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说博与专》和《“学会”与“会学”》是两篇典范的事理议论文。何以典范?都具有着鲜明的议论文章法。章法何在?都具有着如下特点:辩证性、明晰性、启发性。文思的辩证性。《浅说博与专》的文首即开宗明义:博与专是辩证的统一。这就使本文具有了鲜明的思辩性和哲理性,其论点因此明确而深刻。作者将“博”与“专”的关系设喻为“罗”和“目”的关系,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第三自然段则着重论述“博”相对于“专”的重要意义,既运用形象的道理论据从反面予以论证,又运用竺可桢治学的事实论据从正面予以论述,详尽入理,令人心服。第四段则着重…  相似文献   

2.
该是一篇规范的议论,环环紧扣论题“心灵的选择”。章开宗明义地指出:面对心灵的选择,每个人都要“舍生取义”!章紧扣这一论点切入论题,选择驻南斯拉夫记冒着战火采访,面对生死抉择内心冲突的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在此基础上,又从反面选取了山西省繁峙县小金矿爆炸的典型事例进行论证。中义正词严地指出:矿主面对生与义的选择为了蒙混过关,竞不顾矿里的百余名矿工的生死,封死矿口,这种令人发指的行径畜生不如。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学习《怀疑与学问》一文 ,就是要学习怀疑的精神 ,学习“学者先要会疑”的精神。《怀疑与学问》论点鲜明突出 ,论证精辟充分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第一 ,层层深入论证。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后 ,第三至第五段先从消极方面论证 ,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论证。中间用一个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 ,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也是从积极方面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前一方面的论述 ,又分作两层 ,设两个分论点 ,一层进一…  相似文献   

4.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七”中的一篇文章。文章借物喻理,脉络清晰:开篇用“滴水穿石”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本文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会使事业成功”;文中列举了三个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以此印证论点的正确性;篇尾又引用反面事例“天上的雨水不能穿透石头”,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这个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即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张云同学问:《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以什么方式提出的?又是怎样论证两个分论点的? 本文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弊在略秦”。作者先从反面否定(“非兵不利,战不善”)与正面肯定(“弊在赂秦”)两方面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作两方面的分析: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者以赂者丧”,概述了足以证明中心论点的两个分论点。最后再总括强调,重申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第二段也就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进行充分论证。韩、楚魏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所以作者将它们合写。论证方法主要是对比论证。一是将秦国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与征战得到的土地作数量比较,说明弊在赂秦;二是将三国“祖先”得来土地的艰难和子孙奉献土地的轻易相比,说明弊在赂秦;三是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相似文献   

6.
案例:“可能性”教学片断(国标本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92—93页内容) 一、导入新课 猜硬币: (师出示一枚硬币) 师:这是什么?(硬币)你知道哪面是正面,哪面是反面吗?(有字的一面是正面,有国徽的一面是反面。)  相似文献   

7.
例证法是议论文讲道理时常用的方法。成功的议论文应该把事例和道理相结合,将事实作为论据,通过分析事例,揭示其中蕴涵的道理,说明它与论点的联系,使论据与论点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有力地论证论点。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研究就事说理的方法。下面就介绍几种分析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一、假设说理在证明一篇文章的论点时,如果举的事例是正面的,那么还可以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反之,如果所举的事例是反面的,也可以从正面来假设分析。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例如,在论证“任人唯贤,不可感情用事”这一论点时,有位同学举了“华容道”和“失…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五册《治平篇》的正文前有一段如此的“预习提示”:“文章开头提出论点,随即举实例进行论证,然后驳斥一些不正确的见解。全文布局严谨,立论鲜明,论证步步深入,驳论有理有据。语言浅显明快,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这一段“提示”仅仅69字,...  相似文献   

9.
《史记》“近于圆而神”,《汉书》“近于方以智”,这是马班比较研究的传统论点,但历来谈及此问题的学者都本于章学诚,很少注意到顾炎武也有相似的论点。我们从文献学的方法出发,对《汉书》和《史记》进行比较,钩稽出《汉书》对《史记》做了挪置的材料,对顾炎武的论点进行了再阐释,从叙事手法的角度重新论证了《史记》“近于圆而神”、《汉书》“近于方以智”的传统论点,使其更加充实有据。  相似文献   

10.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指导性建议的提出,显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它从正面提出问题,又从反面引发我们对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察传》和《察今》都是选自《吕氏春秋》的名篇,两篇文章都引用事例和寓言故事,都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都强调了“察”的重要性,这是两文的共同之处。但由于《察今》是针对政治与政策的方针而作,提出的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重大路线问题,而《察传》则针对人们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而作,提出“得言不可以不察”的论点。要变“先王之法”,这是一般人,尤其是君王、大臣们难以接受的;而要审察传言,则不致于遭到公开的反对,只不过有些人认识不足、方法不当罢了。所以为阐明题旨,两文的论证方法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从论点的提出来看《察今》以设问开篇,首段先提出“上胡不法先王之法”的问题。然后从反面立论入手,阐释“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宣扬了“察今”的论题。第三段紧接着引用“荆人袭宋”的故事,用类比的方法说明泥守先王之法的害处。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2.
【命题分析】1.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这几种方法在文章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如2005年金华市的中考题选文《人的价值》的第二题:“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是一道直接考查论证方法的主观题,需要认真研读第②段后作出回答。再如2005年黄冈市中考题选文《给人生加个意义》的第三题:“文中结尾列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这道题实际考查的是事例论证法的作用。2.论证结构的理解。在把握了议论文论点、论据…  相似文献   

13.
<正>写议论文需要丰富的材料做论据,从论据的性质看,可分为正面论据和反面论据两类,正面论据所运用的材料从正面切入表现主题,多个论据往往各自表现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互相支撑,互为补充;反面论据所运用的材料从反面切入,以"证否"的方式凸显主题,进行论证。作文时,恰当运用正面论据和反面论据,能够增强论证力度,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一、正向叠加组织正面论据时,不能简单罗列材料,而应找  相似文献   

14.
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文章开头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托古立论,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见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作品讲析》);有的甚至说“劈头一句,就是从正面立论,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见陕西人民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5.
苏洵的《六国论》,课文把它分成五个自然段,我主观判断,大概编者是这么考虑的:《六国论》分为三个部分。第—部分(第一自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从两个方面(赂秦者与不赂秦者)进行说理;第二部分:论证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从“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自然段从“不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部分(四五自然段):总结历史教训,讽刺北宋“为国者”吸取历史教训。 但上面的考虑,如果认真一推敲,就会发现“问题”,这个“问题”就出在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层。第三自然段实际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各国迁灭的原因;第二层:论述燕赵灭亡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第三层:用假设的语气,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  相似文献   

16.
阅读驳论文,除了参照阅读立论文的方法外,还有几点需要指出: 1.驳论文一般都在开头摆出敌论。要分清敌论论点和敌论论据。 2.作者的正面观点(即中心论点)是和敌论论点针锋相对的。有的驳论文在亮出敌论点后就随即提出正面观点,如《俭以养德》,有的驳论文非但开头不提,甚至全文都未用一个完整的句子加以表述,如《“友邦惊诧”论》,这就需要自行归纳。 3.反驳的方法,从反驳对象看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从表达方法看有归谬法、反证法、矛盾法等。要能在阅读中辨明类型并理解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批驳的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点,这是单刀直入法,即以自己正确的论点直接驳斥敌论的论点,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比如《“旁观者”未必清》一文,标题就是针对敌论“旁观者清”的逆命题。文章首先指出在四化建设中,人人都应是“当局者”,而不应是“旁观者”,当了“旁观者”,就忘记了一个中国人的起码责任,这正是最大的“不  相似文献   

18.
议论文要素关于议论文的要素,通常的提法是指论点、论据、论证,即所谓“三要素”,这是长期以来流行的说法。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教程》第三章中说:“议论文一般都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组成。”中  相似文献   

19.
早叫的鸡     
“莫道楚乡风物陋,章屈宋到如今。”这是元代大诗人(光山籍)马祖常的两句诗。写大别山风俗民情的章似乎该写的都写了。我想从大别山风情中虽然是“陋习”但又有意义的民俗来做点章。其实,这个灵感最早还该从读唐代赵蕤的《反经》谈起。中国历史上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甚至懂生意经的商人,有两本书是必读的,一本是从正面讲谋略的《资治通鉴》,一本是从反面讲谋略的《反经》。如果我从“反”字上做点章,比我写传统的正面的风俗民情更能给人带来一些深思。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20.
对待文化遗产要实行“拿来主义”,是《拿来主义》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在正面论证时,鲁迅先生集中使用比喻进行论证。喻中设喻,前后四步,喻喻勾连,层层深入,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抽象道理,说得十分生动,非常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