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伊德的"解释学关系"及其技术解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德把技术中介引进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意向性结构之中,提出他的以解释学关系为基础的现象学的技术解释学。伊德的解释学关系的意向性变式可以拓展为胡塞尔意义上的静态理论解释学,但是还应该有更为充分的关于“人造物”的实践解释学。伊德的现象学的技术解释学会遭到德里达式解构理论的质疑。  相似文献   

2.
利科解释学思想不是利用方法论的解释学代替本体论的解释学来批判伽达默尔,也不打算利用解释学代替语义学使解释学成为一门普遍的科学,而是他倾向于使解释学得到进一步的辩证发展,并成为具有独特性的反思解释学。利科的解释学是他采用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用现象学还原、意向性理论、反思的方法,并加以批判性改造使自己走上一条现象学的解释学之路。  相似文献   

3.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现象学家胡塞尔早期是由布伦塔诺引领走上哲学道路的,但后来他毫不犹豫地批评了老师含混的表象概念,同时提出客体化行为的概念,并认为客体化行为才是意识体验的基本意向性结构。自此,胡塞尔继承并完善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完成了早期对意识意向性的探索,这为其从早期描述心理学转向行为现象学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不仅提出作为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的始源性和整体性结构的 “烦”的概念来稀释胡塞尔意向性的认知成份并增强其价值色彩,而且从主客体相 统一的角度重新阐释主客体矛盾,不再像胡塞尔那样认定任何对象都是意识的构 成的一种产品,而断言意识实际上是其对象的产物,并据以提出解释的“循环论 证”,对胡塞尔的科学主义理论展开最具根本性的批判,如此表现对胡塞尔意向性 理论的扬弃。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从自我意识出发,通过意向性活动之构造过程,建立意向性对象,并且通过直观活动不断充实意识内容,实现意向性主体、活动和对象统一,回到事物本身。  相似文献   

7.
《逻辑研究》被看作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开山著作,是现象学运动的真正起点。“意向性”作为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现象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对《逻辑研究》第五研究中的“意向性”概念进行一翻梳理,并重点阐释意向性何以可能以及意向性概念提出的理论意义,阐释主体性与意识对象的客观性之间的关系,是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关于意识的内在构造学说。意向性理论研究的是意识的指向性和构造性,即意识活动的主体如何带着特定的材料和意义通过意识活动指向意向活动的客体,并赋予意向客体以意义。意向性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是意向性的外在表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从微观层面对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借助于群体化的方式,个体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借助于交互主体性的途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从而使群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9.
罗曼·茵格尔顿作为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者,创造性地在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中使用现象学方法。以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为核心,通过分析音乐主体的意向性行为对于音乐作品的构建,阐明了音乐作品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得出音乐作品是“纯粹意向性对象”这一结论。在对于音乐美学意向性问题的讨论上,茵格尔顿现象学音乐美学超出了实在论现象学的范围,进入了根本的胡塞尔现象学先验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一般而言,胡塞尔被认为是意向性理论的集大成者,但笔者认为黑格尔亦表达出对意向性的深刻把握。黑格尔认识到了悬置的意义及一切意识都是针对某物的意识。在某些方面,黑格尔对意向性的把握还更为深刻:他阐明了意向性的内在性,并关注到实践中的意向性。在这两方面,黑格尔凸显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但黑格尔的意向性理论也存在问题,他对人的有限性并未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1.
传统翻译理论中,隐匿译者的看法是传统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写照,"文化转向"翻译理论强调译者主体地位的思想根源于现象学以及阐释学关于意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哲学思潮革新。翻译研究思维方式的进步有利于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的创造观是从现象学与解释学出发的,因而创造首先被理解为一个结构,这表现为创造、创造者与创造物的区分;同时把创造具体还原到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中,这表现为创造的世界性、历史性与语言性;最后,当下对创造意义的把握就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中得以厘定。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主体性是人文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直观、简单、笼统的表面层次上。布伦塔诺丰富了历史上的“意向性”这一概念,进一步明确了“意向性”的内在性,并进而把人的意识活动区分为具有意向性指引的“心理现象”和无意向性指引的“物理现象”,心理现象是由内知觉产生的,内知觉是一种当下的不假借于外物的意识,它具有直接自明的特性,内知觉才是心理现象真正唯一的知觉。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重要特性,只有具有意向性的意识活动才能作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布伦塔诺的这一思想,是在意识研究领域具有弗洛伊德式的科学发现,它消解了西方思想史长期以来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揭示了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内在于人的内心,也为建立真正主体性的思想而牢固奠基。  相似文献   

14.
“意向性”是现象学的重要主题,是意识的本质和根本特征,是行动前对于“做什么”的构思,且构思的内容清晰。基于问题、现实与发展的要求,高职数学课程建设基础需要“重新概念化”。文章通过回顾与慎思,重新认识课程的主体、知识、目标与形态问题:①课程主体意向性,“一体双元”——“人”作为课程主体的主要元素,知识作为课程主体的次要元素;②课程知识意向性,涉及知识的价值、教学实现、组织与评价;③课程目标意向性,从知识立意转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社会要求与数学价值三个课程目标维度;④课程形态意向性,课程形态要基于核心知识课程主线,呈现“过去—现在—未来”的课程时态,做好数学与专业融合,以及做好围绕核心能力的课程架构。  相似文献   

15.
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视域中的知觉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胡塞尔的意识知觉阶段、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知觉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阶段。以克服或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为目标,梅洛一庞蒂对胡塞尔的意识知觉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杜夫海纳则创造性地综合各家优长之处,将现象学的知觉理论推进到了美学领域。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研究和分析方法,这也在审美知觉理论上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7.
徐溪 《培训与研究》2010,(7):104-105
伽达默尔所创立的哲学解释学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核心理念,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出这一哲学思想。视域融合自身的超越性、特殊性和开放性使其对语文课程的价值产生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