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人利 《现代教学》2007,(10):14-14
在《现代教学》2007年9月的杂志上刊登了一份上海市中小学教研活动现状的专题调研《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正在回归本意》。从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教师们认可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与教学实践研究有关,其中听课、评课教研活动颇受教师欢迎。这次的调研结果与2004年上海市“八区联动”校本教研的结果有些不谋而合。当时,参与调研的教师也普遍认为听课、评课是比较有效的受欢迎的教研方式。这两次调研的结果都表明,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应该成为校本教研的主流,是教师的最近发展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王洁  顾泠沅 《上海教育》2005,(6A):24-26
2004年6月上海市“创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由预研的四区,推进到青浦、静安、普陀、浦东、徐汇、长宁、金山、宝山八区。同年8月,在上海市教委领导主持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八区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组成联合项目组,合作展开“区域性推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工作。2004年9月至11月,上海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与八区部分研究人员组成核心组,策划、组织、实施八区教研活动现状调研。  相似文献   

3.
在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诸多问题值得教研室和教研员去深入思考: 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被第一线教师所真正接受?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师正确的教学实践行为?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途径的切入点在何处?教研组群体如何实现真正的“伙伴合作”?教研室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对校本教研应起什么作用? 在创建校本教研制度进程中,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以“聚焦课程改革、聚焦课堂教学、聚焦人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逐步实现教研室的功能转变和教研员的角色转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经过三年的试点实验,校本教研工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其中,在解决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均衡问题,探索切合本地实际的校本研修模式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本期“教研”栏目聚焦“校本教研与均衡发展”,分别以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长宁区和浙江省温州市的经验,与您共同探讨通过校本教研工作促进区域和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与做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4年下半年上海市静安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组”对全区的问卷调查,校本教研中针对教学问题研究讨论的为86.1%,通过听课评课讨论改进的为67.5%,这从某一侧面说明了上海的校本教研已走出传统的教研模式,教研已开始聚焦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着教学问题展开,并经常通过听课、评课、讨论等过程来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教师个体教学全程跟踪式教研形式”就是在调研中发掘和总结出来的一种新颖的聚焦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在实践中很受中青年教师欢迎,目前这种新颖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已引起了市、区有关教研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主要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在一般意义上,“校本教研”不是“教研”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没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者从属关系;“校本教研”是“教研”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本质规定和形态体现——“校本”二字不是对“教研”的修饰和限制,而是强调和突出。当下的“教研”应该是“校本教研”;如果也有“非校本教研”的话,那往往存在于学校少数精英分子的研究生涯之中,因为他们常常有较多的甚至更多的校外视野、校外研究。另一方面,“校本教研”并不仅仅指向于校本课程,尽管校本课程是它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7.
贯彻新课标以来,“校本教研”呼唤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者关注校本,走向校本,促使“教研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教学”。下面结合目前校本教研的探索情况,就校本教研的内涵与特性、校本教研的价值与意义及校本教研的策略等作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校本教研”,其蕴涵的基本理念应为: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校本教研”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校本教研”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校本教研”必须植根于教学实际。根据以上校本教研“为了学校、在学校中、  相似文献   

9.
刘毅 《中国基础教育》2006,(1):20-22,11
“校本教研”为新形式下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个有效的平台。“校本教研”就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它通过学校内教师广泛开展各种活动,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提高技能,深化专业知识,更新教学手段和观念,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化和教师的发展。本文从我校校本教研实施的四个层面、校本教研的七个模式和校本教研得以实施的四个保障三方面论述了我校高中英语教研组在一个学年里是如何进行校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的,并阐明了校本教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洁 《现代教学》2007,(9):12-19
发起单位:《现代教学》杂志参与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调查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列):王洁李金钊陈骁陈珍国严加平官芹芳贺真真恽敏霞顾泠沅韩立芬魏耀发调研报告执笔: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一、调研的基本思路本次调研的目的有四:首先,了解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研活动的基本现状;其次,通过与相关数据的比较,了解学校教研活动的趋势;第三,试图在调研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第四,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好地通过校本研修推进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一、加强教研管理,发挥枢纽作用 在区校联动的教研运行机制中,区级教研发挥着枢纽作用。和平区教研室针对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学研究为核心,以教学指导为重点,以教学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三研五结合型”教研工作模式。“三研”即调研、教研、科研三位一体:“五结合”即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教研活动与调研分析相结合,常规指导与重点研究相结合,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相结合,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一、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校本教研”简单的讲就是一种以校为本而进行的教学研究。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校本教研是用行动研究的方式研究教育和教学问题,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实践中,校本教研出现了一些越位与不到位的游离状态。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方面进行辨析,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多份国家层面的关于教育的文件明确了学校和教师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地位,强调了校本教研的重要性。但在“双减”“双新”的教育教学新形势下,校本教研面临着组织功能弱化、教研形式单一、联动交流欠缺的问题。在教研实践过程中,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立足校本“思辨课堂”研究,逐渐摸索出“三型·三式·三元”教研模式,旨在解决校本教研面临的问题,帮助教师建构思辨元认知,推动教师思辨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校为本的教研包含校本培训、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评价四个方面,校本培训是校本教研的条件;教育教学研究是校本教研的目的;课题研究是提升校本教研发展的层次;校本评价是推动校本教研的动力,四个环节相辅相成。1.校本培训它是基于学校实际教师资源前提下,以反思、对话为特征,以理论为指导,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用实践检验理论,并在验证中获取一种认识的过程。它强调以教师的发展内驱力为前提,主张“校本”和“人本”并重的价值观念,把外部需求转化为教师内在的需求,并主张一切规章制度具有人性化,体现人文情怀。校本…  相似文献   

16.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学研修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2003年12月下旬在上海联合举办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研讨会”的主题报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决定成立“以校本教研制度基地建设”总项目组,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牵头负责,总项目组秘书处放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提出的以课例为载体的“三个阶段,两次反思”的行动教育模式,是对学校教研制度的创新,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7.
校本教研,就是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和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在活动中思考、讨论、相互交流,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催生教育智慧,孕育教学灵感“。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校本教研对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成长,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实事工程”。然而,纵观近年来的校本教研,教师并没有从中取得多少收益,获得多大“快感”。我们对校本教研的“症状”进行了一次全面“会诊”,并开出了相应“处方”,以供有关人士参考。“症状”一:教研制度不健全,研讨流于形式“病因”:一些学校的教研组形同虚设,其作用无非是…  相似文献   

18.
读《现代教学》今年第9期“上海市中小学教研活动现状专题调研报告”后,欣慰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正在回归本意”的基本评价,但岗位意识使我把目光定格在第8幅图,即“教研员现有的指导方式与希望教研员采取的指导方式”上许久。我并不在乎这份调查的选项设计是否覆盖了我们的教研指导方式,也不在乎其分类的逻辑性,而在乎这个调查结果所反映的事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校本教研是针对多年来形成的“三级”教研体系长期存在的教育科研与教研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提出来的,其实质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职业生活方式的转变,教师职业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教师和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刘大春  叶剑  黎波 《四川教育》2014,(12):22-23
“一校一周”深度调研活动是指县区教研部门基于一定的主题,采用调研视导工具,在一周时间内对一所学校各学科教学教研、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教学业务工作进行全面集中调研与指导.自2009年11月起尝试实施的“一校一周”深度调研活动,针对新时期区域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切实转变了区域的教研工作方式.这种活动是截取学校一周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为分析样本,全面深入地综合分析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常规、校本研究等方面现状与问题,提出针对性改革建议并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