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采取板块+轮盘的基本模式,快字当头、策划为先。同时加大新闻评论的力度,做有思想的媒体。从2008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称央广)以资源整合为载体,以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内合外联、多元发展为主导,开展了新一轮改革。新一轮改革以强化新闻宣传为价值取向,把增强舆论引导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新闻改革,强化新闻立台。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为例:领导班子和机构人员重新调整,频率定位、编播流程、指挥机制等重新确立,报道与事件同步,解读(评论)与报道同步成为中国之声的新闻追求,中国之声在追求具有时效性、现场感的新闻语态之外,还努力兼顾深度与权威。几年的新闻改革下来,中国之声实现了广播新闻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实现了广播新闻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浙江之声是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省级电台。之前,在频道定位问题上一直有些争论,新闻?综合,新闻?娱乐,新闻?文化。直到2010年下半年,频道专门召开了新闻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新闻立台的理念,并且出台了十大举措,开始扎实推进新闻立台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之声2009年节目改版是中央台新一轮改革的产物,其节目结构、编排、播报都有重大变化,更回归“新闻本位”、更遵循新闻规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本文总结出十大“亮点”,阐述了此次改版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笔者日前拜读了中央电视台孙玉胜所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颇有收益。他把中国电视的改革总结为十年一轮的周期特征,1983年、1993年和2003年。中国电视的第一轮改革体现在电视的发展体制上,第二轮改革则体现在新闻的叙述方式上,而第三轮改革则体现在新闻的报道方式上。这其中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新闻改革实际上都伴着电视理念的创新,可以说,电视理念的创新是电视新闻革新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李伟 《中国广播》2009,(6):8-10
本文从“以人为本”一词着手,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改革为例,从新闻节目的选题、内容编排、播出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化意识”、“以受众为核心”的现代广播新闻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是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权威性、互动性的重要条件,是听众的美好心声和愿望。新闻从业人员、担负新闻传播任务的媒体只有具备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备了较强的人文综合素质,才能满足听众的愿望和强烈的心理诉求,才能客观报道新闻事实,才能真正尊重、关心报道对象,才能提高媒体的传播水平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张勤 《中国广播》2016,(7):43-46
融媒体时代的广播新闻如何运作?浙江之声、浙江新闻广播变革新闻运作模式,从原有的"媒介传播格式转型为按照新闻本身的格式做新闻"。"新闻宣传从稿件时代迈向多媒体运作时代",把互联网的"链接""放大""互动"等传播理念植入广播新闻运作,以新闻行动强化频率的新闻品牌。  相似文献   

7.
【摘要】城市的交通晚高峰时段是广播媒体的黄金时段之一,新闻、音乐、脱口秀等节目在这一时段竞争尤为激烈。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晚高峰》节目在理念、形式、内容等方面创新的亮点,旨在为晚间广播新闻节目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王旭辉 《视听界》2010,(6):41-43
中国之声2009年的改版,无疑是近期广播新闻人最热门的讨论话题。广播人将之与1986年珠江经济台的改革作比较,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第二次大的变革。假设这个结论成立,那么,研究中国广播的这两次大的变革,比较这两次变革的异同,对广播新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潘新 《中国广播》2011,(7):45-48
互联网的兴盛,催生了广播听众对新闻节目的新期待。如何满足听众的需求,把广播新闻节目做得更好听、更具特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近年来作了有益的改革和尝试。特别是《新闻纵横》创新采编手法,深度挖掘广播特色,为中国广播新闻的改革摸索了经验,提供了榜样。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月1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版而来的中国之声开播。这套广播频率增加了新闻评论节目的数量,提升了新闻评论的质量,加强了新闻评论的力度。新闻评论成为中国之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直播节目《第一报告》的个案分析,在充分肯定广播新闻报道的历史性交破的基础上,时广播新闻直播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学理思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方略.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广播业快速发展、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广播新闻作为广播媒体的重头戏,在寻求创新中有了新的发展。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新闻频率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报道方式上均有新的举措,努力寻求广播新闻的多元化革新和全方位突破。传播理念:新闻立台、观点强台、三贴近原则的强势回归新闻立台,倾力打造专业新闻频率。广播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广播的喉舌功能和桥梁作用,而广播这种喉舌功能和桥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传播发挥出来的。其  相似文献   

13.
丁霞 《声屏世界》2008,(12):46-46
在广播频率众多、广播受众与市场日益分化的今天,中小城市的广播媒体竞争尤为残酷与激烈。于是,“错位”竞争、“类型化、专业化”电台成为传媒业尤其是中小城市广播媒体关注和考虑的问题。笔者所在的新余市总人口110万人,城区人口50万,全市大小车辆13万辆左右,可接收到的广播频率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综合台、音乐之声、经济之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频率、交通频率、文艺频率,的新闻频率、交通频率、文艺频率,周边地市的宜春台、吉安台,同一城市的交通广播、城市广播、渝水车电台。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广播媒体来说,早晨6点半到8点之间的早间时段一般都是收听率最集中,市场份额最高,竞争最激烈的时段,是各家广播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一批优秀广播新闻节目,如中国之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辽宁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大视野》、上海东广新闻台的《东广早新闻》等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所谓"核心竞争力"一般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最具决定性的特点和技能。那么早间广播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何在?又如何提高呢?1.时效性是早间广播新闻节目核心竞争力的直接  相似文献   

15.
陈怡 《中国广播》2012,(12):8-11
作为党和国家的盛事,十八大的召开,在牵动全国和世界眼光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新闻大战。如何发挥媒体优势,向受众及时、真实、全面地呈现大会盛况,成为国内各主流媒体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发挥“国家新闻广播”的优势特色,践行“以责任赢信任”的媒体理念,在这场报道战役中精彩纷呈。本文围绕中国之声的成功实践展开深入分析与阐述,探索主流媒体在正面报道中如何坚持创新,不断提高权威性、公信力和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力。  相似文献   

16.
王琍 《声屏世界》2011,(5):17-18
连线报道因时效性强,方便快捷,现场感足已成为广播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节目样态,并在实践应用中得到长足发展。以近年来在新闻改革上取得突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为例,轮盘式的《央广新闻》每半小时滚动一次,更新率达90%。记者或新闻当事人的连线报道每天在两百条左右。  相似文献   

17.
十年     
2004年1月1日,随着《梅花三弄》的旋律响起,中国之声正式播出。这是中央台历史上诞生的第一个新闻综合频率,南此中央台新一轮新闻改革扬起了风帆。  相似文献   

18.
自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上海广播电视台东广新闻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将频率定位为新闻频道后,广播的新闻属性和媒体优势再次凸显,许多省市电台在新闻频率专业化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而县级台由于信息量少、时效性差、报道程式化,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因循守旧、裹足不前。如何使县级电台也能顺应这一广播新闻发展的大趋势,办出广播新闻自己的特色,使县级电台新闻报道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贴近广播新收听群,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以声为主,直接连线采用全新的广播新闻采集模式,突破文字稿限制,以有声语言代替传统的文字稿播音模  相似文献   

19.
杨斌 《新闻传播》2013,(12):298
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广播新闻频率,传播时效越来越快,语言更加通俗化、口语化,这一转变对记者、播音员的语言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  相似文献   

20.
精心打造中国广播的“新闻旗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级核心传媒和重量级新闻总汇的“中国之声”开播百日,获得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业内有识之士的好评,她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对国内外媒体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央台一套节目改版的预期。“中国之声”郑重承诺“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大步跻身国际传媒市场,使中国广播受众一夜之间获得了“收听中国之声,遍知天下事”的人文知情权;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