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戚韵东 《江苏教育》2008,(12):18-20
暮春时节,在扬州育才小学内,我聆听了张洪涛老师执教的马朝虎先生的《水》一文。40分钟内,我与同学们一起感悟语言,体悟情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升华。如今再度回味课堂,依然真切地感到这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2.
沉醉的名字是自己改的,她喜欢“春风沉醉”这四个字。沉醉最喜欢的一首歌是《我们这里还有鱼》,她沉醉于那支歌的自在还有旷达。沉醉很向往那种鱼。沉醉最近时常有不痛快的感觉,这感觉就如同一块原本瓦蓝瓦蓝的天空被甩上了一堆泥巴似的让人不舒服。究竟是心理还是身体上的原因沉醉也弄不清楚。每天夜里闭着眼睛听着表针嗒嗒作响的时候,沉醉体会到的不止是时间的流逝还有身体里某种能量在随着脉搏向空气嘭嘭地流淌。或许有天清早醒来,沉醉的四肢已停止运动。沉醉有不祥之感。检查后妈妈说:没事的,沉醉,你只是累了。沉醉选择了相信妈…  相似文献   

3.
林清玄的文字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其营造出的清朗透明的境界让人沉醉。惠老师旁征博引,教大家体味文章诗意的语言和宁静的风格,提出了如何建设我们自己灵魂家园的深沉思考。从文章中获得感性熏陶,从赏析中学习赏读技巧,再从思考中升华认识,联系现实,“感”“学”“悟”环节走完,你会有全方位的收获!  相似文献   

4.
<正>夜幕低垂,春风轻拂,抬头隐约看到云层间的星子,不由想到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个春夜,郁达夫同样行走在沉醉的春风中,构思着《春风沉醉的晚上》一文。《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篇深深触动我灵魂的散文。一开始吸引我的,其实不过是几句话:“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远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  相似文献   

5.
爱美、追求美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如何把美育因素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呢?我的体会是:要引导学生在形象中感知美,在思考中欣赏美,在品味中理解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理解美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一、揭示形象,培养感知美的能力。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知美是美育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感知美的基本方法是:揭示课文中活生生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九册《鸬鹚》一文,第一段写“鸬鹚好像列队的士兵等待命令”,而渔人则“悠闲地吸着烟”。一个是“严阵以待”,另一个却是“指挥若定”,这“静”与“静”的对比,衬出了活…  相似文献   

6.
兴致盎然地看了“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研究第四届教学研讨会”中的一堂识字课——《体育世界》。看课完毕,感觉体育文化的浓郁气息余音萦绕,令人沉醉其中。不禁想对语文课中的文化渗透与创新进行解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幸福十步     
幸福意味着生活在一种“沉醉”的状态中,感受幸福有十个步骤:  相似文献   

8.
一、借助学生自己的操作——以动引趣 从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看,思考性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应该放在引起学生思考和发展学生思考上,通过眼、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在直观感知中获得新知。  相似文献   

9.
接受与沉醉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接受和体会幸福,携着一份安静的性情体味和沉醉温暖。接受与沉醉。拒绝中选择接受,选择中熏染沉醉,如此,丰满着人的精神与灵魂。飘浮的缕缕青烟,凝结成水滴,慢慢地变成云朵,栖息在天庭,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云卷云舒……这一缕青烟便是王维的化身。他用文学家的造诣、画家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  相似文献   

10.
春光明媚,微风习习。大家都为这少有的好天气而沉醉时,一个人却烦恼了。 其实兜兜的烦恼不是一天两天的了,自从去年那个北风凛冽的日子开始,他便开始了自我的莫名的思考和迷茫。  相似文献   

11.
几何直观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一种能力。几何直观基于直观感知过程,离不开理性思考。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感知过程的特点、思维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看""操作""想象""说",使观察更深刻,思考更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刘新春 《农村教育》2004,(11):47-47
演示实验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引起思考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因此在演示的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感知心理因素。例如过早暴露演示器材,会使学生对器材产生联想,分散注意力。待到正式进行演示时学生对器材已失去了观察兴趣,从而影响了演示效果。如果在演示操作时对这一类因素多加考虑便可使演示更臻成功,效果更佳。以下就演示中最常见的感知心理因素问题作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3.
张海滨 《成长》2005,(8):15-16
在沉醉了一场之后,他又继续了寄居生涯,幻想着有朝一日,机遇会突破降临——  相似文献   

14.
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语文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从事写作训练,从而形成准确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写作教学课堂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书写能力。使学生学会从感知中积累素材,在交流中撷取精华,在思考中升华情感,最终实现培养写作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片断一:抓住课题,引导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四课——《我不是最弱小的》(学生齐读)。 师:文章的题目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思,给读者诸多思考,吸引读者去开展阅读。现在请大家说说对这一题目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科学阅读课相对于科学探究而言,侧重于阅读,但也离不开科学探究。科学阅读课的教学中,一定要营造适合学生探究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丰富表象认识;在活动中掌握新知、提升能力,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不久前,我执教了《食物的消化》一课,对阅读类型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在创造,“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美的,包括一次独特的思考或发现”(普列汉诺大)。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的各种优质思维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索、探求的每一个步骤,都在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显示着人的智慧之美。进行美育,仅仅停留在发现美、感知美的阶段是不够的,还应当引导学生创造美。“贵在参与”,对于化学美育同样适用。一般说来,在化学科学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和激励学生去创造美。一、引导丰富感知,直觉猜测一切自然科学都是从感知开始的,化学学习尤其离不开对声、光…  相似文献   

18.
接到《小学生数学报》那印刷精关的约稿函,我一遍一遍逐字逐句地阅读,就像在端详一位久别的老朋友。当视线一次又一次停留在鲜红的印章上时,我不由自主沉浸在对往昔美好追忆和沉醉的温馨氛围中,眼光温柔而迷离。  相似文献   

19.
也谈语感的培养肥东县滨湖乡养正小学吴和生一、在语境中理解和感受语言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如果孤立地讲解“雪中送炭”一词,学生对其感悟只能停留在“下雪天给人送炭”的表面感知。在实际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读与“雪中送炭”有关的几句话,然后让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20.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其思维含金量较高,需要进行科学有效设计。教学设计涉及诸多要素,需要从不同层面展开综合考量。教师要有方法传授意识,从多层视角出发,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阅读感知、鉴赏、吸收渠道,引导学生在多重对应中展开思考。教师从不同切点引导学生思维,让他们在趣味化、个性化的感知中逐渐触摸阅读中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能得到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