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景偶拾》是一篇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咏物散文。这类散文,常常要求作者不断变换立足点,从不同视觉角度,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并借助景物描绘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对这类散文的教学,我主张抓“体”务“景”,一课一得。所谓“抓体”,即抓文体的特点;“务景”,即致力于景物描写的教学。只有抓住文体特点,致力于景物描写的教学,才有可能突出重点,让学生学有所得。为了做到抓“体”务“景”,在教学中,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相似文献   

2.
《雄关赋》虽为课内自读课文,但篇幅较长,内容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上不宜面面俱到,只宜长文短教。本课拟以赋的文体特点为线索,从分析文章词语使用特色和标题艺术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作品的主题,以期达到教学目的。一、从文体特点入手,分析文章词语使用特色1.明确“赋”的文体特点。①“赋”原是我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载。它有韵,但不是诗;它的句式像散文,但不同于散文。  相似文献   

3.
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为了破解这一教学重难点,可借鉴创意写作的视野与方法,遵循“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基本原则,进行教学的创新与探索。一是从文体学角度进行教学,在把握散文文体特征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文体型阅读形成对散文本质的基本理解;二是从创作学角度进行教学,能与作者感同身受,使学生在发生式阅读模式中深化对特定散文文本的理解;三是从“以写促读”角度进行教学,结合学情设计创意型写作作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散文写作实践中深化文本认知,提升综合素质,真正发挥散文经典在学生语文成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能够根据表达的方式、场合、对象目的的差异,做到语言得体”是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颁布的(考试说明)中对辽言技能的一项基本要求。1994年考试管理中心在阐释修改后的《考试说明)中弘调指出:“语言教学应该特别重视语言书体问题。”同时强调“得体方面的测试h将逐渐扩大其范围。”因此,我们研究高考中有关“语言得体”问题很有必要。一、语体的分类和特点“得体”,得什么“体”?这里的体不是文体之体,而是指语体。文体是指文章学而言,例如我们的教科书是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编排,而所谓语体,“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由于交际…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录的文言文作品,文言散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里的“散文”是一个内容驳杂、涵盖面广泛的概念,其中又包含了许多种不同的文体;文体不同,其写作要求、形式特征、艺术特点等便也各各有异。本文就中语课本中选录的文言散文作类型划分和文体特征分析,以求有助于执教者能因“体”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吴苾雯的《摆渡自己》是一篇优美隽永、蕴涵哲理的散文。我们说,一篇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也就是在饮这杯酒,只  相似文献   

7.
高考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被不少一线语文教师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淡化文体”甚至是不要文体。这种理解及其实践已渗透语文教育的全过程,蔓延到整个语文教育领域。语文读写教学必须接受文体的规范和制约。因为只有辨析文体,才能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和把握作者的言语意图,掌握正确的读写方法。文体的淡化或强化,必须从不同学段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必须遵循语文读写教学规律;淡化文体不能“一刀切”;“淡化文体”还要处理好识别多体、擅长数体与自由写作、创新写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体有明确的社会分工。这可以从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话语得到印证。纪晓岚在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在他别的论著里面,经常提四个字,叫“文各有体”。这个“体”,一般理解成文体,实际上有身份的意思在里面。就是说你写不同的文章,要注意它的不同身份,要根据它的身份,采取相应的写作方式,不能够用同一方式写不同的文体;如果是那样的话,你的文章就会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魏素荣 《成才之路》2009,(13):I0008-I0008
散文意蕴丰厚、益智陶情,是主体性很强且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独特的美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凡是优美的散文作品,在情理张扬的艺术画幅中,无不涌动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对生命现象、生活态度和人生真谛的诠释。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紫藤萝瀑布》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散文异曲同工,作者精心设计景物构图,佳句点缀,一气呵成,那种“韵外之致”的意境让人掩卷沉思,情感的泉水似涓涓细流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10.
《泪珠与珍珠》是一篇很精致的散文,作为散文教学,从宏观上讲,应当着重体现散文雅致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及深刻的思想。因为,散文是一种凝结了作者生活体验,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文体,是需要用情感投入去理解的文体。《泪珠与珍珠》这篇文章收录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从单元的教学要求看,所选的文章服务于“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这个总体教学目的,鉴赏的教学内容是: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因此,怎样具体落实“鉴赏”这个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学的突破口就成了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1.
“崇实”是孙犁主张的散文写作原则,“尚理”是其内容追求,“质胜”是孙犁对散文文体风格的主张,三者互相联系而又从三个不同侧面构成孙犁的散文观,成为他现实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诗人周涛是新时期重要的散文家。由于独特的人生经历,其散文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念,他满怀热忱的歌颂“英雄”,并对不同文化的负面展开双向批判。在艺术上,周涛具有敏锐的文体探索意识,散文诗化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想】《夏之绝句》是台湾女作家简女贞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是第六册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我们不妨与学生一起先走进“散文”,温习我们在第四册课本附录中读过的《谈谈散文》中的一些常识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 ,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有其独特的美质 ,那就是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 ,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散文时 ,要做到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有人说 ,一篇散…  相似文献   

14.
在各个时期的教材里,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散文文本都是选文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与散文文本的阅读对话自然成了教学中的重头戏。从品味语言出发,引导学生把握引发作者情感的对象特征,领略作者寄寓的情思感悟,赏析作者构思行文的独具匠心,自然是散文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可散文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和审美意韵,因此在与散文文本对话中自然有其个性的要求和解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散文意蕴丰厚、益智陶情。是主体性很强且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独特的美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凡是优美的散文作品,在情理擅扬的艺术画幅中.无不涌动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对生命现象、生活态度和人生真谛的诠释。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紫藤萝瀑布》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散文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6.
在散文教学内容定位的理论思考上主要有两种思路,就是王荣生先生提出的:“文体--教学”和“辨体--识人--断文--教学点的选择”。实际上散文教学内容的定位也可以根据散文表现出的意味进行。不同的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意味,有的表现情感,有的发表议论,还有的是表现谐趣,甚而一篇散文有几种意味在里面。因此我们可以依据散文所表现出的意味来确定它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综述90年代以来人们对“大散文”概念认识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对散文重“类”和重“体”认识上的分歧。笔者认为,从文体上而言,的确有一种“大”散文出现应予认定。第二部分,阐述“大散文”的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们是:一、大篇幅、大格局;二、大境界、大气象;三,文化内涵和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9.
《摆渡自己》是一篇优美隽永、寓意深刻的散文。我们说,一篇好的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也就是在饮这杯酒。只有细细品尝才能够体味到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得到启迪和享受。综观全文,本文的艺术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托物言志,意在言外。作者所借之物是表达感悟的外壳,这个物早已不再是原来简单的物,而是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散文的文体选择与创造,既体现在“文类文体”的建设方面,也体现在寻找与现代散文的内容和主题相适应的话语方式。此外,在语体文体的选择上,现代散文也有着自觉的追求。其一,是“新而不乱,奇而不渎”,在中西结合中探索现代散文语体文体发展的可能性;其二,是在“化传统”过程中,追求语体的“漂亮”和“缜密”,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第三,“言与意”、“形与心”的和谐组合,构成独具东方情调的语体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