星空的美文.“乐”、“痛”、“悲”三段三字,写自然,论死生,情切意深,耐人寻味。施蛰存先生却认为此文“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批(兰亭序)》,1990),虽是一家之言.但其对王羲之由“乐”转“痛”再而“悲”的情感质疑,正是许多师生解读糊涂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在《诗经·国风》的原始意象中,“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水在诗歌中传达着各种情感。或以水起兴抒发对异性的思慕之情;或在水边倾诉离别之痛、遭弃之悲;或因水阻隔恋人情爱而抒发感伤之情;当然,也有水边两情相悦浴爱河的欢快乐章。水生神话模式与先秦社会风俗的交叉、碰撞,使之具有更为丰富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9.
《诗经》之分为“风”、“雅”、“颂”,皆缘于音乐。其中,“风”为地方乐调,按出现地方不同,分为周南、召南、邶、鄢、卫等十五“国风”。朱熹《诗集传序》云:“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又说:“周南、召南……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尽管朱熹因其地位及意识之局限而对《诗经》解说甚多偏颇,但其坚持认定“国风”为“里巷歌谣之作”,  相似文献   

10.
《诗经》邶、鄘、卫三风记叙和塑造了较多女性形象,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可以看到卫庄公夫人庄姜、卫宣公夫人宣姜、许穆夫人等几位王室女子或诸侯夫人相对真实而丰满的形象。此外三风还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群体形象,这些女子或热情活泼,或意重情浓,或心志坚定,或见高识远,可以说是女性形象的一次集中写照。邶、鄘、卫三风以较多的诗篇给女性以相对集中的写照,非常有利于我们了解西周春秋时期的女性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1.
在《诗经·国风》的原始意象中,“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水在诗歌中传达着各种情感。或以水起兴抒发对异性的思慕之情;或在水边倾诉离别之痛、遭弃之悲;或因水阻隔恋人情爱而抒发感伤之情;当然,也有水边两情相悦浴爱河的欢快乐章。水生神话模式与先秦社会风俗的交叉、碰撞,使之具有更为丰富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12.
张芃蕙 《黑河学院学报》2024,(2):133-135+139
《中庸》第十二章引《诗经·大雅·旱麓》中“鸢飞戾天、鱼跃与渊”一诗句阐释论点“君子之道费而隐”,是围绕《诗经》原句本义进行论述的。在《诗经》原句歌颂君子之道沐泽大地的基础上,深化原句意味,使君子之道的实施对象具有普遍性,赋予其更深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雷 《语文知识》2014,(10):73-73
《兰亭集序》是高中教材中非常重要的篇目,文章按照情感变化可分为三个部分:“乐”“痛”“悲”。然而作者是如何由“信可乐也”转而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又与下文“悲夫”有何联系?这是王羲之并未明说的问题,也是课堂上学生探究中无法回避、且以学生十六七岁的生命体验难于解答的问题,更是教师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探究一下,王羲之缘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 ,也是一种理 ;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 ,又有死亡人物的愁苦之悲 ;既有庸众之悲 ,又有孤独之悲 ;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渲染得阴冷而可怖 ,道出腐朽的封建文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 ,同时在小说里 ,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15.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聚会,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南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具体来说是: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  相似文献   

16.
历代注家对《孟子》“乃若其情”章之释意不尽相同,其关键在于对其中“情”字之解释.文章通过疏证孟学注释史上最有影响力之三家——汉代之赵岐、南宋之朱熹和清代之焦循——对“乃若其情”章之解释,在支持蒙培元将此处之“情”释为“感情”意之基础上,对学界在此章研究中遗留下的“情”与“性”为何可以等意替换之问题,作一发微.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情”不单纯是感性情感,也具有理智的客观.  相似文献   

17.
付其标 《现代语文》2008,(10):46-47
读《赤壁赋》,我们很容易体会出苏轼的情感线索:乐——悲——喜,那么,苏轼的情感有哪些复杂的内涵呢?本文拟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浓浓的悲喜之情,那么喜从何来?悲在何处?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在我们的文化史上有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我们的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照亮我们文化前进的每一步.古往今来的博学通儒都对其进行研究,有许多真知灼见.每一代都有其突破,同时也有其局限.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社会,所以历来观点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无可厚非的.《诗经》博大精深,本文只就《邶、鄘、卫》三风谈谈自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的“资料回放”是关于陆九渊与朱熹“鹅湖之会”辩论的情况。其中有这样一段:“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读到这里。笔者不免心生疑问.陆九渊会称自己为“陆”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