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詹晓薇 《新闻世界》2012,(2):147-148
近年来中国新闻史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新闻史研究范式的转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现状和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研究状况,然后针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中国新闻史主体意识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倾向。唯物史观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思想,但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还需要从中观层次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这对于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理论体系,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总结10年来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贴合中国实际的新闻史研究方法仍未确立。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缺失、中国新闻史过分依赖革命史和政治史、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仍未解决。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借鉴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以宏观视野审视100多年来丰富的新闻史料,培养研究的自信力,着力研究民族新闻史的特殊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成果为依托,挖掘和归纳中国新闻发展和演变规律,创建符合民族实际的中国新闻史。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史研究是新闻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属于历史研究。如何把握新闻史研究的学科属性,评估新闻史研究的发展状态,值得新闻学界尤其新闻史学界深入思考。近日,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赵玉明教授就以下问题与访者进行了对话:新闻史研究与历史学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新闻史研究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广播电视史与新闻史是什么关系、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如何、当前新闻史研究的不足或难点空白点在哪些方面、新闻史研究如何才能创新、新闻史学会在新闻史研究中起到哪些作用、新闻史研究的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5.
诚如方汉奇先生所言:“在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历史上,开其端绪的,还是新闻史的研究。”①新闻史历来是新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三大领域之一。新闻史的研究历来重视史料分析,民间老报纸收藏对新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丁淦林教授长期从事新闻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上先后为本科生、硕士、博士生开设并主讲《马列著作选读》《中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史专题》《中国新闻史研究》《新闻史论著阅读与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等多门课程,并作为研究生导师先后带教过30多位硕士生或博士生,为中国新闻教育事  相似文献   

7.
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是抗日战争史、中国新闻史、抗战大后方区域史的重要组成。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新闻史,学界对当时国民政府管辖下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瞩目不足。经过对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的仔细研究,文章认为抗战大后方的新闻史研究从历史、时代、学理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新闻史研究出现了"学术内卷化"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术研究不能提供新的知识,无法产生新的边际效应,学术研究只是在不断重复自己和别人,缺乏史家通过研究成果所表现出来的真知灼见。中国新闻史研究出现"学术内卷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新闻史研究人员史学意识不强,功力不足;二是学术视野呆板,研究范式单一;三是对研究对象缺乏透彻的认识,新闻史观不明确。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从学科属性上搞清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探索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认识中国新闻史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史研究已经走过了近90年历程,通史研究、断代史研究、个案史研究、地方新闻史研究、专门史研究、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等领域异彩纷呈,成果丰硕.在看到新闻史研究繁荣的同时,也应保持清醒的理性认知.因缺乏史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中国新闻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一种"学术内卷化"状态.当前,新闻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就如何突破当前的这种学术内卷化状态进行过多次探讨,各种研究方法,如社会史范式、口述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等等,为新闻史研究走出"内卷化"状态提供学术灵感.  相似文献   

10.
王琍琍  徐霞 《新闻世界》2014,(1):121-123
新闻史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新闻学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从本源上看,新闻史兼具史学基本特征,适用于史学研究方法。本文以对两份重要报刊的研究为例,结合史学研究视角来分析新闻史研究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有两本山峰之作,一本是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另一本则是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前者虽不是第一本新闻史著作,却是新闻史研究的第一次重大意义的突破,标志着中国新闻史走上整体的、系统的研究轨道,后者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中国新闻通史著作,被誉为中国新闻史学成果的集大成者。篇幅之宏大、材料之厚实、内容之丰富、方面之细致、建构之完整,在同类著作中达到先进水平,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最新重大突破。 正如河有源头,细流不涓,才能成浩荡之势,中园新闻史研究这条大河,…  相似文献   

12.
本体迷失和边缘越位——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分三部分。一、试图从探究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误区入手,说明由于中国新闻史研究中出现革命史化的问题,造成了非本体的边缘越位和本体的薄弱以至迷失;二、阐述本体论的基本论点和进入历史本体论的理论平台;三、以此为基础讨论中国新闻史后续研究的路向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史研究存在着本体迷失、过度依赖外来学术等实际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的新闻史研究方法仍未确立。本文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充分关注到中国新闻业时代背景、历史角色、办报主体的特殊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成果为依托,培养研究的自信力,挖掘和归纳中国新闻发展和演变规律,创建符合民族实际的中国新闻史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新闻史研究中强化"本体意识"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5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换届暨98全国新闻史学术研讨会"上,宁树藩先生在题为《新闻史研究的前瞻》的发言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曾引发学界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与特性的讨论与反思;2007年3月,《新闻大学》(春季号)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专栏,五篇讨论稿中有三篇又不约而同地论述到了中国新闻史特性和本体论的问题。宁先生看到《新闻大学》的讨论,感到非常高兴并且很乐意把他新近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些思考,借此讨论而公之于众,以便和全国同行共享。宁老师的观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他亲笔所撰的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回顾,这既是他本人研究心路的记录,也可以作为中国新闻史教学和研究的简短历史过程看;另一部分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大学》编辑部委托博士研究生郭丽华对宁先生所作的访谈。现将这两部分内容刊载如下,以供同仁了解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6,(5):19-25
2015年中国的新闻史研究仍延续了往年新闻史研究的总体态势,主要集中在报刊个案研究、著名新闻史人物个案研究领域,但亦有两个新的生长点值得关注:一是配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关于抗战时期新闻宣传事业的相关研究,出现一个小高潮;二是研究视角自觉转换,从传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阅读史研究成为本年度新闻史研究的一个亮点。新闻史研究者在方法和理论视野上有了更为自觉的审视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新闻通史研究的一个突破──评张昆的《简明世界新闻通史》胡武传统的新闻学研究,一般划分为新闻史、新闻理论及新闻业务三大领域。而新闻史又被解析为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两大部门。历来这种中外分开研究新闻史的格局,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割...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没有新闻。”这是80年代中期,一位学者对刚刚开始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白润生说的。十几年过去了,当白润生数十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和《民族报刊研究文集》面世以后,著名新闻史学家、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评价道:“在中国新闻史学界独辟蹊径,成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大家’。”有人称白润生“在中国新闻史界第一次树起了系统化的、全面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大旗”。他在自己的那方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史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1992年6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0多篇。会议期间,举行了三次大型学术报告会。先后有40多人次作了专题发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主持这次会议的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在题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报告中,全面回顾了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发表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他说,中国新闻史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27年到1949年,是其奠基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先后出版的各种类型的中国新闻史著作不下50种。其中,戈公振的  相似文献   

19.
陈靓  吴宛青 《新闻世界》2011,(8):230-231
本文搜集了与《申报》相关的文献,并对近期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未来的新闻史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1,(6)
上海交通大学谢金文教授所著《中国新闻史纲要》今年六月出版。该书注重新。一是新材料,融入新闻史研究的新发现,内容延伸至2010年,并注重对规律和启示的探讨。二是新观点,融入新闻史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