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对于"浓黑的悲凉"所使用的修辞,教学参考书上没有谈及,不少学习资料和教师都把它说成是"通感"。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中,“浓黑的悲凉”用颜色“浓黑”来修饰没有颜色的“悲凉”,大多数教师在讲解时都说是用...  相似文献   

3.
中师教材《现代汉语知识》(第二册)在讲述形容词短语的用途时,把“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作为形容词短语,虽然语法学界有此一说,但我觉得纳入中师教材未必适当。理由如下:这个短语如按形容词短语对待,应是偏正关系的形容词短语,即由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选了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行道树》。这篇散文的第3段有这么一句:“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关于这句话,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可见,教师用书把“悲凉的点缀”中的“悲凉”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城市充满烟尘的缘故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有失偏颇。一、语境透露真谛———“悲凉”是为“冷落”起俗话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想弄懂文中某些词句…  相似文献   

5.
<正>理解曹操诗歌选文的“慷慨悲凉”内涵,总结其诞生的原因,是教学之需要,更是理解其他建安文学作品美学理论的根基。一、“慷慨悲凉”的美学内涵正确理解“慷慨悲凉”的美学内涵,是读懂曹操诗歌的基础。“慷慨悲凉”中的“慷慨”与“悲凉”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行道树》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借物抒情散文。这篇散文的第三段有这么一句:“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关于这句话,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可见,教师用书把“悲凉的点缀”中的“悲凉”的意思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充满烟尘”而悲凉。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肤浅,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7.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经典之作,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别里科夫的中学老师,教希腊语,并借此来逃避现实.他动不动就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辖制整个中学乃至整个城市十几年.他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存始终被置于一个外在的框架之下,最后在被羞辱、推搡、取笑之后,只能“躲”进棺木这个“套子”里.作品表现出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促使我们对自身的命运与生活有了自觉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9.
10.
平静的悲凉     
杨植钧 《八小时以外》2013,(11):114-115
读爱丽丝·门罗的小说,绝对要有耐心。  相似文献   

11.
《故乡》是一篇经典课文,教案很多,多是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情节、人物、环境),抓住“变”字作文章。为避开这个老套路,本设计拟从“悲凉”切入,以追寻“悲凉”作为教学的主线:先整体把握,寻找全课的情感主线,然后循着这个主线不断追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从内容到形式的追寻探究,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的悲秋散文相比,虽然同是写残败之象,凄冷之境,悲凉之味,但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在情感基调、审美心理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者悲秋,后者乐秋;前者被动,后者主动;前者无奈,后者享受。在心物契合.谐调成趣的过程中,令人看到了“精神享虐”的影子。但这种精神性的享虐因为同时也指向了美、爱和别样的反叛.所以显得淡雅自洽,反而能给人以全新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3.
徐紫云  王琪 《江西教育》2006,(12):23-23
省略是现代汉语中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学界把省略分为结构省略(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没有出现)、语义省略(应该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和语用省略(通过语用环境产生的省略)。这一观点开阔了我们研究的视野,但在具体运用时,却没有很好地结合已有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15.
<正>近年来,网络上对于"奥数"教学产生一片质疑、否定之声,很少有人站出来发声维护,生活中家长们对"奥数"爱恨交加,不敢不学,不得不学,对奥数的学习有着诸多无奈。作为一位有20多年教龄的小学数学老师,我对于"奥数"在小学学习中地位的几番起落有着切身的感受。在"奥数"学习中,学生有受益的,当然也有受折磨的,这种体会应该不仅仅是在奥数学习中存在,其他学科中一样会存在,  相似文献   

16.
《冯婉贞》一文对谢庄青年与英国侵略军浴血奋战的结果是这样总述的:“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千人。”对句中的“无虑”一词,一般的教参和古文选本大多释为:“无需思考算计就知道大概,虑,思考。”有的虽然指出它是一个词,但仍把它解释成“不用考虑。”其实,这样解释曲解了它的词义,有损于对原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当今人们的文化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以其快速、传播面广、资源量庞大等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近几年,网络日志开始升温。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了4000万以上的注册用户,这就是博客。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的改革,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能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师生共创的人生体验。下面笔者主要谈谈对当前“优质课”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学习决不仅限于书本和课堂,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任何方面的内容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更何况,今天的教学环境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媒体组成的庞大的信息网为我们展示了无限广博的知识世界,提供了无可限量的教学资源。笔者认  相似文献   

20.
诵读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陶冶性情,又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诵读要边读边思,边读边品,读出形象,读出感情,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