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实施是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和决定性因素。从德育实践来看,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忠实性"价值取向、"适应性"价值取向和"创生性"价值取向三种基本价值取向;而主体因素、文化背景、资源条件和理论基础等,则是影响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几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阶段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阶段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钟以俊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是整个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是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性、指导性的确定,对德育内容与方法选择的基本标准,对德育过程所显现的价值意义大小的评价(认可或否定、趋同或反对).学校德育...  相似文献   

3.
一种人性的表现,只有在一种价值标准的参照下,才有好坏之分的,就像一个人不站在镜子前。是不知道自己的头发是零乱的还是整洁的。判断学生的人性表现。主要是以老师的价值取向为标准的。如果老师的价值取向存在问题,那么以这样的标准去判别学生的表现,就难已准确判别学生的表现到底是否真的存在问题,也许,本没有问题的学生也被说成存在问题了。因此,有时,并不是学生身上存在问题.而是老师的观念存在问题;并不是学生是问题学生,而是老师是问题老师。  相似文献   

4.
一种人性的表现,只有在一种价值标准的参照下,才有好坏之分的,就像一个人不站在镜子前,是不知道自己的头发是零乱的还是整洁的。判断学生的人性表现,主要是以老师的价值取向为标准的。如果老师的价值取向存在问题,那么以这样的标准去判别学生的表现,就难已准确判别学生的表现到底是否真的存在问题,也许,本没有问题的学生也被说成存在问题了。因此,有时,并不是学生身上存在问题,而是老师的观念存在问题;并不是学生是问题学生,而是老师是问题老师。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主要存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割裂的问题。分析其割裂的背景与原因,对于今天确立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科尔伯格以公正道德价值为取向建构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吉利根提出还存在一种关怀取向的道德观,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这一理论观点对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启示是学校德育应考虑性别差异,培养学生学会关怀、德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7.
檀传宝 《教书育人》2009,(12):34-36
在中国内地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重要和敏感问题,那就是德育概念的外延如何界定。一些人采用广义的德育概念,认为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等等,而另一些人采用狭义的德育概念,认为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其中一个不能否定的命题是: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德育,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甚至是全部教育的根本。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这一根本的取向。其结果是:在理论上产生了许多误区,  相似文献   

8.
德育价值取向是主体实施德育时在价值观念和实施方式上的选择。换言之,它指当同时存在若干种德育方案时,主体从一定的需要及利益出发,选择或倾向于某一种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主体对德育的需要。在德育过程中,价值取向是使德育价值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学校德育中,主体对德育属性、功能的认识以及对想从中获取什么的需求的认识,决定了主体对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一、德育价值取向的层次在学校德育系统的宏观层面上,德育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德育总方案的原则上,也表现在德育目标的确立、德育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9.
沈威  王炎栋 《中国德育》2006,1(6):60-63
学校德育需要研究,开辟“行动研究”栏目的初衷是想让更多关注学校德育研究的读者有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情感的平台。德育研究应当是一种扎根在孩子和教师生活中的教育行动,应当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希望更多读者到这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园地里来讨论德育研究应持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方法追求,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做研究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0.
我的教育观     
我对教育的认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教育不是职业而是事业。职业和事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事业是一种人生的追求:职业有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工作日和节假日之分.而事业往往是“全天候”的、全身心的;职业一般只需要物质和技术,而事业更需要理想、精神和情感。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为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与学生发展需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而言,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从紧密依附于政治需要不断向合乎自身规律性和目的性的方向发展,即不仅要求学校德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从“以人为本”出发,符合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需求。武汉大学倪愫襄教授的《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一文,全面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路径,尊重历史与现实关怀并重,历史分析与理论阐释兼顾,可以为当前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德育在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德育的科学有效途径,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一个教育实践问题。 传统学校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逐渐地不能适应现代学校德育的要求,构建现代学校德育模式已是当务之急。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激烈震荡,新旧道德、中外道德之间在不断地冲突与整合,现代学校德育模式构建必然是一个困难复杂且较为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缘起 在我们的教育理想中,学校不只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场所,它更应该是一个学生心灵可以自由栖息的地方、一个学生生命得以激扬的精神家园。基于教育生态理念的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就是让人活得更加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幸福。我们秉承为学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着力构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期望让学校成为人人向往的生命家园,促使学生生动、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中介论——关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及其关系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性质上分析,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价值性、规范性、技术性等取向。而从内容或构成上分析,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与学的理论、教育管理理论、教育发展理论。每一种理论都可能同时具有上述四种特性,但其中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取向。并不是每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都存在教育中介,教育中介主要存在于实践特性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教育中介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教育中介思维、教育中间理论、教育中介机构。三种教育中介的完善是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张关系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50-59
借鉴扎根理论方法对一个基督教组织所举办的三项社会服务工作之实地调查得出三个主轴编码,即"采用了与个案或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相似的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价值伦理取向""具有一定的助人自助效果"。三个主轴编码与专业社会工作某些要素契合,归纳得到一个核心理论概念"类社会工作"。这一核心理论概念表明了基督教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存在着关联性:既揭示出基督教会组织与社会工作机构(包括教育机构与实务机构)存在的合作前景,也预示着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基督教社会服务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6.
赵美凤 《中国德育》2007,2(8):90-92
学校德育需要研究,开辟“行动研究”栏目的初衷是想让更多关注学校德育研究的读者有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情感的半台。德育研究应当是一种扎根在孩子和教师生活中的教育行动,应当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希望更多读者到这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园地里来讨论德育研究应持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方法追求,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做研究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7.
李树英 《中国德育》2006,1(7):84-87
学校德育需要研究,开辟“行动研究”栏目的初衷是想让更多关注学校德育研究的读者有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情感的平台。德育研究应当是一种扎根在孩子和教师生活中的教育行动,应当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希望更多读者到这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园地里来讨论德育研究应持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方法追求,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做研究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8.
“灌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师方法贫乏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教师实施的一种不恰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灌输”不是一个方法层面的概念,试图通过德育方法的革新来克服“灌输”德育的困境无异于隔靴搔痒。灌输的根源在于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精英化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观选择、必然要求和实践表征。认识灌输的实质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19.
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与学校德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德育制度规范着师生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一定的伦理精神。结构合理、道德的德育制度是培养学生德性的必要条件。当前学校德育制度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要改变这种现状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加强学校德育制度建设是一项有力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道德健康的教育学刍议--兼议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薛晓阳 《教育研究》2005,26(11):23-27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道德健康的出现为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提供了动力, 并推动了心理教育从矫正性的治疗技术向道德性教育的策略过度。心理教育开始调整自己的学术路线,把价值判断引入自身的理论内涵之中,不仅关心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更关心适应过程和方式的伦理性。与此同时,健康的概念还赋予道德教育以新的内涵。调节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并非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促进人在道德上的健康,帮助人学会用道德的方式适应社会。因而,放弃强制和塑造的方法论,接受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应成为改进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