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缩短刊期、加快科技信息传递速度,是目前许多科技期刊的强烈愿望.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介绍了缩短刊期以后所取得的效果以及所带来的弊端,所面临的挑战.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办好科技期刊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李明德 《编辑科技》2001,13(4):44-50
缩短刊期、加快科技信息传递速度,是目前许多科技期刊的强烈愿望。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介绍了缩短刊期以后所取得的效果以及所带来的弊端,所面临的挑战。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办好科技期刊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刊社内部审读方式与效果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刊后资深编辑审读、刊后集体审读及刊前集体审读等形式,各有明显的利弊.针对目前刊期缩短、载文量增加的情况,提出采取刊前审读,购置投影仪用于审读会,复印审读稿存档的改革措施,以达到提高审读质量、提升编辑业务水平及减轻责任编辑心理压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界》2002,(2):56-57
一 最近,一些图书馆学刊物纷纷改版,增加了篇幅,缩短刊期,或将季刊改双月刊,或将双月刊改月刊.这些举动,据说是为与国际接轨,增加信息量,促进图书馆学成果的交流,扩大刊物的影响、地位,等等.  相似文献   

5.
我看短刊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刊期是期刊的出版周期,是以李、月、半月、周等时间段制订的连续出版日期。对于期刊编办者来说,它是规定制约编辑出版人员完成相应工作的时间表。它反映的是期刊传播文化信息、介入社会生活的传播速度n因此.期刊内容、期刊性质以及编辑出版工作量等客观限制成为决定刊期的重要因素。对于读者来说,刊期表明期刊与读者的交往频率,同时也大致规定了阅读频率与时间长度。因此,刊期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心理、阅读时间等主观因素。为了加强传播内容的时效性,顺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最近两三年来,不少期刊纷纷缩短刊…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渊源、创办背景、宗旨上的诸多差异,本文所探讨的"周刊"可能不是像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周刊",无论是刊期、投资方式、经营模式、读者对象,还是编辑思想、办刊风格,二者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所论及的"周刊",是指在刊业市场化进程中,以周刊(指刊期)为发展目标的、正在成长中的以时事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新闻期刊.  相似文献   

7.
对于《少年世界》编辑部来说,刚刚过去的半年特别值得回味。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同时降临到我们身上的除了人员短缺、刊期缩短所造成的繁忙外,还有参与市场角逐之后所面临的重重阻碍及潜在忧患。将本刊目前的状况作为一个课题来认真研究,对于总结经验教训、制订下一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来一些报刊在对期刊发行量的统计和报道方面出现了一些概念模糊的提法,有澄清的必要。期刊是一种定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期刊的出版周期长短不同,由短到长大致可有以下一些种类: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年鉴)等,统计期刊的发行量,历来都是按照该种期刊的期发行量来认定的。近年来,一些期刊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缩短了刊期,比如将原来的月刊改为半月刊或者周刊出版。一般的情况下,刊期缩短以后,刊物的期发行量会有  相似文献   

9.
目前,期刊市场的“剪刀差”现象日渐明显,具体表现为“厚此薄彼”,即市场占有率高的畅销期刊纷纷扩容,而且发行量越大,则刊期越短,页码越多,而那些读面较窄,发行量维持低档水平线上的期刊,一般都是刊期较长,页码较少,依旧循着故有的节奏,小作坊式地操作着刊物。以缩短刊期为标志的市场化期刊掀起一股改名、改版和改刊热火爆迭呈,表明期刊新一轮竞争已经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中学术期刊的功能缺失及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期刊作为既有学术传播体系的核心,在应对媒介融合时代知识碎片化呈现方面存在失语和整合功能缺失.学术期刊应增强知识整合能力,提高服务读者水平.具体措施包括推广学术期刊资源共建共享,为读者提供专业化服务;重视发表学科综述性文章,为读者提供知识导航;缩短刊期,加强采访报道,增加信息量;提倡职业精神,提高内容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在总结国内外科研数据出版及数据引用规范发布现状的基础上,一方面梳理现有数据出版模式及优劣势,分析数据出版的主要流程;另一方面结合经典案例,提出不同出版模式下相应的推荐引用策略.[方法/过程]通过分析数据出版领域的相关研究报告及论文,对比各数据出版模式,对各出版模式的优劣势、数据出版流程及引用策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结论]现有出版模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数据独立出版、数据论文出版、合作出版以及期刊自行出版,每种出版模式下引用策略不同.数据出版的一般流程需要经历5个阶段,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克服各数据出版模式的局限以及数据出版体系的构建入手.  相似文献   

12.
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及出版时滞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会永 《编辑学报》2014,26(4):315-317
我国关于优先数字出版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对目前已发表的43篇文章进行调研和思考,从我国优先数字出版的编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国际期刊出版时滞的差距和原因分析、优先数字出版对出版时滞的影响、优先数字出版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阐述新的认识,并对未来优先数字出版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刘倩 《出版科学》2009,17(4):29-32
信息网络技术给传统出版业带来新的变革,由此出现与图书出版相关的新的数字出版方式,本文以普通编辑观察和参与出版社数字出版工作的经验和感悟,反映了数字出版产生的渐进式影响,以及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互相融合的前景。传统出版机构吸收了数字出版的特征与优势,数字出版就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者和技术推进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临床研究透明化的提高,临床研究出版透明化迫在眉睫。本文阐述了临床研究出版透明化的内涵、意义及其实施方法。临床研究出版透明化包括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提高临床研究的透明化,同时从投稿至发表过程进行所有资料的数据库建设和平台建设以保证出版全过程的数据可获取、可研究。通过临床研究预注册、发表研究方案、采用新型出版和传播模式、数据共享,规范化报道临床研究结果,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临床研究出版的过程透明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版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查大量资料基础上,对2006-2010年中国出版史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重点概述出版史料、出版通史、断代出版史、出版专题史、革命出版史、地区出版史六个方面的成绩与进展:并就进一步加强出版学和出版史的基本理论研究,加强出版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刊行,加强政府对出版史研究的扶持,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期刊优先出版与印刷出版的冲突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学术会议与期刊的关系,分别从学术会议与期刊的起源、组织和交流形式、内容和功能上分析其共同点、特点和联系点,从而揭示学术会议与期刊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学术会议与期刊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各自的优势.认为它们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信息传播、学术交流和推动科学发展的不同方面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立人 《档案学研究》2018,32(2):97-100
随着馆藏档案公布数量的迅速增长,档案公布与知识产权保护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在知识产权中,著作权与档案公布权的关系较为密切。由于档案与作品形式相似,以及档案公布与作品发表的性质相同、方式相似,使得档案公布不仅可能涉及作品的发表权,还可能涉及作品的财产权。幸而,档案与作品在性质和涉及领域,以及档案公布权与作品著作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这些差别使得区分档案公布权与作品著作权并对其进行保护成为可能。与著作权不同,专利权和商标权在性质和内容上与档案公布权明显不同,因而,档案的公布一般不会触及专利权和商标权。  相似文献   

18.
科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媒体化转型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途径有2种:原生数字期刊和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媒体化转型。我们认为后者更能发挥传统期刊内容的优势,将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主力军。分析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媒体化转型的特征和必然性,并以中国知网数字出版为例,介绍优先数字出版、独家出版等数字化、媒体化转型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公共图书馆报刊文献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熊丽华 《图书馆论坛》2008,28(2):136-139
通过对哈尔滨市图书馆报刊阅览室的430住读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1)公共图书馆的报刊读者对象及其基本构成;(2)读者对馆藏报刊的阅读利用情况;(3)读者对馆藏报刊的满意度;(4)读者对馆藏报刊订购意见和建议.据此,为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满足报刊读者阅读需求,做好读者信息服务工作以及报刊的订购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网络出版与图书馆采访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图书馆论坛》2002,22(2):66-67,55
图书馆采访工作面对网络出版的勃兴需要采取的对策是不断关注网络出版的进展、变化,研究网络出版物的特点;采访人员必须熟悉信息系统的知识、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采访工作要使纸质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比例均衡,形成满足读者不同需求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