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不仅在当时风靡世界,现如今还有许多各行各业的忠实读者。在《西行漫记》中,一个真实的中国得以昭告于天下,斯诺通过对陕北红区根据地全景式的描绘,通过对红军领导人生动的刻画,通过对中央红军的革命纲领、政策通俗易懂的阐释,有力驳斥了蒋介石对中共"赤匪"的污蔑。探讨《西行漫记》的地位和意义,必须以其内容为蓝本,本研究在此仅从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体现的记者素质为角度切入,浅谈一些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2.
王永伦 《新闻窗》2009,(6):35-37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5年秋天,斯诺进入密苏里州大学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兼职于《堪萨斯城明星报》驻校通讯记者,这为他后来的职业打下了基础。1928年,斯诺帮助J·B·鲍威尔编辑出版《新中国》特刊,并担任《密勒式评论报》助理编辑,后又任该报代主编,同时兼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  相似文献   

3.
董乐山(1924-1999),祖籍浙江宁波,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翻译家、作家和美国问题研究专家.董乐山1946年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投身新闻工作.解放后在新华社从事编译和审稿工作,并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担任英语老师."文革"期间被定为右派分子,遭受迫害.  相似文献   

4.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5年秋天,斯诺进入密苏里州大学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兼职于《堪萨斯城明星报》驻校通讯  相似文献   

5.
1936年初春,斯诺夫妇移居北京已整整3年。此间,由于美国统一报业集团宣告倒闭,他失去了该报业辛迪加驻北京记者的工作,再次成为自由撰稿人。他边在燕京大学兼任讲师,边为《星期六晚邮报》等影响较大的美国报刊写稿,靠该报偶尔寄来的一笔优厚的报酬维持生计。据海伦·斯诺在其传记中回忆,1933年上半年斯诺给《星期六晚邮报》的第一篇投稿《西方威望的衰落》被采用后,得到稿费750美元,“靠这笔钱我们可以生活一年多——而且生活得很阔绰。”可见,当时美国大报对西方世界在远东的地位和利益是十分关注的,这种情势也为斯诺这样目光敏锐、富于创见的观察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正由于此,斯诺在失业后不久,才拒绝了美联社为他提供的驻京记者职位,而选择了可以四处奔走、随心探索的自由记者的道路。斯诺本人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6.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第一个中译本五十一年前在上海出版,由于这本书第一次报道了拯救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红军挺立在中国的西北角,它的出版成为五十一年前一个发生深远影响的政治事件。当年主持这本书的出版的是我国新闻出版界的胡愈之同志,他的这个功绩充分说明他的远见与卓识。《西行漫记》的原著题名《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于1937年10月先在英国出版。为什么胡愈之同志能以惊人的速度使中文译本于1938年1月出版呢?现在回顾,胡愈之确实具有他许多特别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7.
8.
程粉艳 《军事记者》2007,(10):57-58
1937年10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埃得加·斯诺1936年6月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被重重封锁的中国陕甘宁边区红色根据地进行亲历式采访后所写的长篇通讯《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至今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  相似文献   

9.
当逝去的历史渐行渐远,记忆是最珍贵的祭奠。舔舐历史的伤口,超越善恶的批判,将纪实的镜头,再次定格于最惊心动魄的瞬间。本文摘编自《纪事·2007》。  相似文献   

10.
这已经是遥远的,接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了。 1939年一月中旬,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我还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学校刚放寒假,我就有幸读到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西行漫记》,并使我从思想到生活开始了重大的转折。《西行漫记》中文译本是1938年一月在上  相似文献   

11.
一美国进步作家、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一九○五年七月十九日诞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幼年当过佃工、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一九二八年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同年远渡重洋来到上海,在旧中国居住了十三年。三十年代他曾和当时的妻子尼姆·威尔士一起翻译了一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这是他以后写作《西行漫记》的前奏。一九三六年和一九三  相似文献   

12.
李彬 《青年记者》2016,(25):88-90
2016年是长征胜利八十年,也是斯诺西北之行八十年,此时重温他31岁时采写的新闻名篇《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自然别有意味,也让我再次领略长征的伟大,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再次赞叹一代记者斯诺的伟大.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与斯诺最初相识于陕北保安,毛泽东是一位能够把国家社稷揽入胸怀的共产党领袖,斯诺是一位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职业记者,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本文对电影中斯诺的形象进行研究,认为电影不仅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职业精神,而且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及东西方文化相撞、相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西行漫记》的申译本出版于1938年的上海“孤岛”时期,由胡愈之的“复社”组织印行。但由于资金缺乏,环境恶劣,几经征订,仍难达到预订的数字。正在此时,“海上闻人”杜月笙出资订购,成为最大的个人订户。  相似文献   

15.
一“我们这次到中国来,一共照了十二英里长的胶卷。”我走进了斯诺前夫人韦尔斯的房间时,她指着墙角一大堆绿色的铁皮箱子对我说。十二英里,大约四十华里,相当于北京城到颐和园之间的长度,粗粗算了一下,可以容纳下二百万个镜头。这是多么长的画廊啊!我说: “你这次到中国,收获想必是十分丰富的了。”  相似文献   

16.
《西行漫记》中文版出版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西行漫记》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国内发行的第一本详细介绍红军长征的译著,它是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至10月对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4个月的采访后写成的。1937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以《Ren Star OverChina》书名推出此书。 中国国内,第一个发现《Red Star Oven China》一书的是中共秘密党员、时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相似文献   

18.
60年前,埃德加·斯诺先生写的《西行漫记》一书风靡全球,在我国已家喻户晓。该书的封面照是一位英姿勃勃的手持军号的号手。这封面照片的拍摄经过及其主人公为何人?却一直鲜为人知。我们偶然了解到,《西行漫记》一书封面的主人公,作为“红色中国象征”的人,原来是南京海军指挥学院第三任院长——谢立全将军。不久前,我们与南京军区干休所的一位老同志谈话时,意外得知这一消息,并得知谢将军的儿子谢小林大校现任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副教务长,我们立即采访了他。谢小林大校向我  相似文献   

19.
斯诺是最早对外部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政策的记者,而其著作《西行漫记》也为后来的新闻写作提供了一个范本。《西行漫记》在风光长卷中展开了新闻叙事,具有宏大的史诗风格;其中的人物塑造杜绝了脸谱化倾向,真实、立体;在叙事上跌宕生姿,多处采用插叙和补叙,将可读性和深刻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对《西行漫记》进行文本分析对于我们当今的新闻写作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远未过时。  相似文献   

20.
今年2月15日是埃德加·斯诺逝世22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一生致力于中美友好事业的伟大的国际友人、世界著名的作家和记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斯诺与中国》一书。 这部书以斯诺6次来访中国,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高级领导人建立起非比寻常的友谊,写出《西行漫记》、《大河彼岸》、《毛泽东传》等8种闻名世界的中国学著作为基本线索,生动而详细地叙写了斯诺为寻“东方魅力”而来到中国,身历“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经历“一二九”运动,与宋庆龄和鲁迅相识从而更进一步地认识中国社会,只身访问陕北苏区看到中国的希望之光,作为尼克松访华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