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寻根文学"是我国新时期由作家和评论家共同谋划、共同完成的自觉的文学运动。它是在全球文化寻根大潮的背景下开始形成的。它的发动,一改往日中心城市是文学思潮发源地的格局,由中部省份的韩少功亮出了大旗,其他非中心城市的作家、评论家跟进。"杭州会议"对"寻根文学"运动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寻根文学"思潮的出现,一扫长久以来"文以载道"、文学服从并服务于政治的格局,终于使文学回归本位,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也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题材领域。"寻根文学"两年后逐渐式微,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寻根文学"作家和评论家自身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外界的干涉过多;第三个原因,则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太快。  相似文献   

2.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流派,寻根作家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论文认为寻根文学的兴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学自身发展的机理.对寻根文学兴起的研究对我们思考当下的文学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一种文学创作倾向的出现,是与其特有的社会坏境、社会实践相联系的。社会环境及社会结构,对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介有着一定的影响。某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有它客观的社会因素,也有作家的主观因素,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合二为一的。在今天文坛上存在的“寻根文学”,其艺术形式既是客观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主观自身的体验和观照。 文学艺术中的自我表现和亲近大自然,就是人类本身的体验和观照的说明。不管它  相似文献   

5.
寻根文学     
<正>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中国文学兴起了一波对意识流的接受热潮。在理论和实践上,中国作家都对意识流这个"舶来品"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接受。很多具有不同创作思想的作家都开始尝试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写作。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作家对意识流的接受并不是全盘的"拿来主义",而是与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并运用意识流这一新颖的写作技巧来进行自我的"文化寻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学的可比性、作品的具体比较和比较的意义三个层面考察了“乡土文学”和“寻根文学”之间的关系。认为单就艺术成就而言 ,后者要大于前者。其间既有个人因素 ,更与社会、时代的巨大变迁息息相关。同时 ,对“寻根文学”某些作者非议“五四”的言行和个别作品的倾向性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8.
"寻根文学"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理论先于创作的文学思潮。寻根文学作家的创作大体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张扬与肯定,另一种倾向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的批判。寻根文学作为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文学流派,弘扬了传统文化,批判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同时,寻根文学还推进了小说创新和发展的进程,使得文学创作由政治话语开始转向民间话语,也标志着当代文学对政治的疏离,这种转向对于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汪曾祺《受戒》以来许多作家偶然的艺术个性追求合流而成“风俗画”小说浪潮,使人们在对它们的审美把握中领悟到一种文学的必然:描绘历史中现实的形态,剖析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表现积淀深厚而浑沌未觉的民族群体意识,从而窥视文化制约下整个民族或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高扬中华文明的精华,暴露古老国民性的疽疣,并且在现代审美意识观照下,洞察二者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的蠕动——蛇行运动,人们把这名之为“寻根”,并认为,“根不深,则叶难茂。”  相似文献   

10.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现代”、“寻根”两股潮流在新时期文坛上走完了各自的道路,在对其进行历史总结时,要特别注意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然后站在现代精神这个立足点上,使我们的作家们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去寻找未来文学净化的“血缘带”。  相似文献   

12.
"寻根"意味着寻找一个本已存在而现在却失去了的"根"。然而,当寻根作家们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和被文化所遮没的原始土壤,期待着从中寻找到价值依托时,他们却不无失望地发现,面对文化本身的多向悖论,面对传统文化因袭的积垢,传统文化根本无力承担文学之"根"这一重任。他们虽举着"寻根"的大旗,却不得不承受着"失根"的痛苦与焦灼。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构成了寻根文学中潜存着的那种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学报》2015,(5):52-56
当传统中国遭遇现代文明,中华民族将向何处去?"寻根文学"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通过两类人物形象加以阐释:第一类为乡土保守派,他们否定现代文明,甚至以憎恨的心态拒绝一切现代符号。第二类为乡土新生力量,他们或者驻守家乡以现代思维建设乡村;或者以"出走"的形式叛离乡村,走向现代城市。然而绝对保守意味着没路,完全的接纳又变得难以承受之重,"寻根文学"努力在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寻求最佳融合点。  相似文献   

14.
寻根文学作为80年代中国文坛上一股重要的文学思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在肯定它重要价值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它的缺陷。笔者以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为切入点,对寻根文学进行反思,并阐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小鲍庄》是王安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但她并未被公认为寻根作家的代表 ,这与人们对寻根文学的一向认识有关 ,“寻根”的一般看法是寻古老的民族文化 ,主力作家们的创作让人们以为惟有深山丛林 ,蛮荒野地才有根可寻 ,所以惟有那些取材民间的作品才有可能被列入寻根文学作品 ,而王安忆后期的创作虽然都取材于“上海的故事” ,但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意识” ,所以 ,她当年的“寻根意识”决不是心血来潮 ,这种意识一直强烈地存在于她的身上 ,并且经历了从乡间到城市的漫长跋涉  相似文献   

16.
1985年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的革命年。这一年,随着外来思潮的影响,中国的作家有了不同的文化选择,一些年轻新锐的作家致力于对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学习,在当代文坛刮起了现代主义的风潮,而另外一些作家却选择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兴起了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创作潮流力图重构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一开始他们就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倾心,试图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当代文学发展的生机,获得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利。但由于寻根文学作家对"根"的理解不同,因此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上又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庄严的话题,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比较研究是一个艰辛的前沿性课题。邓楠以自己的功底与才识建立了自己的学术话语,他的探索性工作具有重要价值。这种价值将为学界持续共享。  相似文献   

18.
寻根文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对于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初衷或者母题的一种文学形式,由此,其中包含有一种乡恋之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歌颂、传承与反思。本文主要对寻根文学中“家”母题的文化意蕴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李锐的小说基本上是两个系列:一个是以他插队时的吕梁山区为背景,描述他所熟悉的农民生活;另一个是以他的老家四川自贡为背景,通过想象再现一段历史。前一个系列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根性的思考,后一个系列主要展示了作者的传统意识和古典情怀。如果说《厚土》系列是李锐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那么1990年代以来的《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旧址》、"农具系列"等则是他后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李锐的创作历程基本体现了他从寻根走向后寻根的文化寻根历程。  相似文献   

20.
与新时期文学前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相比较而言,奇峰突起于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唯一能在文学视角和文学思维方式的探索方面由作家们自己树起鲜亮的理论旗帜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的首倡者韩少功在他那篇被称为“寻根派宣言”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