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参考》2012,(24):26
正本刊讯8月18日,商务印书馆新书《夭折的记忆》首发式在上海举行。该书作者吴亮亲临现场,与陈村、孙良、孙甘露、李天纲、严搏非一起,围绕"时间与记忆"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该书由《八十年代琐记》和《九十年代小纪事》两部分组成。全书三百多个人物,七十多个地点,九十多个美食和餐厅,四十余张珍贵的老照片,九十多段以"一次"为题、富有韵感的文字,是作者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作和生活的记忆,也是他与文艺界的同行们,如陈村、王安忆、顾城、孙良、孙甘露、萧海春等交往的故事。《夭折的记忆》是吴亮亲身经历的私人记忆,他秉承零度写作的原则,想  相似文献   

2.
上海小说家陈村在给《现代家庭》的一篇短文中真诚地写道:他的女儿天天爱听故事,她知道没画的书也是好东西之后,就来派作家爸爸的美差。然而,陈村叹道:“为儿童选故事是很难的。世上倒不缺少《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悲惨的故事,或者《狼和小羊》一类教育型的故事。真正使孩子快乐的、忘乎所以的、浮想联翩的故事实在太少了。”  相似文献   

3.
别解陈村说男女王乾荣《陈村日记》中的“望字拆字”,颇具情趣,读之令人捧腹。本人钦佩之余,对他所折的一些字,尚有一点别解,说出来供大家一笑,也望陆村先生批评。人陈村说它是人“稍息的姿势”,“头”和“手”被忽略了,“我们最看重的东西可以不算”。而“仓须注重的是人的直立,这是人最显著的特征”。我的别解——人,一徽是男人,一捺是女人。没有男女任何一方,也就没有人,男女相依相帮,才共同支撑起这个世界。而且人也作“4”,他的头其实是高昂的。当然,仓领似乎也有点“重男轻女”,他似乎也通伊甸国故事,那“一捺”女…  相似文献   

4.
《报林求索》2012,(7):158-158
<正>马尔克斯的感受总是和一些宏大的事物相连,拉丁美洲的生活、西语文学、第三世界的信念,无不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世纪80年代,加西亚·马尔克斯,用他那极富拉美文化风情的《百年孤独》,为中国作家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陈村在与王安  相似文献   

5.
似乎餐巾纸     
方英文 《今传媒》2004,(1):42-42
我最早知道的一份报纸叫《参考消息》,也是我至今读得最多的报纸。我印象里,即使在乱哄哄的“文革”年代,《参考消息》也没有停过刊。我是在我祖父那儿发现《参考消息》的。我祖父是镇上医院里的医生,名闻四方,一旦办公室里没有了病人,他便开始读《参考消息》。我觉得这张报纸并不好看,原因是它上面全是黑压压的文字,没有图片。  相似文献   

6.
《云中君》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神灵祭歌。汉代以降,关于云中君是谁,历代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两千多年来,可见的《楚辞》注本近百部,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一部完整注解《楚辞》的著作。王逸是东汉文学家,生长在楚地,其生活年代与屈原写作《九歌》年代较近,他对屈原的身世遭遇感同身受,《楚辞章句》因此成为后世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相似文献   

7.
刘坤  尤永 《青年记者》2009,(16):42-42
“意见领袖”的理论渊源 “意见领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在他的著作《人民的选择》中最先提出的。  相似文献   

8.
在2000年10月获得第四届韬奋新闻奖时,冯并还是《经济日报》副总编辑。 冯并在《经济日报》是老资格,有着27年从地方到中央新闻单位工作的经历,又是国内最早一批新闻学硕士之一,这些为他在报纸采编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奠定了基础。 大约在80年代初,冯并在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任《大地》副刊编辑,于散文、诗歌之外,以杂文新秀著称。80年代的《人民日报》文艺部袁鹰主部,李希凡、缪俊杰副之,名重一时的兰翎、姜德明和漫画家英韬等都是各组的组长。冯并后来回忆这段生活,认为那是他学有师长、  相似文献   

9.
他们是这样一类动物——如果我能每年组约到他们当中任何一位的一两部书稿,就能让出版社的头头见到我都会端出一副温婉如春风拂面般的笑容。——不算题记一“……我只是用肢体在写作。”陈村说。陈村是在谈论当代作家时这样说自己的。先说了史铁生的创作:“他和我们都有些不一样。因为残疾,因为命运对他不公正,他会思考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是我们平时不去思考,或者不愿思考的,比如生命、时间、死亡和黑暗等。他所有的小说,包括《务虚笔记》,写得都像诗一样,很干净,这说明了他  相似文献   

10.
朱丽 《天津档案》2006,(2):13-14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既是我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更是一位史学巨匠。他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对我国近代史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本世纪我国最早的史学理论体系。《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多年研究中国史学的治学经验总结,其中也涉及了不少关于档案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梁启超对档案方面的见识也是比较早的。戊戌变法前六七年,  相似文献   

11.
唐红波 《新闻三昧》2006,(12):54-56
戈公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报人,是一位集记者、学者、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多重“角色”均以新闻为轴心,“与新闻事业相始终”(于佑任语)。戈公振一生编辑和创办了《东台日报》、《时报》、《图画时报》、《申报》等主要报刊,曾先后在上海的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校新闻系任教。他的译著《新闻学撮要》和《新闻学》、《中国报学史》等专著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特别是《中国报学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奠基之作。他还于1927年和1932年前后两次出国考察,总结出《世界报业考察记》、…  相似文献   

12.
钦鸿 《出版史料》2009,(1):69-74
一、《范泉晚年书简》编后记 范泉先生是以一个卓越的文学编辑家闻名于世的。尽管他也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都无法与他从事文学编辑所取得的成就相提并论。他一生主编过文学期刊、报纸副刊、文学丛书和套书十馀种,尤其是上世纪40年代的《文艺春秋》和80~90年代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编辑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全面考察《山海经》中的基本词汇、语法特点,根据有断代价值的语言现象在汉语史中所属的历时点,探讨《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即以汉语史的多重证据考证:《山海经》内部《山经》、《海经》(含海内外经)、《荒经》(含《大荒经》和《海内经》)三部分语言面貌及其年代特征有何不同。《山经》成书年代最早,在战国中晚期,处于《墨子》至《吕氏春秋》成书之间。《海经》成书在战国末秦汉初,在《荀子》成书之后,《淮南子》成书之前。《荒经》成书也在战国末秦汉初,与《韩非子》成书时间接近。  相似文献   

14.
徐柏容生于1922年,江西吉水人。1944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他长期从事编辑工作,曾任天津人民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副社长等。是出色的编辑家,编审、曾荣获韬奋出版奖。徐柏容的书评实践,始于上世纪40年代。六十多年里,他对书评一直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地追求。他最早的书评是1940年评黎烈文、王西彦主编的《现代文艺》创刊号。当时,他在江西上大学,他认为东南文艺刊物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宁波面世的《中外新报》,是浙江最早出版的一份近代报刊,也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区内最早出版的中文报刊,它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近代报刊在我国的出现是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而开始的。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取得了办报特权。最先办报的是西方教会与传教士。《中外新报》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宁波地处浙东沿海,鸦片战争首当其冲,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即被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第一个进入宁波的基督教传教士,就是美国浸礼会的玛高温(Dr.D.JmaeGowan)。他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的秋天,从香港经福州到达宁波。当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人民仇恨敌视洋人,他身无立足之地,经过几年  相似文献   

16.
李健吾(1902-1982)笔名刘西渭。他是上世纪30年代很活跃、很著名的书评家。他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出版了《咀华集》、《咀华二集》等四本书评专集,影响很大,至今也为人称道。他的书评主要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所评主要是文艺作品,戏剧是他研究的重点。他在1982年7月说:“解放以后,我没有时间‘高谈阔论’了,一则,我用它来长期改造自己,这是一种乐  相似文献   

17.
《西行漫记》对西征红军在宁夏政治、军事和文化生活诸方面进行了报道和描述.随着该书在全世界的广泛流传,在上个世纪30年代,宁夏的豫旺就已闻名于世.斯诺既是最早向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外国人,也是最早向世界宣传宁夏的第一个外国人.  相似文献   

18.
庾信于承圣三年(554)出使西魏,不久江陵的萧梁政权覆灭,他失去了归路,西魏方面把他软禁起来等待他转身。期间他先后写下了几篇辞赋:最早的是《伤心赋》;稍后的《小园赋》表明他曾设想过死不屈服,但没有下定这样的决心。《枯树赋》则表示愿意重新开始自己在北方的新生活。后来他在《哀江南赋》中总结萧梁灭亡的教训,也说到自己的转变。那时汉族士人在少数民族主导的政权里当官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他们对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恽逸群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战线的领导人之一。也是党最早的新闻教育家之一,解放前中共解放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讲话》的作者。他还是中共情报战线的优秀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末,王建辉发表过一篇题为《他们正在崛起:简论第三代出版家》的文章,他给“第三代出版家”下的定义是:“他们的前锋与主体是由新时期最早的两三届大学毕业生(所谓‘新三届’)组成的”包括整个80年代投入出版界的全部生力军。“这一批人经受过历史的磨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