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记述了耄耋之年的黎先生对作者的教育和培养,通过书信指导他进行语言诸方面(文字改革、语法、音韵)的研究,满腔热情,诲人不倦、奖掖后学。  相似文献   

2.
1932年,我从日本回国,参加了上海左联工作,得以有跟鲁迅先生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从1933年下半年到1934年上半年这一段时间,以周扬同志为首,我也参加了左联的部分负责工作,这就使我更容易碰到鲁迅先生,能得到鲁迅先生的很多教益。现在,时间已过半个世纪之久,不少都已淡忘了,然其中也有印象较深,记忆犹存  相似文献   

3.
寒风凛冽,我捧着祖母的骨灰盒,堂弟徐海平捧着我叔父的骨灰盒,叔母、堂妹徐海红夫妇和孩子,一起走在通向松江天马山公墓墓地的小路上,大家泪眼涟涟,叔父、祖母的落葬仪式就这样简单而又庄重地举行了。当祖母和叔父的骨灰安放到墓穴后,蜡烛的火在寒风中摇曳.我的思绪在翻腾:1977年8月21日病故的我的敬爱的祖母,终于在二十多年后“入土为安” 了。祖母的骨灰盒跟随叔父从上海到青海,又从青海到上海,叔父日日夜夜伴随它度过了整个晚年生活。叔父,一个多么想为文学事业再多做一点工作的老作家,他真想再多活几年,再写点东…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先生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纵观鲁洁先生的人生历程与学术思想的发展,亦是经过了这样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5.
今年三月廿日是吴检斋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日,我们今天以万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开大会来纪念他。他的一生,正如王西彦老同学所概括的一句话——从学者到战士。关于吴先生的生平事迹,刚才邓力群同志、蒋南翔同志和张致祥同志等都已有所讲述。现在我只就个人所了解到的关于吴先生学术成就的方面,作个简单的介绍。关于吴先生的学术造诣,我个人认为应该分两个方面来谈:第一个方面,是他早岁即继承徽州学派江永、戴震、金榜、凌廷堪诸乡先哲的治学方法的优良传统而折中于余杭章太  相似文献   

6.
7.
<正>先师吴承仕先生的一生,正如王西彦老同学所概括的一句话——从学者到战士。关于吴先生的生平事迹,张致祥、余修等同志已写了好多篇详细的材料,现在我只就个人所了解到的吴先生学术成就的方面,作个概括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今年秋初,《语海新探》第 4辑出版了,书中收入了殷焕先老师的《联绵字简论》,因此对这本书我格外觉得亲切。近一年中,为了编校此书,我多次阅读各篇文稿,《简论》则读得更多些。现在面对纸精墨香的新书,不由得想起了初承先生教诲和初次阅读《简论》时的情形,不过那已经是 45年前的事情了。   1954年秋天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印象深刻的是两点:思想严密、待人谦和。后一点尤其令人难忘,他对学生讲话时总是面带微笑的。第二年听他的音韵学,便得到了他印发给我们的《简论》。尽管当时我十分幼稚,不能看懂先生这一论著,却也看出了…  相似文献   

9.
最近,赵步杰同志把他的《古汉语言语入门》从延安大学寄给我.赫然首见先师黎锦熙先生序言.1975年7月,黎先生曾以论文《古汉语作品分析的三部曲》油印稿相示,并嘱作“古汉语作品图解分析示例”要求通过图解,掌握本文思想表现的规律,细入大涵,分段标题,按码说明,逐字按句,确依文法,译成白话,并将文言译白的原则和方法,借此为例,细加说明.时余仍在“四人帮”迫害下,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所,又加图书资料,悉被劫毁,讫未着手.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四人  相似文献   

10.
我初次认识老师俞叔迟先生是在1964年秋季开学之后。那年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跟随陆颖明、萧仲圭两位老师学习文字训诂之学。俞先生知道我是从北大来的,在系里碰到的时候,常常主动接近我,问我北大的情况,告诉我一些北大的旧事。我因而知道作为北京师大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的三老之一的俞先生,原来也是北大出身,并且与我的一位业师阴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看过的各种电影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国产动画片《大圣归来》。它压倒了当年的美国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刷新了国内票房纪录,真是替咱们中国人争了一口气。看完电影后我心里颇为激动:"咱们中国终于有了可以与好莱坞动画大片、日本动画片一较短长的动画电影了!"为什么《大圣归来》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我想肯定不是偶然的。因为现在可以选择的电影或其他娱乐消遣的方式太多了,如果一部影片没  相似文献   

12.
13.
14.
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夜间,宋哲元将军的部队撤退离开了北平.第二天早晨,我的老师钱玄同先生提着他的皮包手杖走进我家客厅里来.我们师徒俩相对无言,好大一会儿.先生先开口说:“我们都是‘南人’,只有回南方去了!”他的声音有些哑了似的.从此我们在郁闷的空气里住着,不断的用电话互相通问.记不清楚是哪一天,敌人做文化侵略工作者受了他们军部的指使到北平来了几个人,(内中有服部宇之吉的儿子,我们叫他‘小服部’)展转挽出人来邀约他们所注视的北京大学文科的教授谈话;我拒绝了邀约人的邀约,先生当时根本称病,连与这些从中邀约的人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敌人又另外由文化特务武田熙门用一种什么名义(我根本没有记忆它),发出通函邀北平各学校的人到怀仁堂开会,我曾为了这件事避居到友人家几天;先生呢,他自己应门接着了通知,立刻交还送信的人,说:“钱玄同回南去了,没有在家.”  相似文献   

15.
2001年6月1日为乡前辈、沈尹默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 沈公尹默逝世的消息传到家乡湖州的时候,已经是百日忌后了。 当时(1971年)的环境,既不敢拍唁电,又不便写信,我只是默默地回忆与乡先生相识的往事。 对艺术一丝不苟 那是一九六一年冬天,笔者还在湖州市商业局工作,领导要我陪同王一品斋笔庄负责人一起去上海访问当代知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我们接受任务后就动身,同行的还有新华通讯社摄影记者章耕辛同志(已故)。 在上海北四川路海伦路的一幢日本式普通楼房中,我们会见了尹老。进门时,见他正伏案写字,他那写字的…  相似文献   

16.
1927年,我在湖北省立第五小学上学。秋季开始,我升入六年级,遇见了两位好老师,一位是教音乐、美术、体育和算术的舒恒圃先生,一位是教“国语”(现在叫“语文)的邓精一先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一直怀着对这两位先生的深深感激之情。如果说我还有些小小的长处和特点,我认为都是在这两位先生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才开始形成的。他们送给我勇气,教给我做人,影响了我一辈子。  相似文献   

17.
柳湜 《重庆陶研文史》2006,(3):54-56,53
六月十四日,我们在胜利饭店度过最愉快的晚上。前几日曾约过,如果我决定随衡老赴南京,至少再见一次面。十四日下午四点,通过一次电话,我告诉他,我已决定赴南京,并且可能回“老家”去。  相似文献   

18.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字不一定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珂勒惠支的画,鲁迅先生最佩服,同时也很佩服她的做人。珂勒惠支受希特勒的压迫,不准她做教授,不准她画画,鲁迅先生常讲到她。史沫特莱,鲁迅先生也讲到。她是美国女子,帮助印度独立运动,现在又在…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