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离开语言,思维内涵无法显示;离开思维,言语活动便失去意义。脱离语言发展的思维训练固然是空泛的,而缺乏思维参与的阅读感悟无疑也是肤浅的。  相似文献   

2.
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在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语文味的缺失虽表现众多,但共同点是教学中缺失了语文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语感训练。研究表明.人的语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语感能力上,而语感能力又主要表现在语感品质上。因此,要使语文课弥漫语文味,须以语感训练为核心组织教学,并把教学的重点指向于学生语感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当前,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虽已引起了重视。但不少教师对此理解偏颇:生活引进简单从事,不加选择。缺乏针对性;朗读感悟脱离语言,架空情感,缺乏基础性;语言品味脱离内容,忽视联系,缺乏整体性……上述现象。是语文失去语文味的重要原因之一。汉语言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具有超语言性的。由听觉和视觉传递的语音和文字本身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需要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中提升思维品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课堂言语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语文学习拓展了无限的空间。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教学资源.不少教师陷入了误区:或者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背离学科本质;或者本末倒置,丢弃文本,忽视文本价值;或者蜻蜓点水,匆匆过场,忽视运用过程……简而言之.仅注重在材料拓展的宽度上做文章,至于怎样把宽度的拓展与深度的掘进有机结合,却考究不多。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语文的原型和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离开语文将黯然失色,语文离开生活将枯燥无味。随着课改的深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生生活,已成为诸多教师的共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在不少语文课堂上,生活引进不少.但生活与学生语文学习的联系不紧,显得不伦不类:语文活动开展不少。但活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向不明,显得就事论事。由此看来,  相似文献   

7.
从事语教学十数年,参加校内校外、本地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也不在少数。有一个感觉十分深刻,这就是,眼下的中学语课。语味——特别是学生所感受到的语味——似乎有越来越淡之势。何谓“语味”?拙见以为,语味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不脱离字、学、化、采;舍此而旁鹜,则必然会没有语味或其味寡淡。魂兮归来,语的魂是语言和言语;血肉兮归来,语的血肉是真情诚意。回来吧,语味!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改中,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许多教师觉得无从下手.本文提出语文阅读教学应从言语感悟开始,以此为抓亍,去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9.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特有的情境,或者说是语文教学特有的情趣。语文课堂上语文味的产生,关键在于语言、文字、文章的诵读品味,以及借助语言文字而进行的交流讨论。没有准确的语言体味作为载体,情感的抒发往往成为呓语,道义的阐释常常难以完成。语文味就是在语言学习的情境中,师生紧贴文本的地面,穿过字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语文课程性质这一长期争论不休、悬而未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不能不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然而,必须看到,语文课程性质虽然在理论上有了定论.但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仍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11.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在有关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上,老师总要“教点什么”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人对于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认识,很多人也以此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率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在其他学科的课上是可行的,但是在语文课上未必可行。这大概和语文学科的性质有关,语文学科的本质是言语经验的习得。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既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系统,又要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两者必须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实行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离开语言发展,精神境界的提升则成为空中楼阁;舍弃精神提升,语言系统的丰富则缺乏生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可见,情感是言语活动的生命,是读写结合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纲要》中明确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幼儿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通过环境渗透,孕育幼儿思维的苗床;多管齐下,搭建幼儿思维的平台;有效教学,铺设幼儿思维的星光大道;全方位思维训练,提升幼儿思维的金钥匙等方面对语言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张启道 《江苏教育》2013,(13):28-30
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师滥用多媒体、无度拓展、随意解读等现象仍有一定的市场,无端造成语文味的缺失。正如事物绚烂至极终将归于平淡一般,过于花哨则会掩盖本质。对于小学阅读教学而言,最根本的内容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听说读写思。判断和衡量一节课是不是具有语文味,应该看"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否落实到位,应该看学生是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在情感活动中发展语言,应该看课堂实施是不是以提高语言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7.
刘彤  王斐 《早期教育》2005,(10):27-2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幼儿艺术教育的基本目标确定为: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为达到这个目标,幼儿园开展了包括美术、音乐、手工在内的多种艺术活动。在美国,艺术教育同样是幼儿园主要的活动内容。作为众多艺术活动之一的“木块雕塑”是1997年美国新泽西州在“创造性的开端教育计划”(Creative Beginnings Program)中提出的。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实在是一篇奇文,读此文,可以引发我们对社会生活作更细致地观察和更深入地思考,而要在学生身上收到同样的效果,应该进行思维训练。于是,第一节里,笔者结合钱先生修改之伊索寓言列举了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去分析,去印证,去对号入座。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给那些笔者没有举出事例的钱先生寓言举出事例加以印证。这其实是在进行正向思维训练。第二节,笔者训练反向思维,并启发学生要能够从看似相同的表象后发现截然不同的本质,增强我们的辨别力,培养我们多向思维的能力,拓展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的词句、文本的空白处以及文本的冲突处引领学生进行思辨,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20.
蒯华 《考试周刊》2012,(5):67-68
"语文",把这两字分开就是语言、文字。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二字的解释就非常精辟:"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在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手段。可是,看看现在的课堂,除了繁琐的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