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事物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新闻报道中,浮华、夸张的语言随处可见,这些表面上看来属于遣词造句范畴的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新闻的可信度,降低着新闻的真实性,腐蚀着新闻的“生命”。“把事物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需要技巧,更需要警觉”。这里汇总了五条在新闻写作中需要警觉的准则,其中把主要篇幅放在了避免浮华、夸张的文风上。  相似文献   

2.
新闻语言指“新闻作品的语言”。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但要选好主题、体裁,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和充实的内容,正确地运用或使用语言文字,尤其是新闻语言更是至关重要。判断新闻作品使用语言文字是否正确,是否恰当,主要看文字的运用是否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经过长期新闻写作的实践,新闻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谈谈模糊语言在东西方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瑶 《新闻记者》2000,(11):78-80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 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①从60年代起,新闻写作学中还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精确新闻学,它提倡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以求更为准确地描述新闻事实。然而,在新闻实践中,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等等原因,事物与事物之间、过程与过程之间往往没有绝对的界限,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边界不明的一种过渡状态。因此,仅仅依靠精确数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曰文 《记者摇篮》2005,(5):18-18,16
哲学里有个名词,叫做度。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稳性的数量界限。它反映质与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度,超出这个度就会发生质变,使一事物转化为它事物。新闻价值取向的把握亦是如此,超过一定的度,就要发生“质变”,陷入误区。笔者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年,亦有些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语言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写要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无论是叙事、状物、抒情、描写,都要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然而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复合、转化等复杂关系,记者有时难以确定地把握某些事物的性质、范围,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应用模糊性语言。什么叫模糊性语言?模糊性语言是相对于精确性语言来说的不精确性语言,是模糊性思维方式的物质外壳。大千世界,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不少客观事物之间的界限并不都是清晰的,有的呈现出模糊现象。模糊性事物和现象反映到头脑中便是模糊性思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吴锋 《新闻采编》2004,(2):35-36
所谓“首例新闻”,是经记者的独特视角所发现并报道的反映某一领域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趋势、新规律的新闻。从哲学上讲,首例新闻是反映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经渐变而突变,进而引起事物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新闻。由于它是首次被发现和报道,故能引起广泛关注和传播,甚至能  相似文献   

7.
高发照 《青年记者》2012,(23):26-27
教育新闻写作首先要揭示教育领域新趋势并提出新问题;其次,教育新闻的写作语言带有浓厚的"专业性"、"科学性"与"知识性"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教育新闻与人文精神传播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要想更好地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播,就要在教育新闻的写作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8.
在这个快餐化的阅读时代,新闻写作也要适当地讲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同样消息写作也不能再单一地拘泥于程式化、常规化的表现方法,要敢于冲破旧的框框,勇于创新。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掌握运用情感写作消息的能力,真实地再现新闻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新闻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消息有血有肉、生动具体。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真实性规范了新闻写作必须做到语言的科学、准确,无论是叙事、状物、描写,都要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但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又明显发现,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记者有时又难以确定某事物的性质、范围、时间等,因此在新闻写作中便应用了一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真实性规范了新闻写作必须作到语言的科学、准确,无论是叙事、状物、描写,都要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但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又明显发现,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记者有时又难以确定某事物的性质、范围、时间等,因此在新闻写作中便应用了一些模糊语言。比如:1992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的《保镖女俏傲金陵》中写道: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新近运动状态的陈述和报道。一切客观事物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记者要捕捉有价值的,能影响广大读者的新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凭借自己的敏感性,去发现把握事物的变化或潜在的变化,从事物的变化中获取新闻。事物的变化是无休止的,但有时变化明显,即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称为突变。当事物发生突变的时候,往往出现突发性的事件新闻。另一种是潜在的变化,即事物本身量变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这种变  相似文献   

12.
校园新闻是新闻的组成部分,在校园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校园新闻要坚持新、快、短、活的写作要求,在报道语言上力求规范、简洁、准确、生动。但在实际写作中,校园新闻语言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违背了新闻的写作要求与规律。  相似文献   

13.
对原材料加工提炼,是获取高等物质的一个必然环节,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次飞跃。新闻写作也需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在对新闻素材提纯取粹的过程中,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短篇找准新闻点。  相似文献   

14.
张玲 《青年记者》2006,(8):64-64
新闻将人的心灵作为突破口,依赖语言(这里指广义的语言)说明客观事实,无论学语言、版面语言、镜头语言,新闻报道需要通过语言对新闻进行提炼、加工、剥离.不同的语言形成不同的新闻风格,而风格的形成是新闻能否更被公众理解、接受的关键. 新闻语言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写作构思和技术手法的总和,它可以形象地揭示新闻内容,表达作品思想的准确性和深度。同时,新闻行业是一门专业富集的行业,它是集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播音、多媒体等诸多领域为一身的的一门杂学。  相似文献   

15.
我们如何规范社会新闻写作,讲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便成为编采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新闻在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的运用最灵活,最丰富多彩,有时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性、政策性、科技性的新闻,因为后者以说教或解释为主,其语言的政令性和规范程度相对来说较高。所以编采人员要研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雅与俗的关系“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美、文雅脱俗的语言风格。穆青曾主张新闻可以用诗话、…  相似文献   

16.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17.
刘环城 《新闻窗》2005,(1):41-41
新闻写作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遍被人关注的一种写作。新闻写作要有价值,体现价值的关键在于把握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中心的价值取向,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而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在逻辑上的必然要求。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18.
徐占Keng 《新闻界》2000,(4):17-18
当前 ,消息写作的通病之一 ,是没有必要的背景 ,或背景表达不当。反映了有些记者、编辑的背景观念不强。需要对背景作认真、具体、深入的研究 ,充分认识背景材料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地位 ,提高运用新闻背景材料的自觉性。一、新闻背景的定义和类型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任何新闻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因此 ,新闻报道要正确地反映事物 ,就要介绍背景。背景指的是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新闻交代背景的目的 ,是为了让受众从事物普遍…  相似文献   

19.
吴戈 《新闻传播》2009,(11):84-84
在唱响“以人为本”主题的今天。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有责任、能力和义务积极致力于人文关怀.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形成正确的新闻价值观。而在这一过程中。写作是新闻成败的关键.缺乏人文关怀的叙事,会造成截然不同的报道效果.成为新闻传播的一大障碍。新闻工作者应从题材选择、事件叙述、语言措辞三方面入手加强新闻写作人文关怀.形成良好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琐谈选材     
选材是新闻写作的重要一环,若不重视材料的选择,必然会影响新闻写作的质量。新闻写作的选材除了根据主题的需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之外,尚需辩证地对待材料。新闻本源来自客观,作为反映客观世界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物也是普遍联系的,汜者在选材过程中对新闻材料要有正确的看法,要有辩证的态度,要有普遍联系的观点。 一方面要看到新闻材料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新闻写作必须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另一方面,新闻材料的组合运用是有机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