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读者调查得到读者的信息反馈,是新闻传播界长期采用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调查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从而改进工作。传播学引进中国以后,新闻传播成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读者”的概念扩展成了受众(读者、听众、观众),传播观念也逐渐由“媒介本位”转向“受众本位”,传媒更加重视受众参与新闻活动的权益。在受众调查方面,也开始运用更加科学的现代化方法。 受众调查的做法较多,基本渠道是两条。一条是受众主动反馈渠道,主要通过受众来信、来电、来访,了解和研究受众收受新闻后的反响。另一条渠道是媒体主动“出击”,收集受众意见,方法可以有:电话访谈、个别访问、召开座谈会、实地观察、设立评报员,以及开展全国性、地区性和专题性的抽样调查。在众多的受众调查方法中,读者来信法简单、方便,长期以来在国内外的报刊、广播电视事业中  相似文献   

2.
自1982年6月,首都一些新闻单位首次采用统计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受众进行调查以来,我国新闻界对新闻传播受众的科学实证研究已经进行了10年。1982年以前,我国的新闻传播受众调查一直在初级水平上徘徊,以定性分析为主,辅  相似文献   

3.
自1982年6月,首都一些新闻单位首次采用统计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受众进行调查以来,我国对新闻传播受众的科学实证研究已经搞了10年。时至今日,很有必要对我国10年受众调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推动高水平、高质量的受众调查在我国新闻传播界广泛展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新闻传播的角度对网络受众调查的意义作了阐释,总结了网络受众调查的类型与方式。并重点论述了配合新闻报道的网络受众调查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外国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受众调查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受众调查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首先出现在美国。80年代末期 ,节目的多套化 ,数字压缩技术的实用化和交互式多媒体的日益发展 ,给广大受众带来了更多的节目选择余地。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 ,招揽大量的广告 ,扩大传播效果和各自的效益 ,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播与电视之间 ,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于是大众传媒机构和传播研究者也开始更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受众调查 ,并对收听收视率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受众的角色和地位越来越得到传播研究者和媒介的重视。受众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传播学…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媒介的受众调查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冰  陈英 《现代传播》2002,(3):108-113
传统媒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对受众的调查研究方法 ,这套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已经在理论界和业界获得了广泛认可。相比之下 ,对网络媒介的受众调查方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网络传播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的传播模式 ,传统的受众调查研究方法大部分不再适用于网络受众 ,在实践中 ,网络媒介和相关调查机构正在使用一些迥异于传统的新方法 ,它们有哪些种类 ,它们新在哪里 ,它们的科学性、准确性如何 ,它们会给媒介、受众、甚至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正是我们亟待了解的问题和本文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受众调查,是采用统计调查方法,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收集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需要、欲望、意见、态度、评价等大量信息资料,并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和现代化的处理工具对其进行定量研究,以测定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效果和效率。受众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可以说是受众研究的首要环节,而一张受众调查问卷设计的是否科学、严谨、系统,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提供的决策依据的可靠性,所以,本文将着重对受众调查中问卷设计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的受众意识为切入点,在厘清受众意识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受众意识演进的动态轨迹,并考察了其受众意识不断深化的深层动因,最后结合百年对外传播受众意识演进过程归纳出经验性策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受众意识从初步确立到不断强化,其深层动因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贯坚持、“统一战线”思想的始终践行以及党的历史使命变迁及与时代、环境变化的共振互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传播实践,国际受众观业已形成,但在实践中运用不足。未来需继续坚持以受众意识为核心,明确受众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的受众研究体系,选择并善用能够影响更多国际受众的“第一圈层”受众。  相似文献   

9.
受众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新闻媒介的高速化运转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新闻媒介不能在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办报,必须依据一种比较科学的工具来辅助自己,那个工具就是受众调查。促使媒体对市场调研及读者定位问题加以关注并在传播实践中加以应用的重要因素,就是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造成媒体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激烈的竞争。媒介经营者开始意识到,媒介在传播什么的首要问题上,即传播内容上必须很好的适应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同于宣传对象;90年代以来,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中国文化印象》的调查数据,探讨海外受众对孔子学院的认知态度,分析受访者特点,从受众角度探析孔子学院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罗兵 《当代传播》2013,(2):55-58
俄罗斯和中亚等俄语国家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地域,加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传播,需要对俄语受众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Google关键词指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各语种受众的兴趣指向,以俄语受众对中国的关注为例,运用这一工具,可以发现俄语受众对中国的关注热点和信息需求。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在10个世界主要大国中,中国是俄语网民最为关注的国家,成龙、李小龙、李连杰、巩俐等巨星备受俄语网民喜爱,武术、风水和道家思想在俄语世界广受热捧。中国俄语媒体应该针对俄语受众的兴趣调整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13.
受众是整个红色文化传播过程的归宿,他们决定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本文在研究红色文化传播中受众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析受众心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科学的“受众意识”和构建多元化受众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黄时进 《新闻界》2007,(5):58-60
通过对媒体变革对科学传播受众影响的考查,本文认为:伴随媒体变革,科学传播实践中受众主体性的嬗变,是一种非线性的、螺旋式地不断发展和进步,是科学传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受众调查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受众调查给广播电视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它能帮助大众传媒更好地为受众服务,帮助广告客户更好地利用大众传媒,并使电台、电视台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调查是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受众的角色和地位越来越得到传播研究者的重视。受众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领域之一。收视率的作用日益凸现收视率多年来一直被作为评判电视节目好坏的重要标准,各国电视机构非常看重收视率。西方国家商业电视网,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招拖大量广告,赢得…  相似文献   

16.
受众调查和传播效果的调查研究,对于确定对外传播策略、传播内容和传播技巧等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我国真正的对外传播起步较晚,也由于传播环境、传播对象的特殊性(受众与媒介主体物理距离远,传统方式的调查难以开展;受众构成的多元化;受众获得信息的多元化等),当前我国对外传播鲜有大规模的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的调查。由于难以切实衡量对外传播的效果,该采取何种策略进行对外传播才是有效的或者说有益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对外传播实务工作者。特别是当遇到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7.
钟馨 《新闻前哨》2010,(3):58-60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被简单地等同于“宣传对象”,是“宣传对象”受众观;80年代中后期,“宣传对象”受众观开始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过渡;90年代以来,“信息消费者”受众观日渐增强,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在了解并遵循新疆主流媒体对外传播外部环境、战略部署的基础上,锁定目标受众,进而对目标受众——跨界民族受众进行具体研究,从而得出结论:新疆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该做到根据跨界民族受众生活背景不同而区分传播内容,重视因政治、经济、地域等因素形成的实际差异在传播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最终实现传者意图与受众意图的理想结合,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9频道改版(改为CCTV NEWS)座谈会,由此想到央视对外传播的定位问题.定位首先要考虑的是--"传给谁",受众于是成为对外传播战略制定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对于对外新闻而言,如何贴近目标受众是对外新闻工作者一直努力的目标,只有更贴近受众才能让对方更好地接受传播的内容,然后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贴近性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语言、思维方式等方面.介于对外新闻是一种跨越文化的传播,文化作为其载体,与其有着水与舟的关系.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抓住了目标受众的文化特性,便能让对外新闻发挥最大的能量,反之,则会受到巨大的阻碍.在世界网络与新媒体盛行的大背景下,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变化和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