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范以锦 《青年记者》2008,(12):12-13
过去有些本来应该及时报道的突发事件为什么不让传媒报道?除了“负面报道”的观念作祟之外,还因太低估了我们传媒人的觉悟、水平和能力,同时也与有关部门未全面权衡利弊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新闻理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这里有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3.
不排除现实中某些人对“负面报道”概念的偷换和滥提滥用,是有着私利的考虑成分在里面,是为了在一个冠冕堂皇的概念下,达到报喜不报忧、逃避社会责任和舆论监督的目的。他们无意对概念本身进行清晰的廓清、界定和拷问,甚至相反,他们越模糊地使用概念便往往越能随心所欲地对概念进行解释,以逞己志。  相似文献   

4.
二战以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华人等少数族裔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西方国家大多采取了多元文化政策,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予以宽容及融合。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华人在西方国家依然遭受着民族歧视,主流传媒妖魔化华人现象尤为突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传媒对大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歧视行为对华人造成很深的伤害。西方国家有的政府官员或议员通过媒体攻击诬陷华人,这是他们歧视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一。1996年,《纽约时报》刊出了纽约市议员裘利亚·哈里逊的访谈录,诬蔑亚裔为“强盗”、“粗鲁的商人”、“入侵而不是同…  相似文献   

5.
"负面报道","负面新闻"的概念始于何时,暂且无从考据,此说与日俱盛却是有目共睹,并且还派生出了"控制负面报道"、"减少负面新闻"等说法,不仅新闻管理部门在说,有关领导在说,就是传媒业界和学界也习惯了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6.
有人把批评报道称为"负面报道",但是在我看来,所谓的"负面报道"不等于负面影响。善意的、适当的和负责任的"负面报道",对改进我们的工作很有好处,能及时提醒和帮助我们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有什么不好?——郑少三  相似文献   

7.
“负面报道”的概念始于何时,暂且无从考据;此说与日俱盛却是有目共睹,并且还派生出了“控制负面报道”“减少负面新闻”等说法。  相似文献   

8.
周峰 《军事记者》2012,(11):37-38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提高以及全球化、网络化不断深入,世界舆论对中国的关注程度空前加大。在一些媒体客观报道中国事务的同时。也有一些西方媒体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事务进行负面解读。其中有些媒体更是拿中国媒体刊登的某些内容做文章,或者歪曲.或者断章取义,等等。因此,如何避免被外媒尤其是西方媒体负面解读、炒作,就成了中国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时需要注意和把握的问题。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视角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9.
郑佳 《今传媒》2015,(4):53-55
近年来,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负面报道这种特殊报道形式也慢慢受到广大媒介工作者的重视.在如今的媒介环境下,如果一味否定负面报道,则明显有悖于当代舆论环境;若过分纵容负面报道的泛滥,又可能会引发舆论危机,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影响.什么是“负面报道”,如何把握负面报道的“度”,减少它的负面效果,这是当下关于负面报道行为所需要迫切研究讨论的问题.论文从“负面报道”这一概念的定义入手,结合负面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通过分析比较具体的新闻案例来总结归纳负面报道的两种传播效果——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同时,就负面报道所出现的负面效果,应该怎样从不同的主体出发控制或者避免负面效果的扩大化,也是本论文所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负面报道”、“负面新闻”的概念始于何时,暂且无从考据;此说与日俱盛却是有目共睹,并且还派生出了“控制负面报道”、“减少负面新闻”等说法。不仅新闻管理部门在说,有关领导在说,就是传媒业界和学界也习惯了这种说法。究竟什么是“负面报道”呢?按时下的流行说法,所谓“负面报道”,包括了自然灾害、安全事故、治安案件、社会丑恶现象等——举凡“天灾人祸”,  相似文献   

11.
负面人物报道不宜"妖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当前各大媒体,负面人物几乎已成为仅次于娱乐、体育明星的第二大报道对象。然而面对当前负面人物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种种怪异、妖魔化的形象,我们不禁要问:“负面人物是否因其身上的缺陷,就要成为各大媒体随意揉捏和打扮的泥人?”“负面人物新闻报道到底有没有章法可循?”“他与典型人物报道的差异和不同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通过两种报道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每种报道都存在报道的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新闻媒体通过负面报道进行舆论监督,以促使社会做出一定的改革,同时这些报道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维护稳定,正面效应巨大。当前我国负面报道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负面报道如何扩大正面效果、缩小负面效果,既是新闻观念的问题,也是新闻报道的技术与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瑜嘉 《今传媒》2011,(6):55-56
文本首先回顾了去年一系列校园凶杀案的发生及其报道,并以此为例,观察分析这些不正常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随之产生的相关负面新闻报道,从而总结提出一个争议性的问题——传播悖论现象。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反而会增加而非减少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这一现象十分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就此,笔者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本质,并从媒介和报道本身论述了如何规避此类现象发生的措施,希望媒体在报道时能够更好的扮演把关人的角色,担当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15.
陈焱 《新闻世界》2014,(9):243-244
在新媒体时代,因为社会事件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所以社会上发生的负面新闻事件越来越多的被报道出来。而负面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时代也有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本文结合实例总结了这些特点,并对如何避免负面报道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天培 《青年记者》2008,(11):88-89
今年4月9日,CNN在转播奥运火炬在旧金山传递时,评论员卡弗蒂使用“暴民”和“匪徒”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描述他心中的中国人民形象,这引起了外交部和中国人民的严重抗议。在此前报道“西藏事件”中,CNN被怀疑使用经过剪裁的图片进行事件报道,被指制造不实新闻,严重扭曲并影响了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邓奇 《新闻世界》2011,(10):66-67
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本文着重分析了负面报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才能让负面报道产生正面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8.
是舆论监督 不是负面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鄂尔多斯广播电视报》记者郝建军,因为“负面报道”多被报社炒掉了。(见《内蒙古晨报》2003年10月22日)据说郝建军很敬业,领导承认他工作很辛苦,而且写出了一系列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重视的新闻,促成了问题的解决。郝建军写了哪些报道呢?有《记者暗访黑职介》、《记者暗访“性病专家”》、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将颂扬性、成就性报道称为"正面报道",将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称为"负面报道",要求新闻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严格控制负面报道的数量和规模,一直是有关部门自认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20.
《新闻天地》2006,(11):46-46
新闻媒体负有舆论监督的重任,完全排斥事故、灾害、案件和揭露、批评性报道,既有不作为之嫌,也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但是,应该把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