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栏目去年的“课例点评-2006特别策划”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不少老师在积极撰稿的同时,对栏目内容的改进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特表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2.
我曾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数学课例,题目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教学思路经过三次变化,终于让课堂活起来,让交流更有效了。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篇普通而又平实的课例,出自一位走出大学校门仅三年的青年教师之手,我们姑且不论课例的作者在课例设计中是否有意识树立或者无意识但却拥有对数学本质深刻认识的数学教学观,也无法臆断课例的设计与实施就一定建立在什么理论基础之上或者渗透了某种现代教育心理理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篇课例在不久前结束的安徽省中学数学青年教师新课程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了一等奖。能够获奖首先就是一种肯定和认同,至少被认为是对该课例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体或某一方面的一种基本认可。  相似文献   

4.
“课例点评”是广大读者喜爱的栏目,为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家,我们筹划了“课例点评——2006特别策划”——于本刊第4期推出两个选题.并征集相关设计。其中选题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的四个课例设计在本刊第6期刊出后,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截止8月15日(原定截稿日期),我们共收到其点评稿近40篇。点评有对四个课例的综合赏析,也有对单个课例的深入品读.多角度、多层面地剖析了四个课例的亮点和缺憾.限于版面,我们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全文刊发,有几篇文章只摘登了部分内容,供大家探讨、交流。考虑到来稿现状和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原定第9期刊出全部点评,现将版面扩充,分第9、第10两期刊出,本次只刊登对四个课例的综合点评,请大家下期继续关注对单个课例的点评。 感谢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和参与!“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课例设计的相关点评将在第11期刊出,请有兴趣的老师继续惠稿。[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张可 《湖北教育》2007,(1):34-36
教材分析《语文乐园八》的“我来试试”版块由“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组成。“读一读”中的第一项出示了6个成语,每个成语里都有带点的字,这些字都是日常容易读错的字,学习本题.让学生掌握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积累成语;“读一读”中的第二项,安排了4组词语,  相似文献   

6.
近日,笔者有幸观看了2008年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的录像光盘.十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展现了各自的教学风采,其中,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李朝晖老师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一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倡导数学教学要“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今天,与多数热热闹闹的公开课相比,这堂课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7.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堂也变得更加开放而丰富多彩。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认识的差异、理解的不同,致使语文综合性学习陷入一个误区,教师过分注重所谓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而把语文学科中最本质的东西——语文味弃置一旁。更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过分强化活动性,弱化了语文性,把汇报课上成了科学课、表演课、艺术课。怎样才能突出语文味呢?我结合《遨游汉字王国》汇报展示课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理念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其转化需要诸多因素的帮助。以课例研究为桥梁,便可以有效促进新理念对接课堂教学。课例研究,是指对课堂教学进行实录和阐释,诊断其得失,分析、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并思考今后“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应该怎样构建、学科教学改革思路应怎样完善。下面就以“以语文素养为导向的朗读教学”为例,阐述如何以课例研究为桥梁,通过“一个主题”“两个阶段”而贯通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笔者最近读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编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的《初中数学课例点评》一书,虽然很多文章在近几年断断续续地读过,但编者把它们汇集成册,展示的是一道别具风味的精神美餐,读罢让人顿生大快朵颐后的酣畅淋漓之感.书中有很多话语和观点都会引起每一位热爱数学教学工作者的深思.对笔者而言,  相似文献   

10.
赵艺玲老师执教的《让我走进你——可爱的动物》是教育科学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一的内容。此课为福建省《品德与生活》师资培训班提供现场教学研讨,受到一致好评,并获得全国首届品德与生活优质课(录像课)一等奖。本刊本期特选登该课教学简录及其指导教师孙坚力老师的点评,供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品读“中华不振” 师:(出示课题)请大家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兴起”,我们联系课题和课文内容便会明白,“崛起”在文中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就某一节语文课而言,我们判断和检验学生学习水平与发展状态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言语思维方式与品质。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从品味语言出发,做言语体操,跳思维舞蹈,思考、分析、揣摩,使思维由模糊到清晰、由零散到集中、由狭隘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由庸常到创新、由缓慢到敏捷。  相似文献   

13.
正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常常感到困惑:稍有不慎,说明文教学似乎就变成了知识课、科普课,缺少"语文味"。这里有两个最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那就是说明文教学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说明文教学就能够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课例研究是目前校本教研中基本而有效的途径,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病,主要表现在:一是教研主题没有真正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缺乏针对性;二是教学研究形成的策略经不起常态课的检验,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由于学校规模普遍增大导致教研组人数多而使研究主体泛而不实。为此,我们尝试发挥教研组统领学科的组织优势和备课组根植年级的时空优势,  相似文献   

15.
"洗课"就是指对教学预案进行再思考、再修改、再完善。"洗课"的建构依据是:基于课程标准,直指核心素养,紧扣教学主脉,切实策略匹配,引领评价回归。《夹竹桃》一课的教学,从文本细读出发,通过"洗课",重新构建了"为学生"的语文课堂,目标清晰、训练扎实、自主感悟、拓展精当,实现了由"负重前行"向"简约高效"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特级教师侯秉琛上的《我们家的猫》,成功地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以阅读为手段,以培养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的,取法于课文,运用于写作,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习写作知识,在作文实践中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改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语文课堂的实践性、综合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放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丢掉原有的“语文味”。以下是语文优质课展示中,一位教师上《鲸》一课的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18.
1、引言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1节的内容。它是学生了解了在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后,进一步学习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后构成的角之问的关系。研究过程中蕴含的数形结合思想,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是我们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传播媒介的微事物,正以其短小精悍的特征吸引着大众。于是微课应潮流而生,它满足了微时代的教育需求,顺应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为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耿文超老师的《将进酒》课例鉴赏为研习课例,作为2010年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第一名(淄博)的教学课例,语文教学与思维能力的激发相结合,课堂教学在对话交流中让学生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激活思维,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鉴赏文本、体悟诗人情思的良好学习效果。研习此课例,有助于激发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更多新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