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校对学研究中应明确的几个关系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开选 《编辑学报》2002,14(5):350-351
现代校对与古代校雠、校异同与校是非、编辑工作与校对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确这3个关系,对现代校对学中关于校对的诞生及校对职责问题的廓清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2.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3.
现代出版中的“校对”一词,是由古代“校雠”一词演变而来的。“校雠”是复合式名词。“校”的本义是木囚,如枷、桎等;“雠”的本义是鸟类对呜。古人借助它们包含的“对合”的意思,引申为“比勘”、“订正”。于是就有了“校对”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4.
陈勇 《出版经济》2003,(5):23-24
现代校对是古代校雠的演变和发展.我国校事的出现距今已大约五千年了,有文字记载的校事已有2800年了.校事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印刷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初期发展是在春秋时代,全面兴起于汉代,鼎盛于清,古代的校对多是由有学问的学者或翰林院的翰林来担任,大多都是朝庭命官,由此可见校对在出版印刷业中所处地位一直是很重要的.此后一段时间校事一直稳步的发展着.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的校对学家孙培镜先生在《校对概论》中说:“我国汉文字校对的发端,从正考父算起,距今约二千八百年了,在这漫长的世事沧桑中,我国历史典籍得以保存、流播,汉字得以统一、长生,中华文化得以庚续、弘扬,其间校雠之功不可没,历代校雠活动所积淀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在当今世界范围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校雠,即当今的校对。校对在《辞海》中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是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这是校对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校,订正也,校对,即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订正偏差消除差错之义。古人称校对为“校雠”。雠者,仇也。视书籍中的错讹为寇仇,可见纠正错讹决心之—斑。报纸校对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是保证报纸质量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7.
出版电子化与校对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人类发展史,每次的科学技术革命必然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并标志着人类社会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就新闻出版的校对这个行业来讲,也是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据史料记载,我国校对的出现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商代,从孔子的先祖正考父曾校对简册《颂》起源,发展到西汉时已有了校雠法。但是,古代的校对在宋代以前是属于编校合一,  相似文献   

8.
浅谈校对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校对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刘文校对工作是一个心理和行为过程早在2800年前的西周,就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的文字记载。在古代的校勘活动中,校雠家们都是集编、撰和校雠于一身。随着出版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编、校逐渐分工,使校对活动职业化、专业化。现代...  相似文献   

9.
校对理论研究七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奇 《出版科学》2002,1(Z1):40-45,39
校对理论研究不是从理论体系入手,而是以校对功能为切入点,进而研究校对主体价值、校对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校对学理论框架.在出版业进入电与磁时代的新形势下,校对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已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理论研究必须与时俱进,惟其如此,方能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  相似文献   

10.
汉文字校雠的源流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要说明,我在这里所说的校雠,包括校勘和校对两者;有时也单指古籍整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校勘,或者单指新著(包括原创初版本和新的古籍整理本)复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校对。这在具体语境中是不难区分的。  相似文献   

11.
清代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后有《校雠通义》,它实际是古代的编辑学。编辑为什么叫“校雠”呢?原来“校雠”是校对的意思。刘向《别录》:“校雠者,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原来指校对。《汉书·艺文志》:“至  相似文献   

12.
校勘释义 今天所称校勘、校对、校稿等,是由古代的校雠或雠校演变而来的,二者含义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3.
出版物编校质量大滑坡的今天,更可以看作是重建校对价值的历史契机。出版产业的新变化、校对知识本身的特性,使高校专业教育的优势日渐凸显。重视校对案例的积累总结,借鉴古代校雠学的理论成果,建立现代校对学的理论体系,高校编辑专业有望突破"瓶颈",培养出适应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型校对人才,提高出版界对校对工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校”的解释为“订正”,“校对”则有三个义项,分别是1.核对是否符合标准;2.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3.做校对工作的人。古人有“校雠”一说。即“校勘”。“雠”就是“校对字”的意思。有意思的是,“雠”又同“仇”,颇有视出版物中的错误为仇敌之意,必要将其消灭。校对工作发展到现在,  相似文献   

15.
冯娟 《编辑学报》1992,4(2):99-101
校对工作是保证出版的重要条件。怎样才能通过核对、校雠,消除一切错误,使书籍这种精神产品尽善尽美,是我们每一个出版工作者的职责。 校对的责任十分重大!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鲁鱼亥豕”的错误,以致误人子弟。这个环节又是一项文字技术性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职业道德修养,科学知识,出版知识和语言文字修养。 大学出版社有着不同于地方出版社的特殊  相似文献   

16.
校对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校对的含义 "校对"是由校、校雠、校勘演化而来的. "校"这个概念,有史可考的,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它上面有如下记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说:"言校者,宗之礼乐,虽则亡散,犹有此诗之本,考父恐其有舛谬,故就太师校之也."孔颖达说得很明白,"校商之名颂"就是校正商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正考父其人,据说是孔子的七世祖,是西周宋国的大夫.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封给纣的庶兄微子启,微子启建立了宋国.因为是商的后裔的封国,所以保存了商代的诗歌.正考父搜集这些诗歌,并请太师帮助校正.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校书活动,距今已经2800多年了.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应用于期刊校对,使期刊校对的功能与特点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校对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现代期刊校对工作的体制管理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张春华 《编辑学报》1993,5(3):145-146
几乎与刊物种类激增的同时,期刊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也相伴出现。众多读者投书报刊,疾呼“无错不成书”的现状亟待改进。 校对工作古称“校雠”,西汉刘向在《别录》中说:“校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仇与雠同音为“Chou”,意亦同,将排印之误视若仇敌。须知,一本错讹层出的刊物会严重影响自身信誉,无疑会降低其实用价值及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谈校对的质量保障体系及交互式校对方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天的校对工作在校对对象、校对方法、校对体制、校对管理以及校对人员队伍等方面都有了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令人鼓舞的,有些方面甚至向人们预示了技术进步将带来出版业的变革.当然,也有的变化不能被认为是积极的,甚至干脆就是挑战.例如,部分出版物的质量出现滑坡,文字错误、知识错误和导向性错误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应用于期刊校对,使期刊校对的功能与特点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校对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现代期刊校对工作的体制管理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