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现象的观察,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初步判断产生的新物质,认识二氧化碳的一些特点。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在剧烈的反应中会产生两种新物质——二氧化碳和醋酸钠。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物质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1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现象的观察,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初步判断产生的新物质,认识二氧化碳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一、激趣导入,诱发探究动机作为教师应该在科学教学中巧妙地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学生喜爱的、新奇的活动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这一内容时,我把实验需要的材料设计成卡通对话——小苏打说:"蒸馒头,做面包,碳酸饮料少不了我小苏打。"白醋说:"凉拌菜,软化血管也少不了我老白醋。"玻璃杯说:"你们俩别自夸了,把你们俩混合在一起还能逞强吗?"通过对话,学生产生了疑问:"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易传发 《科学课》2008,(8):18-21
(全班学生分为7个小组,围坐在实验桌旁,实验桌上摆放着小苏打、白醋、蜡烛、毛玻璃片、集气瓶、锥形瓶、竹条等材料。)一、观察白醋和小苏打师:这节课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份小苏打和两份白醋,小苏打放在白纸上,白醋装在锥形瓶中。现在请你们首先观察小苏打和  相似文献   

5.
以"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后的习题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玻璃杯中的物质,指出教师不应忽视科学课的实验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6.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理念:突出学习主体,关注细节研究,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视点,因势利导,循着学生的思维方向逐级开掘,让学生在深刻的实践体验中,实现认知的升华和思维的飞跃。片段节选:“混合白醋和小苏打”实验部分。师:刚才各组都设计了自己的研究方案,下面就请你们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中要随时把你们的做法和发现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上,到时候比一比哪个组的实验最精彩,最能发现问题。(各组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参与活动,并巡视指导。)生:我们先放小苏打后放醋,混合后冒气泡。生: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混合后…  相似文献   

7.
一、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一)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被抹杀教学中往往是大量布置机械的、重复性的抄写作业;课堂上学习好的学生发言机会多,而差生发言机会少;对于单词听写不过关的学生,依靠粗暴的强制性惩罚措施,逼其死记硬背;学生对于教材对话或短文都不理解,就被强制性要求每天背诵;多数学生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正面的评价,对英语产生了恐惧  相似文献   

8.
用小苏打和醋混合可以向孩子展示物质混合后发生质变、产生新物质的一种状况。为了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这两者发生的质变情况,并且还产生了另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我在教学中经过摸索,发现实验中有几个细节应该处理得更细致。1.再加一勺小苏打。当两者混合后不再冒气泡时,再加一勺小苏打在杯中,然后让孩子观察后回答还有气泡吗?进而思考:没有气泡了,说明杯中的透明液体已经不是原来的白醋了。2.加个盖儿收集气体。为了检验混合后冒出的气体二氧化碳的灭火性质,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冒出的气体。虽然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在杯中不易跑出来,但…  相似文献   

9.
您需要和孩子一起准备和孩子一起做实验 先在水中加入两勺白醋,再加入半勺小苏打粉。 观察所产生的现象大量气泡的产生使水立即变成白色,同时听到气体释放时发出的僻啪声,片刻后水又恢复到原来的清澈状态,“小太阳”上下跳动着升到水面。胡萝卜、一杯水、小苏打粉、白醋、小弓l  相似文献   

10.
甘金福 《科学课》2008,(8):22-23
看了易传发老师执教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本课中的过程与方法是依据认知目标有效展开的。本课一开始教师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接向学生提出观察并记录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的任务。课堂教学显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易老师的这种单刀直入的策略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唐俊峰 《小学生》2012,(9):31-31
"唐老师,你今天执教的《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这堂课,比两年前执教的这课有了质的飞跃……"市教科院科学教研员常利梅老师在评课时高兴地说道。回想这两年的变化,我深深地感受到:是学校为生命而教育的思想影响了我,是学校构建"大科创"的素质教育模式助推了我,是学校开展"生命课堂教学建模"转变了我。过去,我一直认为科学课只要学生喜欢就成功了,所以对教学中的行为、方式、资源等都未作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导致课堂有时活跃有时死板,影响了教学  相似文献   

12.
孩子带错材料之后上课铃响了,我如往常一样,兴致勃勃地来到教室,看见课桌上孩子们准备的各种实验材料,我真高兴!今天教学的内容是《混合身边的物质(二)》,顺利开课之后,进入到分组实验的环节了,孩子们首先仔细地对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大约三分钟以后,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小苏打是白色的。”“小苏打是细细的粉末。”“小苏打闻起来没什么气味。”“尝尝感觉有点苦。”“我的小苏打闻起来很香,尝起来有点甜,因为我带来的是香甜小苏打。”听着这些孩子的发言,我报以赞许的目光。正要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时,有个小男孩迟疑地举起了手…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实验方案的建议,并说明了改进实验方案的步骤和结果,对比说明了改进后实验方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正>一、实验操作细节的改进1.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实验的操作细节改进。教科版小学科学十二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课,为了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按照课本范例,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直接倒向燃烧的蜡烛,可是做了很多遍,蜡烛就是不熄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呢?我请教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指出了问题所在。一是蜡烛没有放在杯中,倒入的二氧化碳气体无法集中;二是药剂量不够,导致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量不够,容易被上升的热气流冲走,实验容易失败。他指出了要改进的环节,实验时要用短的蜡烛,并放入玻璃杯底,这样倒入的二氧化碳气体才能集中下沉,淹没火焰而使之熄灭。如果蜡烛太长,火焰离杯底高,二氧化碳倒入杯中可能无法覆盖火焰,实验可能就会失败。可是,杯子口太小,徒手无法放入小小的蜡烛头。怎么办?把硬纸板做成"L"型,将燃烧的短蜡烛粘在勾上,探入玻璃杯底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做好这一切后,用大烧杯来混合药剂量较大的小苏打和白醋,就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把二氧化碳气体缓缓倒入玻璃杯中,蜡烛火焰缓缓地熄灭。按照改进的操作方法来做,实验成功率就能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林秋泓 《科学课》2008,(4):17-17
一、防教材至上教材只是一个依托,但不能"至上"。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看看实验一怎么做,做完实验一,再看实验二怎么做……最后还不忘填上统一的结论。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教学中,我们应摆脱教材的束缚,让学生自行探索。记得在一次优质课观摩活动中,一节《毛细现象》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餐巾纸一端浸在红水里产生了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16.
张瑾 《教书育人》2012,(Z2):79-80
一、教材分析《镜子改变了什么》这一节,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性质之后,要求学生通过赏析观察、探索思考,自己探索物体的镜面对称的规律,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索归纳能力要求比较高。纵观第七章的教材安排,从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入手,研究了简单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归纳出图形轴对称的性质,然后通过《镜子改变了什么》这一节将二维的轴对称扩充到三维的镜面对称,加深学生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7.
郭爱玲 《现代教育》2012,(2):178-178
一、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 (一)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被抹杀 教学中往往是大量布置机械的、重复性的抄写作业;课堂上学习好的学生发言机会多,而差生发言机会少;对于单词听写不过关的学生,依靠粗暴的强制性惩罚措施,逼其死记硬背;学生对于教材对话或短文都不理解,就被强制性要求每天背诵;多数学生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正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通过多年来对英语教学的观察和实践,发现了高中英语课堂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许多教师并没有用心地去备课,对于课堂上如何讲解,部分教师都只停留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上,照本宣科,教材上有什么就念什么,不思考怎样去备课。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难点不突出,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如同流水账一般。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自己把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很多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去设计创造良好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如何建立一节课的逻辑性是当前教师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之所以这么说,缘于我在参与课堂观察与诊断、与同行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中,看到的一些普遍性现象:教学设计重形式、轻内容,教师没有真正弄清楚这节课要教些什么、学生应该有哪些方面的发展就急于进入课堂;违背"以学定教"的原则,唯教材是论  相似文献   

20.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常苦于“无米下炊”。学生的生命个体原本就始终在生活的源泉里浸泡着,浮游着他们没有一刻不用自己的双眼有意无意地观察着生活。虽然如此,为什么仍会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原来.对于写作来讲,所谓生活不应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过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毛荣富《说“体验”》)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作文中,却是没有必要的,只有自己私有的、独享的,他人没有的东西。才是值得你去写一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