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诗贵在“意境”,“意”就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指诗人所描摹的客观事物。“意境”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他所描摹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完美和谐的艺术境界。而能否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艺术境界,就意味着能否使学生体味到古诗的美,鉴于此,在《咏鹅》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演示CAI,引出课文主体。一群活泼可爱的鹅在清清的池水中嬉戏游玩,岸边垂柳下,几只正挺胸慢步的白鹅姿态优雅,还不时传来欢快的叫声。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动物?你喜欢它吗?喜欢它的什么呢?é[板书:鹅(学生叙述喜欢鹅的原因时,老师板画鹅的简笔画。)]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v6no学习一首赞美鹅的诗。[板书:咏]vǒnqē(齐读课题:咏鹅)  相似文献   

3.
4.
家有小女两岁多,受外界影响,我也哄逼诱骗地硬教了她几首古诗,其中背得最顺畅的是《咏鹅》。一提到“鹅”字,女儿就劲头十足,龇牙咧嘴地开始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斯猫。”听会纳闷,最后一句不是“红掌拨清波”吗?其实这一句我也反复教了,什么启发式、灌输式都用上了,可女儿偏偏要背“红掌波斯猫”。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教育呈现出一种独有的审美化成长图景。本文通过对骆宾王《咏鹅》一诗的哲学阐释,探讨中国儿童生命打开的初始方式与儿童教育的独特意蕴,发现儿童因为被自然事物所吸引,萌生对自然事物的爱,进而主动地走向自然事物,更细致入微地经验自然事物,由此而生发出活泼优雅的生命诗意,这是中国儿童成长的基本过程。从切近的自然出发,以身体与自然的相遇而打开一个有声、有形、有色的活泼生动的世界,并由此而孕育置身天地万物之中活泼而开放的个体心灵,这是中国儿童成长的基本结构。儿童与自然的审美相遇,让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显现为一种与自然相契合的有声有色、多姿多彩、活泼向上的生命情态,由此而呈现出一种先情后理、先整体感知后具体深入的发展态势。个体成人的起点就是儿童与天地自然的审美相遇,让儿童在爱与自由之中审美地走向自然世界,成为我们作为中国人之个体成人与教育的起点与基础形态。  相似文献   

6.
周峰 《现代语文》2010,(11):119-123
课前导入: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一、导入 师:上课。 生:起立、敬礼。  相似文献   

7.
李宁英 《学前教育》2010,(12):39-39
在“快乐音符”音乐课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配上了清新的曲调,帮助幼儿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活动之前的吟诵有利于幼儿掌握歌曲的节奏。例如小班吟诵歌唱活动《咏鹅》,在学习歌曲之前,教师会结合一些游戏,帮助幼儿感受旋律中的节奏。  相似文献   

8.
赵勇 《教育文汇》2011,(2):36-36
一天清晨,我在语文课上检查前日布置的背诵作业(大约两百多字的内容),不曾想抽查的十几位学生中(包括班长、课代表等)竟没有一个能够流利地背出。上课前,我遭了校长一顿“恶批”,怒火未熄,现在更是火上浇油了。  相似文献   

9.
诚实是黄金     
昨天,学习了第六课《峨眉道上》,要求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今天课前5分钟检查背诵。我想象着只要我一宣布背诵开始,学生们的一双双小手便会举得老高,期待着我点名背诵,然后在我的点评、表扬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今天是2010年4月21日,天色阴暗,有雨断续纷飞。 早上的语文课原计划是继续讲荀子的《劝学》的,而“玉树地震悼念日”使我临时更改了计划,想与五班、七班的120名学生一起以我们的方式悼怀逝者,祈福生者,以生命的名义举悼,以情感的力量育人。课前我换了电脑的桌面,下载了两段视频,一是关于地震全国哀悼日的,一是成龙的《生死不离》。  相似文献   

11.
历岗 《小学语文》2007,(2):51-51
问:“不知绿叶谁裁出”(三年级下册第2课《古诗两首》)的“裁”字,部首是“戈”吗?  相似文献   

12.
以《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为例,看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  相似文献   

13.
《咬文嚼字》杂志是一本学术风格十分严谨的杂志,创办至今在许多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2008年第11期刊登的晋由的文章《网民的语言智慧》(第7页)中说:《水浒》中便有“赤日炎炎似火烧”……笔者认为这里的“《水浒》”就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设计思路 这个关于菊花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在邀菊中请菊花仙子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菊花;在赏菊中初步观察菊花、认识菊花;在品菊中抓住菊花的特点去了解菊花;在话菊中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菊花,在赞菊中通过课前搜集的咏菊的诗句来赞美菊花,并作成礼物送给菊花仙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对菊花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升华;在画、写菊中通过对菊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张永辉 《师道》2011,(7):21-21
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一直都在讨论着,但谁也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天,我上语文课,讲了一篇课文叫《幸福是什么》,学生都被课文的三个主人公的经历所打动,继而滔滔不绝地说出了自己对幸福的看法。苏杰钊说,  相似文献   

16.
沈德潜说过,曹操诗有吞吐宇宙之象。(《古诗源》卷五)笔者以为此语可谓知音。恰巧《短歌行》最后一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吐露出作者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下我们就借用“吞吐”二字来赏析此诗的美。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听一位年轻的同事执教《金子》一课,我认为该教师并没有引领学生探寻到"真金。"故将以下几方面和该教师商榷:文本中"真金"的内涵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首见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从梁至近代,历代文论多从三个方面论“其体源出于《国风》”,即词婉意微,温柔敦厚;平淡自然,气敛神藏;古诗浑圆,元气所结。  相似文献   

19.
何黄海 《辽宁教育》2006,(10):55-56
近日,听了一堂二年级的语文课《假如》。该课文的组织结构很有特点,语言特色也非常鲜明。学完课文后,教师抓住最后一段让学生续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在语文教育研究的刊物上时常读到余映潮老师的文章,其中不少是有关课例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