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A_1啦+A_2啦+A_n啦”属于非穷尽性列举结构系统;其非穷尽性可以由“添加法”与“(A_1啦+A_2啦+A_n啦)等等”、“(A_1啦+A 2啦+A_n啦)……”等等格式的存在得到证明;添减法还证明此格与提示、煞尾、套合,嵌入等格式有互转关系,它有可能是这些格式的省略或发展;格式中“啦”类词语的基本功能与语义是表示列举的,这由“啦”无音变,“啦”有时有的可以被表列举的“什么的”、“的”等代替,由对其使用情况的实际功能分析等得到证明,“啦”不是语气停顿的形式标志而是列举功能的显示,因而说它是语气词,语气助词这种传统观点很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辽宁方言的附加词缀形容词格式中,“Axyz”和“ABxy”是两种典型的格式,由于语流音变的影响.词缀的读音稍有不同。在实际使用中,比较常见的有“A拉吧唧”,“A+不+词缀”,“AB吧啦”。他们对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动词+形容词+名词”(V+A+N)是一个有歧义的句法格式,它的句法层次可以是“V+(A+N)”,也可以是“(V+A)+N”,在两种组合层次中,句法结构表达的意义不同。“节律常规”即汉语音节组配的倾向性,它对“V+A+N”格式的歧义的形成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从“V+A+N”这一句法格式出发,讨论了韵律因素对歧义格式和歧义度的一般影响。  相似文献   

4.
语气词中能够连用的是位于句末的六个单音节语气词,即“的”“了”“吗”“呢”“吧”“啊”。它们虽然可以两项连用,也可以三项连用,但都表现为两个语气词的并列。本文通过例证,对常用语气词的连用现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的由来     
Internet出现之前,“@”在英文中有两种意思,即“在”和“单价”。美国一位电脑工程师汤林森赋予了“@”新意。1971年他奉美国国防部的命令寻找一种电子信箱地址的表现格式,他选中了这个在人名中绝不会出现的“@”,并取其前一种含义,这样可以简洁明了地传达某人在某地的信息。于是“@”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网络中。汤林森设计的电子格式为:人名代码+@+电脑主机或公司代码+电脑主机所属机构的性质代码+两个字母表示的国家代码。这就是我们所用的e.mail地址的格式,其中“@”将用户名和电脑地址分开,便于电子邮件能通过网络准确无误地传递。  相似文献   

6.
夏邑方言语气词“来”的用法很丰富,既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进行,状态的持续等事态变化。也可以表示强调等情态语气。本文通过历史探源和方言比较,论证了该方言语气词‘‘来’’并非其他语气词的变读.而是动词“来”的语法化,是近代汉语语气词“来”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考察了该方言中合成语气词··子来,,跨层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Y+很有+X”格式的研究提出X必须是抽象名词。但是抽象名词作为一个理论概念颗粒度较大,因为有很多的抽象名词无法进入该格式。“规定属性”和“归纳属性”作为两个颗粒度更细的理论概念可以更好地确定X的准入条件。对“Y+很有+X”格式的研究有两点普通语言学价值:其一,“Y+很有+X”格式与“Y+有+很+Z+X”的变换事实上是“贝克难题”的一个具体体现。解决“Y+很有+X”格式的准入条件更有助于理解和解决“贝克难题”。其二。“有X”被重新分析为表“性质”,促使其中的一些用例呈现词汇化的倾向,这说明“有X”一方面具有句法结构的性质,另外一方面成为历时机制发挥作用倒置短语词汇化的平台,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句法和词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按照是否充当谓语成分来分别考察“V+一下”格式的不同情况,我们得出, 在“V+一下”格式作谓语的前提条件下,不能够进入“V+一下”格式的动词可以归纳为两类,综合描写为:i V[-自主];ii V1(v+n)[+自主]。换言之,第一类是所有的非自主动词;第二类是内部为动宾结构的一价的自主动词。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相比较,有其特殊的格式。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必须用判断词“是”,它同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判断宾语;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充当谓语。(一)判断句的格式一、用语气词“者”、“也”表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又可分为三种。1.主语后边用语气词“者”表提顿,谓语后边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译  相似文献   

10.
不能简单地依据语义来判断魏晋六朝时期的两种完成貌句法格式的语法属性;文章倾向于将“V1+O+V”格式及大部分“V1+V完”格式看作主谓结构;同时认为“V+已”此期应该可以视为动结式。  相似文献   

11.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是”字使用频率很高,由它构成的句式也是多种多样,“S是P”句式就是判断句的一种主要的常用的句式。本文就“是”的争议,“S是P”判断句的类型以及逻辑方面“S是P”的多义性作一简单的论述,以期更好地解释“S是P”判断句这一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3.
时间系统在“才A就B”超前句武中的投射表现为:1.时间结构的选择:时间结构在“才A就B”超前句武中的投射表现为时间结构在A中的投射。充当A的时点时间词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依据习惯基准构成的时间词;二是A的时间值为零。充当A的时段时间词有两种语言表达武:“数词+时间单位”和“数词+量词+时间名词”。2.时态的选择:用于过去时和现在时,不用于将来时。3.体貌的选择:只能用于“实现体”。  相似文献   

14.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句法语义入手,对“是“字句中“是“的语义性质和“是“字句的句义类型进行了探索.认为“是“语义性质,是由“是“系连的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确定的,“是“在句中具有可延续性、匀质性、无界性等语义特征.根据“是“系连的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将“是 名“句分类作指别、等同、存现等句义类型,“是 非名“句可分为等同、陈述、说明等句义类型.  相似文献   

16.
"NP+V起(O)来+AP"句式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学界对其内部的两类句式研究不均衡。文章立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认为其内部的两类句式具有相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且有着相同的句法生成,因而可以将其归为一类句式,即"NP+V起(O)来+AP"句式。  相似文献   

17.
比字句除了通常的比较作用,还可以有描绘和强调两种功能。描绘是显示主体与一个异类事物有相同性并超过它的意义,强调则是显示主体的某种属性在全体同类之中为第一。比字句的这两种不同的意义都可以从视点的特殊性得到解释,它们不是用于比较的性质也可以由一些方法测试出来。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VP”句仅限于“有”和动词的直接搭配,它的兴起是汉语方言和港台普通话共同作用的结果。“有VP”句中“有”的性质对句式的成立和结构有着决定性作用,它用来表示确定或者强调,应归属副词词性,甚至是完成体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19.
句式的使用意图,都必须联系上下文语境去考察。“使”字句存在着条件、因果、目的和假设等多种不同的语义关系类型。各种不同语义关系的“使”字句的具体内容都能满足说话人不同的使用需求。使用条件关系的“使”字句,在意图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使用目的和假设关系的“使”字句,有两种意图:有的是以句式的内容得出结论,有的则是把句式内容当作一种理由;而使用因果关系和可然(做法和作用)的“使”字句,其目的则是以句式本身的内容作为得出某种结论的理由或论据。  相似文献   

20.
"到"在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S)//D (N),(2):(S)//D N VP,(3):(S)//V D (□),(4):(从)X到Y.在不同的句法结构里,"到"表现为动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不同的词性."到"的词性不同,与之相应的句法结构也应作不同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