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巡回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巡回采访,这种采访方式,现在已不大采用了;与一些年轻的同志谈起,都不了解是怎么回事.可是在我刚做记者的时候,开头几次采访,恰巧都是巡回采访.现在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都按报道的内容,有固定的分工.如工业记者,农业记者,财经记者,文教记者,政治记者,等等.有些大的新闻单位,记者分工就更细一些,如文教记者中,又有教育记者、科学记者、文艺记者、体育记者.记者各有一个摊子,各有固定的采访对象和联系单位.如按记者的活动方式分,则有常驻记者,蹲点记者,机动记者……,活动的范围和采访的内容,一般也是指定了的.巡回采访则不同,出去跑一次,周游几个地方,巡回观察一番.没有具体采访范围,工农商学兵,党政军民学,都要看看;也没有具体的报道要求,一切由自己瞧着办.  相似文献   

2.
记者做多年后,都会有几篇说得过去的稿件.但回头看的时候,记得住的往往是报道过程中的过失. 我经常回想的是早年一个报道的过失.那是1992年,我去胶东一个渔业公司采访,当时尽管水产业发达,但一部分企业意识到转型的必要——他们也有资本这样做.这家公司引进的多是工业创新和深加工项目,我觉得事实不错,就写了一个企业创新的稿件,也很顺利见报了.  相似文献   

3.
王正庆 《新闻窗》2007,(3):60-60
我任《遵义日报》社驻遵义县记者站专职记者三年多来,有几次采访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采访实践证明,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和思索,驻县记者的稿子是用脚跑出来的,在基层工作苦中有乐,驻县记者采访起来有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受,我认为在基层作记者工作也能大有作为。千辛万苦跑基层  相似文献   

4.
山东某晚报一位记者打电话给我,说是要电话采访一下我对官员财产公示的看法.我当即拒绝,我只是觉得这么重要的问题,电话里是讲不清的.与其让记者断章取义,不如拒绝为好.通讯工具发达之后,电话采访、QQ采访和其它方式采访,使记者采访手段非常丰富,也极大促进了新闻采访的发展.有些朋友甚至很得益于这种方式的采访,既方便快捷,又节省资源.  相似文献   

5.
15年广播电视记者生涯,我写过上千篇的稿件,采访、谋篇过程中,有苦有乐,有酸有甜,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大多都因"新闻"的兴奋而忘却,唯有三次刻骨铭心的采访仿佛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6.
文教记者,免不了要和专家、名人打交道.采访他们的难度较大,写好也不容易.近几年我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甘苦参半,不妨以此就教于有经验的同行.知识:采访的生命用这个标题,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对于我这样一个资历颇浅的青年记者来说,确是采访名家几撞南墙后"撞"出来的一句"警言".名家,自然具有相当的专门知识和专长.而记者则不一定具有专门知识,更谈不上象专家那样"专"和"深".新闻职业有训:"事先对自己的采访对象要有所了解."究竟了解什么呢?开始时认为只是这个人的年龄、职业、专长,而其中更多的还是采访对象的经历与事迹.1978年6月,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当时在北  相似文献   

7.
郭宇靖 《青年记者》2016,(31):36-38
作为财经兼科技报道记者,突发事件似乎离我很远,可在短短数年的记者生涯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不是采访部长、权威专家,出入高端论坛等,而是在主要业务范围外,我参加了多次突发事件的采访,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是记者对自身的洗礼,也是一生铭记的重要时刻.  相似文献   

8.
王天定 《青年记者》2012,(15):19-20
一 前几天,我到焦作市一家水泥厂采访,在粉尘弥漫的车间里拍下了一张张设备改造照片.采访结束后,立即又要赶到河南煤化鹤煤十矿采访,厂里陪同采访的同志说:"你采访这么辛苦,连我们的饭也不吃又要赶路,像你这样的记者我们欢迎!"我说:"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基层为我们记者采访提供了那么多的服务,记者就应该深入采访,挖出新闻,为基层多发点稿子,这是记者与你们‘两好搁一好’的体现." "两好搁一好",就是记者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树立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对基层提供的服务有感恩之心,感谢之意.我们记者每篇好新闻问世,都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2010年暑假,我从兰州来到北京,在《京华时报》实习一个月,回顾一个月的实习历程,作为在校大学生,从书本到实践的跨越,有失落、有无知、有惶恐,最后都变成了收获,受益匪浅.融入团体需主动2010年7月26日,北京正被高温高湿的"桑拿天"蒸烤着.这天,我来到北京,只身走进京华时报社,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假期实习.实习记者规定上写着,这里没有固定记者带实习生.记者愿意的话,会在采访时叫上你.这里的所有人我都不认识,怎么办?我拿着我的作品集,择机向在座的记者一一自我介绍,希望记者们多多关照.当天下午,记者孙雪梅喊我一起出去采访.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孙老师告诉我,在这里实习要主动与记者交流,如果记者们都不喜欢你的话,就很难学到东西.  相似文献   

10.
从1980年算起,笔者从事记者采访工作快30年了。近30年来,采访过多少人已无法统计,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其采访心得也不少,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记者情感在采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做企业报记者近10年了。自己在记者这个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走过不少弯路。成功的采访印象倒不是很深,倒是一次失败的采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使我体会到了做记者只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学会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与兄弟媒体沟通,但最重要的我认为是与内部编辑人员、甚至是总编辑的沟通。1993年,我走上新闻记者岗位,1994年初我承担了一个重要的采访任务。胜利油田公安处治安科副科长陈  相似文献   

12.
采访和写作     
我这样采访现在我们开始研究记者的采访方法.方法毕竟是方法.不仅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就是同一个记者,采访同样性质的问题,他也可以——而且常常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哪个方法最好,哪个方法不好,很难有个固定的标准.这个方法,在这时、这人、这事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但在那时、那个记者、另外一件事情的采访上,可能又是不好的方法.所以我这里谈的,第一不是想画个框子,说哪个采访方法是好的;哪个又是不好的.这样作不仅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能的.第二又想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谈谈哪是好的采访方法,哪  相似文献   

13.
小过 《今传媒》2004,(5):52-53
几年新闻生涯虽然是很短,却也经历了不少别有滋味的采访,以下就是几则我最难忘的,每每想起,就有一些戚戚然。一篇稿两顿饭百般滋味2000年4月11日,我正式踏入新闻的门槛,成了一家日报的记者,实习记者。4月18日,我参与了报社一位老记者的采访活动,是关于一个江苏小老板因货款纠纷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南斯拉夫记者,刚刚赴任不久就担负去波黑采访的任务,对我来说,可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两次波黑战地采访,使我真正感受到了驻外记者的甘苦,这里有艰辛,也有欣慰;有经验,也有教训。  相似文献   

15.
谈采访之道     
谈一点采访之道,究竟从何谈起?还是结合我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工作实践来谈,比较实际.讲亲身经历,有些人总喜欢讲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几段,却忌讳自己也有过"走麦城"的一段.我想一反此例,就从自己在采访工作实践中的失败谈起.一九三○年我在上海法租界马浪路(今马当路)私立通惠当小学教员,曾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到附近私立民治新闻学院读书,这个学院规定两年毕业,而我仅仅读了一年书.一九三一年暑假将满时,院长顾执中先生介绍我进上海《新闻报》工作,当时他是该报采访科副主任,兼编随报附送的星期画报.刚进报馆时我不是去当记者,而是做他编辑画报的助手.真正开始当记者  相似文献   

16.
我任贵州《遵义日报》驻遵义县记者站专职记者三年多来,有几次曲折的采访经历让我终身难忘;也是我从事新闻业写稿20多年来(含《遵义县报》的7年采编工作)从未有过的经历,有几次采访,对我的启发和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17.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15日,我作为烟台市赴西藏采访团中唯一的广播记者,到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一位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三年援藏,终身受益”;而对我来说,半个多月的赴藏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却对我今后怎样当好记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在西藏学会怎样当记者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十二年的记者。启示之一:记者是一种艰苦的职业记者是怎样一种职业?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人眼里,记者是一种风光体面的职业。此次赴藏采访,使我对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记者职…  相似文献   

19.
从1986年开始,我做体育记者已经有16年的时间,在体育记者圈中也混成了“老记者”。16年来,我采访过4届奥运会、3届亚运会和许多世界锦标赛以及国内的联赛,在此,将自己做体育记者的两点心得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20.
张骏德 《新闻记者》2005,(10):42-43
我想探讨一下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我记得1980年复旦新闻学院曾经开过一次新闻业务的研讨会,有一个题目专门讨论记者采访到底是什么。当时基本上有三种意见。北方来的记者认为采访就等于调查研究:南方来的记者(暨南大学的陈朗先生)认为采访不等于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