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评点研究是接受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红楼梦》评点家中最著名的是以王希廉、张新之、姚燮为代表的八大评点家,八家评点内容不同、特色各异。在接受与阐释视阈内看八家评点,它们是在趋圆的"道论"中以"向善"为终极追求目标,同时体现出重感悟轻逻辑的"集体前理解"以及"苦读"文本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等倾向,这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更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脱胎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与中国传统"点评"相结合,经过孙绍振先生"文本微观分析"的发展,形成了"尊重文本""立足语言""注重方法"的特色,这与新课程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去认真细致地触摸语言、发现语言、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教学中施以"拓展延伸"术是一项重要策略。但教学中却存在着"画蛇添足"的现状:文本拓展"漫无边际"、文本拓展"喧宾夺主"、文本拓展"随心所欲"、文本拓展"盲目追求"。如何使文本拓展走向"锦上添花"?作者进行了探索:在背景理解处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在重点难点处拓展,提升学生的理解认识;在主题升华处拓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外延伸处拓展,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4.
人有其特质,文有其特点。就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样,每一个文本都有着与其他文本不同的"这一个"。正是"这一个",决定着文本的生命,决定着文本的价值。如果我们忽视文本的独特性,就会让文本失去应有的价值而淹没在浩瀚的书海之中。为此,我们只有基于每个文本的"这一个",才能给学生创造出许多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5.
关于"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就已经提出了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提法,最早是在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在内容上有了较大改变,将现代文阅读按文本分成了三类——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其中,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出现在选考部分。  相似文献   

6.
吴雪梅 《考试周刊》2010,(31):60-60
"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已经结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构建"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开展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我们必须找到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7.
吴揽月 《考试周刊》2012,(28):50-5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基于新课程阅读理念背景,反思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现状,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误区;力图寻求新课程文本解读的新思路,努力构建"生成性状态"的语文课堂。一、"文本解读"新解洪镇涛先生认为:"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解读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积极介入政治、对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异常敏感的法国知识分子,巴特提倡读者通过阅读来颠覆文本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巴特看来,真正有价值的文本不是封闭的、强加于读者的"可读的文本",而是开放的、引人写作的"可写的文本"。而决定一个文本是"可读的"还是"可写的",关键并不在于文本自身,而在于读者的阅读。由此,巴特提倡"抬头而读"的阅读方式,使读者摆脱受制于作者意识的"消费者"身份,而以"生产者"的姿态将"导引之文"作为"可写的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重写。  相似文献   

9.
《艳阳天》《金光大道》的经典化是当代文学体制下,政治权力、作家和文本、传播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作者、读者、评论互动的文学场域中,讨论了"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作家"浩然及其代表作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经典,如何体现十七年和文革文学的经典文学运作机制以及浩然小说经典化历程中的独特主体性因素的。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在"教"上费心思,在"做"上花力气,却很少引领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很多人只强调教师要钻研教材、解读文本,而没有强调让学生走进教材、读懂文本。长此以往,学生"读"数学的能力日益退化,终将难以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活,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1.
孙晓芳 《学子》2012,(12):23-23
一、情境的设置,应让学生自然地把握情感基调目前,被选入教材中的任何一个文本都具有各自的"独立存在",这个"独立存在"是作者在创作文本时的一种价值定位、一种心理诉求、一种情感积淀……正是这个"独立存在",才使这个文本有别于另一个文本,正是这个"独立存在"才让文本彰显出别样的风采。而这个"独立存在"首先表现为文本特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编辑视角】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随着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文本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代文本解读观正在发生变革。摒弃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把文本解读的重心转向文本—读者,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由此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文本解读提法,比如"文本素读"、"文本细读"、"本色阅读",不一而足。本期选刊三篇文本阅读的文章,以激起大家对"文本阅读"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认为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教材是一种潜在的文本,而不是现实的文本。""教科书只是教学文本中的一类,它们是供师生学习和研究的,既成的读写文本,是经过教学论加工过的专业文本。"编写教材的"对话型"理念的一大转变是从"教本"转向"学本"。这种"学本"即"潜在文本",它需要读者(教师和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当然,编者的意图要考虑到读者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和意图。  相似文献   

14.
功能翻译理论是当今翻译界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纽马克文本功能理论将文本体裁划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大类,并明确指出,语义翻译法用于表达型文本,交际翻译法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这一理论对应用性很强的商务信函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媒介文学生产的物化产品可以称之为"文学性媒介文本"。开展文学性媒介本文研究是当代媒介文学生产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学性媒介文本可具体展开为"作者的文本"、"传播者的文本"和"读者的文本"等不同形态,不同形态中各级媒介都处于基础地位,构成了该文本的本体性要素。文学性媒介文本中的媒介要素具有内在于文学本身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课堂提问要紧扣文本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是凭借文本、凭借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课堂提问应该紧扣教材,有一定的探究性,能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积极感受,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完美沟通。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少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这些只需作判断的简单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戴子艳 《教师》2012,(10):67-67
著名教育家孙绍振教授曾说:"不管在大学还是在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文本细读"之"细读",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阅读,也就是"充分阅读",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教师倾听文本目的是为了找寻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对接点。以"三味课堂"为价值追寻的教师文本解读当务"本"。即关注教师本身,以读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教材本体,以编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学科本质,以教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儿童本位,以学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  相似文献   

19.
"有效拓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文本为载体,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突破时空限制而进行适当的迁移延伸的教学环节。现在的文本拓展教学中存在这"延伸拓展自由化"和"固守文本模式化"等误区。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文本是立足点,是源泉,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质量。教师首先要有对文本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提高对话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