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蒋华 《教书育人》2001,(24):37-39
谈到道德教育,我们通常会想到“知”、“情”、“意”、“行”。由此可见,道德认知在道德教育的这四个层次处于最基本的地位,是实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鉴于道德认知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道德认知是什么,它对道德的意义何在。一、道德认知的特点道德认知和一般学科知识的认知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说它们相同,是因为它们都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说它们不同,是因为道德不完全是一种知识,它更是一种信念和修养。它的这点特殊性就决定了仅靠一般学科的认知方法来“教”,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  相似文献   

3.
增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国外的道德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的道德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特点和经验,其中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强调基本道德的内容,重视情境教学的方法等,对我国的基础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一、道德教育众所周知,道德不是法,它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自觉。从本质上看,道德要求的是在各种关系中个人能实现一种自觉约束,即自持。它的产生并不靠外在的规约或要求,而是通过一个人的持守变成他自身的态度,最终由态度转化为内在德行。因此,笔者认为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满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的封闭式德育,严重地脱离社会生活.因此,德育理应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生活的挑战,直面人生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真正适应社会生活,以自己高尚的道德素养去干预社会生活,并善于创造新生活,这是道德教育改革应直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沈嘉祺 《中国德育》2007,2(1):95-95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挑战:“不在场”意味着想象中的道德行为,“不真实”意味着分裂的人格。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相对于“当事人情境”来说的,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育过程的基本机制主要有:导向机制、对话机制、生活机制、情境机制[1]。一、从导向机制维度审视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导向机制是引导人朝着一个正确轨道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把被指引的人的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而不是无目的地分散注意力。[2]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教育者要摸清受教育者的底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找准成长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使学生主动参与道德教育的过程,自主地建构和内化自己的德性。  相似文献   

9.
网络是虚拟的,但同时也是实在的,对青年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本在认真分析网络道德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提出网络道德教育要坚持“法德并举”、礼法相融,教育在前、预防为主,辨识为主、灌输为辅,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等4条原则,努力使青年学生作为网络主体能践履人类道德准则,引领网络时代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生活建构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性。人就是他自己生活建构的结果,由是,生活论德育不是将人之至善追求诉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家庭道德教育在全社会的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先贤不仅重视家庭德育,教子立志成才、做好人;教予节俭戒奢、诚实守信、去恶从善;不遗财产,而留清白品质。而且讲究家庭德育的方法与艺术,如及早进行道德教育,言传与身教结合,寓道德教育于家庭生活之中,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等。我们应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上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德育,培养“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规律,首先需要研究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如要素律、阶段律以及环境影响律等,这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应遵循的依据。据此提出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应遵循的规律,主要有:遵循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出教育要求,并注意教育要求的恰适性;注意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重视社会、家庭等外界环境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3.
到新加坡去的人无不赞赏新加坡高度文明的社会秩序。其实,新加坡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加坡中小学良好的道德教育。一、国家大力倡导全国性的主流价值观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政府一直把提高国民道德整体水平视为民族振兴的重要因素,坚持不懈地致力于道德教育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与多元化民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教学特色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青少年在品德和心理方面凸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和忧虑。文章以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教学为视角,通过对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阐述,评析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教学的特色,以期对我国当前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和教学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5.
1999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署声明,为了顺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学校德育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必须作适当的修订,以确保学生的品格稳定、健全地发展,同时使他们热爱国家,对国家作出承诺。自2000年起,新加坡对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进行了修订,并于2003年启用新的教材。研究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及其特点,将会对我国推进德育改革有所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道德教育独具特色,通过长时期的发展和完善,臼本放眼世界,立足本国,逐渐形成了目标明确,内容丰富,途径多样的德育体系,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在国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独特的德育体系对我国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宝琪 《下一代》2011,(6):45-45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侵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18.
基于认同的视角,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围绕那些道德特征联结而组织起来的自我图式。个体道德认同的发展受到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应该强调:营造道德氛围.提供道德行动机会,以及协助个体构建道德原型和行动脚本。  相似文献   

19.
高校研究生道德教育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道德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继往开来的合格人才的培养 ;加强研究生道德教育 ,包括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培养敬业精神、提倡团队精神及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等 ,帮助研究生树立坚定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传统的"道德认知教育"显得力不从心。认知神经科学对道德领域的介入,可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道德判断既是"认知推理的"也是"情绪直觉"的过程,在某些道德情境中情绪直觉过程还起着主要作用。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内化情感充裕的道德知识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也是解决现行认知德育教育低效的根本途径。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德育教育除了应从德育内容的科学选择入手外,还要合理运用教育设计、教育实施和教育评价等一系列整合性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