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伟功 《记者摇篮》2005,(10):52-53
采访笔记作为记者采访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新闻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记者的采访工具、采访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其速度甚至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如今,记者手中早已不是一支笔、一个本了,微型录音机、数字录音笔、笔记本电脑、新功能手机等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笔+本”的传统采访方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采访笔记还重要吗?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和报纸、广播新闻一样,都是通过一定的采访活动来完成的.但由于电视是一个视听兼备的传播工具,所以电视新闻的(不包括口播新闻)采访与广播、报纸的新闻采访除了有着一些不言而喻的共同规律以外,它必然还有自己的特点.一我们知道,报社、电台的采访,记者多为单个行动,他们使用的工具常常是一本本子一支笔,电台记者有时还带一台小型录音机,因此,他们的活动范围广,行动比较自由.但是电视新闻的采访通常得由三、四个人组成一个采访组,其中包括文字记者、摄影  相似文献   

3.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在总结采访经验时说过一句话:“记者的职责和权利.记者的水平和力量,就在于‘记’.”不会记,不善记就称不上记者。自古以来,记者以笔为伍,被人称之为“笔杆子”,自然,当新闻记者是离不开笔和采访本这两个“伙伴”的。笔记也历来是记者使用的常规记录方法。诚然,由于科学进步,电子技术的渗透,诸如录音、录像、摄影等多种新闻采访记录手段也随之应运而生.但笔记仍是记者所普遍采取或兼用的主要记录形式,笔记具有其他记录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被誉为现代较先进的录音、录像等记录形式,虽有记录快速、准确的长处,但它也有不及笔记的弱点。人物神态、动作、心理,表情和新闻现场的时空位置关系、环境气氛等不露声响的新闻素材,是无法用录音来记录的。录像、摄影也只能摄取事物、人物的表象,不能再现新闻事件的背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加上这些记录手段尚需一定的设备装置,远不及笔记本携带方便,运用自如.记者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是缺少不了采访笔记这个得力“助手”的.所以带话  相似文献   

4.
实行改革开放搞活以后,许多企业对新闻舆论工具的作用看得格外重了。除了鼓励自己的“秀才”多报道本单位的新闻以外,还采取多种形式邀请记者到本单位采访,以求通过记者的笔或镜头,使本单位走向社会,提高知名度。记者既然是“请”来的,当然要待以上宾了,车接人送不算,还有领导陪同;美味佳肴  相似文献   

5.
汤啸天 《青年记者》2012,(13):18-19
2007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中确认了记者的"采访权利",并指出"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尽管采访权利是记者职业权利的基础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只是记者职业权利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从推进新闻法制建设和保护记者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应当进一步明确记者的职务权利,并提请记者重视行使职务权利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曹克己、郑元绪、胡亚权、张九超、周顿、王维新、陈绍泉、张正杰、傅保珠、陈泽奎……",介绍完<读者>近两年的发行量,彭长城沉默了,他拿过记者的笔,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了一长串的人名.  相似文献   

7.
在采访中,记者特别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中的、有起因有悬念有结果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 怎样强化"事件意识"? 记者有没有"事件意识",对采访对象的体现、对新闻素材的挖掘都会呈现很大差异.如何强化新闻采访事件意识?  相似文献   

8.
实行改革开放搞活以后,许多企业对新闻舆论工具的作用看得格外重了。除了鼓励自己的“秀才”多报道本单位的新闻以外,还采取多种形式邀请记者到本单位采访,以求通过记者的笔或镜头,使本单位走向社会,提高知名度。记者既然是“请”来的,当然要待以上宾了,车接人送不算,还有领导陪同;美味佳肴之间,还佐以名牌烟酒。临走时,除了依依送  相似文献   

9.
某月某日某部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首都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们楚楚衣冠,济济一堂。当主持会议的部长宣布开会,披露今天招待会的主要内容时,一双双“新闻眼”顿时警觉起夹,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一支支笔在采访本上龙飞凤舞,一篇篇新闻将倚马可待。餐桌上的茶点均已失色,现在至关重要的是写新闻,立即发稿!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的出镜采访越来越多.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采访质量的高低.其中,记者是采访过程的核心要素.当前,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对记者出镜采访的临场反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媒体时代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成为网络关注热点,随时有成为"网红"的可能.记者想要获得好的新闻素材,让采访走心,就必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切不可有"娇骄"二气,与群众疏远,产生心理隔阂.本文针对厦门女记者打伞戴墨镜采访这一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试图给出镜采访的记者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都会有一场新闻大战,今年"两会"新闻大战中又多了一个新的"方面军",即网络媒体记者。网络媒体加人"两会"报道,也提出了网络如何报道"两会"的新课题。比较各网络媒体的报道,总结今年的经验对于今后网络新闻的发展也许不无好处。"两会"会场增添新角色 新媒体的兴起常常引起新闻记者报道工具的变化,网络媒体参与"两会"报道使我们的记者队伍,除了背采访包、拿采访本的文字记者,带录音机、扛摄像机的电台、电视台记者之外,又多了一些提着电脑采访的网络记者。 网络媒体记者以其有别于传统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13.
下面这些内容,算是对“新闻机器”——新闻采写工具应用的“忆苦思甜”吧. 采 说起记者采访使用的工具,人们会首先想到笔、笔记本、录音机、录音笔、照相机、电话、手机、电脑等等.其实,这些工具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而相继诞生的. 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写新闻稿.那时记者外出采访就是随身带一个帆布包,内装钢笔、笔记本和洗漱用品,纸媒体的文字记者几乎没有录音机、照相机,这些采访工具是稀缺品,照相机只有摄影记者有.  相似文献   

14.
第一节新闻线索的意义与特点 新闻线索,是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它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一、新闻线索的意义 新闻记者对新闻的发现,往往是从发现它的线索开始的;从事新闻采访报道,第一步便是要掌握新闻线索. 1.新闻线索提示哪里有新闻,促使记者进入对新闻的"有意注意"状态. 2.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活动的向导,使记者能迅速直奔采访的具体目标、采访对象. 3.新闻线索的质量可能决定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自此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正式拉开大幕。对于从事农业新闻的电视记者来说,深入农村基层采访本是常态,可是如何转作风、改文风,采访、写作如何更接地气,更能引起农民朋友们的共鸣呢?本文将阐述"跑农村"的记者在"走转改"中应该把握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16.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一)对记者的影响.著名记者范长江有"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的美誉.在传统新闻时代,文字是最重要的新闻载体,"笔杆子"是记者唯一的武器.而今,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能记者"也有了新的含义:其一,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技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  相似文献   

17.
"你们这些记者简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一位记者在追问一新闻当事人时得到的回答.如今这样的现象在新闻采访中并不鲜见,经历了"无冕之王"的辉煌后,社会上对于记者的态度不再是单纯的恭敬配合,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激进言辞,究其原因,是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和"宣传"的概念清晰起来,新闻特质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8.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地记下了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出来的新闻所反映的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是戴着公众的面具在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卸下面具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引出一个"浸入式"采访的概念.本文拟就如何运用"浸入式"采访获取新闻真相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用创新思维来审视、把握党报新闻业务改革,需要在编采机制、办报思路、报纸版面、报道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重塑编采运行机制 在新闻业务改革中,聊城日报社对编采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索:一是整合采访部室,将记者部、摄美部合并为新闻采访中心;二是实行版面主编制.各版面主编负责版面新闻的策划,为记者和通讯员设计采访思路,协调文字、图片报道.2006年以来,编辑部和采访中心经过周密策划,实行编采联动,强势推出了一系列大型专栏,特别是在推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县(市区)精彩之笔"专栏时,编采互动的运行机制显示出强大威力,在十几天时间里,《聊城日报》以《一张白纸绘出五彩产业》、《一根杠杆撬动产业升级》等为标题在头版醒目位置连续推出9篇深度报道,编辑部为每篇深度报道配发有针对性的点评,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冲击力.  相似文献   

20.
记者就金浩茶油被传致癌物质"苯并芘"超标6倍一事前往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采访时,被要求填写<新闻媒体采访申请表>,然后回家等消息,等待相关处室负责人、分管局领导等层层审批.有媒体记者认为,新闻单位正常的新闻采访似乎成了向湖南省质监局申请"行政审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