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的大学生就业相关报道的内容分析,认为媒体对报道大学生就业存有框架,媒体选择性地呈现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
蔡楚泓 《青年记者》2012,(15):37-38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主要负责社区(村)事务.①表面上看,大学生村官似乎是最近才进入媒介视野的新生词,但其实该政策已经历了长期探索.2008年中组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自此,大学应届毕业生开始通过考试进入农村."大学生"和"村官"这两个以前不搭界的名词开始联系到了一起,之后频繁地进入公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马凯 《今传媒》2011,(4):57-58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为例,通过分析和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报道,研究金融危机过后大众媒体是如何呈现大学生就业这一话题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为例,通过分析<中国青年报>上塑造的残疾人形象,研究媒介如何全面准确地呈现残疾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茹倩倩 《今传媒》2010,18(9):50-51
本文主要以《陕西日报》和《华商报》为期一年报道中的陕西省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研究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两种媒体新闻报道中建构的陕西大学生村官形象进行描述及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及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在涉及新疆议题的立场、态度及具体表现方面是全国主流媒体的风向标。本文以《人民日报》近10年来关于新疆议题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爬梳这些报道,总结该报10年来新疆议题的主要框架,分析该报对新疆的媒介形象建构,并试图讨论进一步优化主流媒体对新疆媒介形象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运用媒介框架理论,通过对《新疆日报》2017年两会期间的特刊进行文本分析,尝试描绘出本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图景.研究发现,其"两会"报道侧重与新疆有关的议题,多以平民化视角,呈现出一幅民生的报道图景,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主流纸媒对重大政治事件的传播效果,以受众为中心进行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2005年,韩国率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江陵端午祭"为本国文化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本文通过对端午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呈现作实证分析,剖析中国媒介在非遗报道中的态度及行为,从而揭示中国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2009年端午节被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端午节在中国节庆中的新篇章。本文对《人民日报》、《海峡都市报》近三年的端午节报道进行统计,从一个方面透视端午节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官方所举办的活动最多,但过于重视政治意涵而忽略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消费市场所展现出来新的现代形式稀释了端午节文化意味;民众活动中所展现出旧传统的兴起,新传统的发明。端午文化的媒体呈现是碎片化的,缺少文化核心。抓住端午的文化内核,创新传播形式,增进民众参与,是消除文化传播碎片化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官权富”的新闻总在网络上频繁掀起舆论大波。当这类事件发生时,大众媒介趋向于将事件简单标签化,进入二元对立的“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夺取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缺乏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表现出盲目反精英、反权威、反体制的民粹主义倾向。文章从媒介框架理论和“官权富”事件的媒介再现出发.结合中国留学生在美遇害的“南加大枪击案”的舆情传播过程,对其中缺失的新闻真实性和理性的公民媒介素养进行分析,呼吁“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的理性回归,建设一个客观理性的媒介文化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1.
陈曦 《新闻世界》2012,(6):204-205
媒体对“民工荒”“保姆荒”等现象的报道,让处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外出务工人员,再次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主角。本文分析“用工荒”新闻报道中的媒介框架、媒介权力以及社会关系之间是如何结合的,并分析两种报纸所表现出的主题框架、框架论点、形象框架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的《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两份报纸中包含专家意见的食品安全报道内容分析,考察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如何呈现专家意见,从而探究我国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如何建构专家形象。总体来说,近年来,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报道都比较重视专家意见,利用专家意见对食品安全进行深入报道。主流报纸中的专家形象呈现出专业性、权威性、领域广泛和意见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蔡金利 《新闻传播》2023,(23):48-50+54
典型人物报道的媒介呈现是社会发展成就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在媒介传播平台上的窗口。面对新时期媒介生态和受众心理的转变,近年来典型人物报道的特点呈现多元化趋势,报道内容的建构也更加灵活生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从1996年起挖掘报道了千余名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运用整版面、大篇幅对人物进行持续跟踪报道。独有的典型人物系列呈现,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本文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为例,总结典型人物报道呈现特点的变迁和多维建构策略,冀望为典型人物的塑造及传播的路径带来新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背景下,徽商面临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徽商精神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不断升华。本文以《安徽日报》2018-2022年徽商报道为例,梳理徽商精神演进的媒介呈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对《甘肃日报》的少数民族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宏观再现该报勾勒出的少数民族媒介图景,并探究其背后的政治建构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科学地进行少数民族报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期举行,彼时全球媒体的目光都投向了哥本哈根,国内媒体也不例外。本文以媒介框架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气候大会召开期间的相关报道,归纳出两者在三个方面的异质性,认为这些异质性是不同新闻框架导致的不同诠释之间的合流与互补,并得出两份报纸媒介框架的差异是中国媒介生态更为开放与多元的体现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7.
晨曦  许多 《新闻世界》2010,(4):76-78
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期举行,彼时全球媒体的目光都投向了哥本哈根,国内媒体也不例外。本文以媒介框架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气候大会召开期间的相关报道,归纳出两者在三个方面的异质性,认为这些异质性是不同新闻框架导致的不同诠释之间的合流与互补,并得出两份报纸媒介框架的差异是中国媒介生态更为开放与多元的体现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1年至2010年《中国青年报》上以"女大学生"为标题的105个文本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主流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关注度很高,比较客观地呈现了女大学生形象,注重树立典型,以正面宣传为主。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期举行,彼时全球媒体的目光都投向了哥本哈根,国内媒体也不例外。本文以媒介框架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气候大会召开期间的相关报道,归纳出两者在三个方面的异质性,认为这些异质性是不同新闻框架导致的不同诠释之间的合流与互补,并得出两份报纸媒介框架的差异是中国媒介生态更为开放与多元的体现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王飘岩 《采.写.编》2021,(11):131-13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要务,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是当下中国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分析其迅速走红的原因,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及其应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转向——国际传播的关键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只关注媒介框架转向对受众框架以及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互动.这对我国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