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海斌 《新闻实践》2007,(11):14-15
我省是频遭台风侵袭的省份。每当台风来临,抗台救灾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也是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各级各类新闻单位在抗台救灾报道中屡有创新,特别是今年对台风"罗莎"的报道,在报道视角和报道手法上新意多多,较好地发挥了新闻媒体在抗台救灾中的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服务大局的作用。现介绍部分媒体抗台救灾报道的做法和经验,供同行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2.
灾难,是悲剧。但是灾难新闻,绝不是简单报道悲剧。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由于其深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  相似文献   

3.
方达 《新闻传播》2009,(12):95-95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能否做好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是我们有没有做好新闻报道的重要衡量标准。灾难性事件的新闻价值就在于:通过对灾难程度和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程度如实的报道,表现人类是怎样与灾难进行抗争,从而战胜灾难的。  相似文献   

4.
这次抗震救灾报道超越了新闻正面与负面的两极思维,开始上升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高度,把人的生命价值放在首位。灾难性报道一向被认为是负面新闻报道而受到诸多限制,也使媒体一直裹足不前。但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报道却给世界展现了这样一幅图  相似文献   

5.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中国救灾军队的表现。国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救灾军队?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是怎样的?带着这个目的,本文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详细解读美国报纸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文章认为,这两家美国报纸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的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救援能力上的不足等弱点。  相似文献   

6.
张玉  徐燕雯 《今传媒》2012,(2):37-41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中国救灾军队的表现。国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救灾军队?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是怎样的?带着这个目的,本文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详细解读美国报纸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文章认为,这两家美国报纸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的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救援能力上的不足等弱点。  相似文献   

7.
冉斌 《新闻窗》2011,(5):9-10
2010年旱魃肆虐,抗旱救灾期间,贵州日报推出《大旱中挺立贵州精神——抗旱救灾保民生一线共产党员群像》系列特刊,这组报道连同其中温家宝总理深入贵州灾区考察的组照,被评为2010年度贵州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由于灾难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笔者仅以吉化11·13特大爆炸事件报道为例,谈谈如何从灾难新闻中挖掘新鲜话题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的几次救灾报道中,众多的新闻主播们哽咽、流泪、着急等情感因素的流露,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情感把握"含蓄隐忍"的原则,但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使一直被压抑的情感流露因素在新闻播报中的地位被突显出来,引起播音员主持人的重视。因此,对新闻播报中的情感因素的把握进行全新的思考,并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练就准确把握新闻播报的情感尺度的基本功,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新近媒体矿难报道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婷 《新闻采编》2005,(3):14-15
灾难事件具有与生俱来的新闻性,正确报道灾难新闻对组织救灾防灾,克服公众恐慌心理,推动事故查处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报道行为本身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国家良好形象的树立都有明显的正面效应。近年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存在一定阻力,但我国媒体灾难新闻的报道量、透明度都有很大突破,报道中新闻主体地位增强,新闻报道的质量也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的新闻出版物与河南大灾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虽然有相关报灾救灾条例,但制度难以发挥作用,所以新闻出版物便成为报道灾荒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新闻记者的报道和呼吁,1942年河南大旱荒给河南带来的灾难将是难以估计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新闻出版物,更确切地说  相似文献   

12.
低俗化:灾难新闻报道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山 《传媒》2005,(6):44-45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由于灾难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目前,有些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低俗化倾向,以低俗化招徕受众,轻薄死者,缺少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黔西南日报》在对冷洞村的宣传报道中,早策划、早部署、早落实,全力发挥新闻发生地的地方媒体在报道中的排头兵作用。 4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亲临黔西南州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王素琴 《新闻传播》2021,(7):100-101
2020年我国发生1998年以来最严峻汛情。中国气象报准确把握"时度效",坚持移动优先,以开放平台吸引用户参与防汛救灾信息生产传播,开展短视频、直播、创意海报、数据新闻等融媒体报道,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为防汛救灾报道打造模板。  相似文献   

15.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社会、经济、自然生活中,突发性的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对灾害性报道越来越重视,也有了一些重大改进,一批触及“热点”、“焦点”,感动人心,有人情味的报道与读者、听众、观众见了面。但是,在报纸、广播电视中,报小优不报大优,报救灾过程不报人祸安置,缺乏人情味和深度的报道还不少见。我认为,新闻必须有人情味,特别是灾害性报道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8,(7):9-9
汶川大地震,使中国媒体实现了对灾难报道的重大突破,让受众看到了新闻开放与记者使命感的高度结合,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水平及能力。 政府第一时间发布灾情,地震救灾信息的公开透明,堪称有史以来最快、最全面,充分保证和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办公厅、宣传部联合发出通报,表彰大兴安岭扑火救灾宣传中表现出色的军队新闻、宣传工作者。通报说:“总政领导同志指出:参加灭火前线采访的记者同志,日以继夜,忍饥耐劳,不避艰险,及时发出了全国十亿人民关心的大量报道,特别是宣传了人民解放军在灭火救灾中的英勇、光辉事迹,他们同灭火部队一样值得崇敬,向他们慰问致谢!他们这种战斗作风和革命加拚命的精神应予赞扬。”通报表彰的在大兴安岭扑火救灾宣传中表现突出的军队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如下: 解放军报摄影记者乔天富5月9日乘车赶到沈阳,又乘直升机于10日到达漠河。他跟随部队组织的“突击队”冲在前面,千方百计抓拍指战员与烈火搏斗的场面,又想方设法连夜冲洗放大,将照片发回北京,使解放军报在首都新闻单位中第一个发出火灾现场的新闻专题照片。记者王文杰、薛仁,编辑叶晶等和干部战士一起与烈火搏斗,风餐露宿,写出许多好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全国大部分媒体对汶川地震做了大量新闻报道,较之于以前历次的灾害性报道,它完成了从救灾报道到受灾报道的演变,信息传播呈现出时效快、透明度高和立体传播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新闻管制尺度的适当放宽和策略的转变。新闻管制的进步,带来的是媒体强有力的报道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郭建良 《新闻记者》2005,(10):F0002-F0002
长期以来,我们的媒体对灾害报道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即注重报道政府行为,救灾场面,而忽豫了对真正的灾害新闻主体——受害者的报道。但笔者认为,对灾害的报道,关注点始终应该是灾民,即便是对灾害本身的报道也不应该只停留在死亡数字、致伤情况、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实践中普通人物报道策划是人物报道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对"小人物"的报道往往会因其"小"而忽视其潜在新闻价值,或因报道方式不当导致报道流于平淡,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2010年7月19日,《武汉晨报》推出"专破小案好警察"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各级领导也作出重要批示,收到了较好的新闻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