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区寄传》是《柳宗元集》中一篇相当重要的作品。长期以来,对于这一作品到底写于何时何地,写的是何地发生的事,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柳集的各种旧版本,原文大都书作“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北宋苏轼据此在《刘丑厮诗》中云:“此可名区寄,追配郴之荛。恨我非柳子,击节为尔谣。”可见最古的版本无疑是作“郴州”,那么文章写的当然被理解为在郴州发生的事。又由于郴州地近水州,因而必然又被人理解为作者在永州时作。南宋韩醇首先提出:“其文曰桂部从事为余言之,当在柳州作。”按其语意却是认为写柳州发生的事。明末的《文苑》刻本径将“郴”改为“柳”,未加说明。清初陈景云《柳河东集点勘》指出:“区寄事既闻之桂部从事,而区寄乃郴州荛牧儿,郴系潭部属郡,非桂所部。又《传》言‘州白大府’,‘刺吏颜证奇之’。据《旧史》颜证以贞元二十年除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则州所白大府,盖桂管非潭部也。‘郴’当从《文苑》作‘柳’。”  相似文献   

2.
我和书     
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由于时代的关系,儿时从未享受过“围着阿姨唱啊跳”的幼儿园生活的乐趣。印象中最早与书谋面,还是在上了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我已九岁。生我时,大人们是否有过“弄璋”之举,我不得而知。若有,我想,我肯定会希望“弄书”的。小学时我已不满足于几册单调的教科书,而将哥哥、姐姐们读过的旧书,统统搜集在一起,拼命地读。因此,在学校中,我俨然成了“才子”,老师常常会对我的回答感到惊奇,就连五年级的大同学也会来向我这二年级的小同学求教。我也早早地啃过《红楼梦》《封神榜》…  相似文献   

3.
论师德建设     
一  对师德的信仰自古有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十分注重教师道德的作用 ,十分重视“信仰”的权威。王安石说过 :“教人治人 ,宜皆以正直为先”(王安石《洪范传》) ,这是把崇高的道德标准放在第一位去追求。柳宗元则认为 :“失其师表而莫有所矜式”(柳宗元《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 ,说的是没有老师的表率 ,就没有了榜样。古代先哲们非常看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师说》中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并认为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师的 ,正所谓 :“经师易求 ,人师难得”(《北周书·卢诞…  相似文献   

4.
秘密     
午饭后,小朋友们各拿着一本自己爱看的画书,坐在一边翻看着。午睡时间到了,我请孩子们把画书放回原处,准备如厕。无意中听到邵羽安小声对倪澔君说:“倪澔君,我们俩把《金刚葫芦娃》藏起来,等下次再看,好不好?”我暗笑邵羽安(小班幼儿)的“鬼主意”。 我不动声色地盯着这两个小家伙,见他们将画书藏在图书架最下层的拐角里,倪澔君又拿了一本画书盖在上面。做完这一切,两个小家伙心满意足地上厕所去了。噢,怪不得他们俩每次都最先拿到“葫芦娃”呢。我知道我不  相似文献   

5.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重别梦得》云:“二十年来万事同”,这句诗最能表达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列举事实以证明之: (一)“弱冠同怀长者忧”柳宗元二十一岁登进士科,刘禹锡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从刘禹锡《重答柳柳州》中“弱冠同怀长者忧”这句诗,看出他与柳宗元在登进士科之前已都具行“忧国不谋身”的胸怀。(二) 同登进士科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科。顾少连知  相似文献   

6.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以“愚”宣泄诗人内心情怀柳宗元《愚溪诗序》中却…  相似文献   

7.
《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要研究《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首先应从了解《孟子》一书的字、词、句入手。“之”字为古汉语中最常用之字,使用频率较高,仅《孟子》一书,“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本文打算把《孟子》一书“之”字的用法,略加分析。代词:一、“之”作代词,一般都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所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梁惠王上》)“之”,代人。“孰能与之。”(同上)“之”,指统…  相似文献   

8.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下面是笔者分辨“之”字用作代词的一点体会、见解,仅供大家参考。1、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主要用处是指代人、事、物,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等。例如:①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他,代人(扁鹊)。②得鱼腹中书,固以之怪矣。(《陈涉世家》)——它(这事),代事(得鱼腹中书)。“之”字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并作宾语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一,由于此时的代词“之”字在句中常作宾语,所以辨识起来比较容易。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  相似文献   

9.
徐涛 《零陵学院学报》2014,(3):11-11,67
在苏轼看来,陶渊明是他心目中“高风绝尘”的第一大家,唐代诗人中能庶几接近陶诗的,惟有韦、柳二家:“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1]P2124中唐以来,柳宗元以古文知名而不以诗显,得东坡为异代知己,其诗才获“发明”。不仅如此,苏轼还进一步品评道:“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评韩柳诗》)[1]P2109,更将柳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柳在韦上”之评引起了后世广泛争论①,其实这一评价背后蕴含着东坡深刻的诗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在《零陵三亭记》中提出了“观游为政”的思想。本文对其提出这一思想的思想根源和现实环境作了深入探析,认为柳宗元奉行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中的仁政思想,是他提出“观游为政”思想的思想基础;被贬永州,身为罪囚不能过问政事,是他提出“观游为政”思想的独特的现实环境。“观游为政”的思想体现了柳宗元对解决民生问题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读罢李弱人《‘郴州’小考》(《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我有不同的看法。“弱人”先生在兹篇旁证博引论述“郴州”实为“柳州”,言“柳氏绝无郴州之行”,便断然判定“《童区寄传》中的‘荛牧儿’,当与‘郴州’无  相似文献   

12.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柳宗元晚年谪居永州时写给韦中立的一封答书。因为韦中立给他写信,要拜他为师,所以他就写了这封回信。这封信的前半论师道之衰,表示自己不敢担当老师的名义。后半着重阐述了自己“文以明道”的主张,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这封信大概写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已是他的晚年之作。这时他的写作经验已十分丰富,同时在经历了贬官谪逐等一系列政治打击后,深入民间,看到民生疾苦,使他想到了文人的责任和文学的作用,所以能在书中系统地写出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全面地总结了自己的写作经验。我们可以从这封信中比较全面地看出柳宗元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14.
由于《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引发的反响,“奶酪”似已成为一个时髦的新名词。报刊上不乏“新经济到哪里寻找新奶酪”这样的标题,国内一位作者甚至还写了一本“颠覆版”的书——《我能动谁的奶酪》。书店里将两本“奶酪”放在一起销售的场面好不热闹。正当“奶酪”成为热门词汇、热门话题,甚至成为新视野、新观念的象征时,文化评论家朱正琳先生却发现,这两本书之间的交锋,在一些关键之处已经“走岔了道”,他对此另有一番思考与见解。——编者  相似文献   

15.
陈文豪 《新读写》2014,(11):33-3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名言。在生活中,书籍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干钟粟”。而我最钟爱的《心灵鸡汤》一书,则给了我一场“精神的洗字礼”。 《心灵鸡汤》是感人的心灵读本,是解惑的心灵启示,是情感的心灵航图。  相似文献   

16.
读大三时,我发表了“处女作”,是对柳宗元《小石潭记》开头一段文字的赏析。文中有两句话至今依然记得很清晰:“景情水乳融,领人入佳境”。今天,当我捧读李吉林老师的新著《情境教育的诗篇》(以下简称《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之一),我很自然地想起这两句话。我觉得,它能较好地概括我读《诗篇》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不但散文水平出类拔萃,其诗歌造诣更是炉火纯青。苏轼对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的高度评价,在柳宗元的这首咏垂钓诗《江雪》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  相似文献   

18.
何书置致吴文治书信,信封有“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缄”字样,信纸用“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稿纸”,收件地址为“北京东城张自忠路三号人民大学宿舍”,落款时间为“10.20”,邮戳时间为“湖南零陵1981.10.20”、“北京7支1981.10.23”。吴文治先生,1981年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何书置先生,湖南永州道县人,1959年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曾任零陵师专中文系教授、柳何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著作有《柳宗元研究》、《柳宗元在永州》等,论文有《“永州八记”应改称“永州九记”》等。1981年10月4日至12日,零陵学院主办柳宗元学术讨论会,同年出版《零陵师专学报》(本刊前身)1981年第2期“柳宗元研究专号”。内有何书置《柳宗元永州十年纪略》、《试论柳宗元的文学批评观》二文。《柳宗元学术讨论会报到册》参会学者本人的手写登记有:“吴文治男56副教授北京东城张自忠路三号人大宿舍”、“何书置男47讲师零陵师专”。何书置致吴文治论柳宗元书即在此背景下撰写,如今转瞬已过33年,何、吴二先生均已作古,而其论学问道之精神固为不朽,为此本刊特将书信重新发表。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9.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20.
湖南美术出版社作为“三湘揽胜旅游丛书”出版的《永州之野》,是由零陵地区三十四人组成的庞大的写作班子撰写而成的.该书出版以后,曾听人说:书中错别字较多.后在我校学报上又看到批评与反批评的文章.我都没有怎么留意.因为当时我案头上没有这本书.去年出席永州市召开的柳宗元学术讨论会,发了一本给我,最近花了点时间拜读一番,获益甚多.我鲜明地感到:关于柳宗元的介绍及其诗选在书中占有极为显著的地位.这无疑是应该的.宋代汪藻早就说过:“盖先生居零陵者十年,至今言先生者,必曰零陵;言零陵者亦必曰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